痛經是什么感覺? 相信1000位女性就有1000種回答 痛經時,你的他是哪種呢? 建議你多喝水的(這是普通朋友) 給你熬紅糖姜湯的(這是貼心男友) 給你穴位按摩緩解疼痛的(絕壁是真愛啊!) 有時候,女性的痛,只有自己才懂,除了每月擔心大姨媽的準期,還要看大姨媽的臉色。 經期有不少女性除了擔心血塊的顏色,還有經血量的多少、形狀等,甚至因為流出暗紫色血塊而以為患癌癥,自己嚇自己。中六君作為婦女之友,當然要為女性的健康著想,這次就來解答乃們的疑惑。 經血量會因人而異,通常是30cc到120cc左右,平均為50cc,且月經第二天經血量可能最多。經血不會凝固,和平常的出血不同,并不是鮮紅色的血液,而是暗紅色,略帶黏性的血液,即使偶爾混有小血塊也是正常現象。因為經血是增殖的子宮內膜剝落時的出血,和子宮內膜本身受到內膜細胞中的纖溶酶等成分溶解所形成的。如果纖溶酶等成分的量分泌不足,有時就會以塊狀排出。 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除血液外,還有子宮內膜碎片、子宮頸粘液及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月經血的主要特點是不凝固, 因開始剝落的子宮內膜中含有很多的活化物質一起混入經血內,使經血中的纖溶酶原啟動轉為纖溶酶,纖維蛋白在纖溶酶的作用下,裂解為流動的分解產物。同時內膜組織含有其他活性酶,可破壞許多凝血因數(如凝血因數l、V、W、W、皿),也妨礙血液凝固,故月經血變成液體狀態排出。 偶爾出現小凝血塊還屬正常,但是,常排出像豬肝色的血塊,則屬異常須注意。因代表纖溶酶及含有其他活性酶等分泌不足,導致經血像豬血塊的血塊產生。纖溶酶原是由肝臟合成,符合中醫所說的肝藏血的理論。肝血不足或肝郁導致氣滯血瘀等因素,就會使得經血色暗有血塊。 因為內分泌會受到精神狀態的影響,所以,如果有煩惱的事,如情緒波動大、異常的飲食、生活作息,過食生冷食物及過咸、過辛辣的食物、常穿緊身內外褲、長時間久坐、不愛運動、過于勞累、未注意保暖等因素導致局部循環不佳,則容易有血塊的產生。 根據月經的質地在中醫的治療經驗里,對于經血質地有專業的剖析,《醫宗金監、婦科心法》“血色不正病因:血從陽化色正紅,色變紫黑熱之征,黃泔淡紅濕虛化,更審瘀塊黯與明。”簡單來說,就是經血顏色偏鮮紅、紫紅屬于體質偏熱;色黃如米泔屬濕氣重;色淡紅則屬虛癥;色暗有血塊屬瘀癥。 來經時經血的顏色較鮮紅、深紅、紫紅,其質地較黏稠,經期會提早到,經量偏多。伴隨癥狀有容易上火、脾氣暴躁、難眠多夢;如何避免成為血熱的體質,一般建議,不要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韭菜、辣椒、咖啡、酒等,避免熬夜。飲食上應多吃清涼滋潤的食物,如蓮藕有清熱涼血的作用,最適合血熱的人食用,此外雪梨、苦瓜、苦菜、綠豆、冬瓜也是涼血的食物。 指平常就有黃如米泔的帶下分泌物,月經前後均會出現淡黃色水水的分泌物,伴有大便不成形,便溏(大便黏黏,用衛生紙擦不干凈的感覺)、容易疲勞、覺得全身酸痛。建議要多做運動、均衡飲食、少喝飲料、勿食過多甜食及生冷食物、避免淋到雨。 月經的顏色偏淡,質地偏薄稀,帶有腥味,經血量偏少伴隨著手腳冰冷及面色蒼白。建議平常注意保暖、三餐定時吃、適當運動、偶爾要曬曬太陽。飲食可多攝取含鐵質的食物如:豬肝、瘦肉、牛肉、酪梨、棗子、草莓、黑芝麻、紅莧菜、紅豆、綠花椰菜、海藻等。 其經期常見有大小血塊,質地偏黏稠,血色偏暗伴隨月經不定期來、唇色暗有瘀斑、痛經、情緒波動大。建議平時作息飲食正常、睡前泡腳、忌食生冷、勿熬夜、適當運動、心情保持愉悅。但若本身有子宮肌瘤或巧克力囊腫,因癥型較復雜須及時就醫,請勿自行服用藥物,避免病情加重。 1、三陰交穴:位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具有健脾利濕、補肝益腎、調和營血的作用。因肝、脾、腎三經無論從經脈的循行及臟腑的功能來說,都與泌尿、生殖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平常多按摩三陰交穴,可以有效防止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小便不利、不孕等諸癥。 2、太沖穴:太沖穴位于足背側,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間兩根骨頭交會凹陷之處。有安定焦躁的情緒,疏肝理氣,解除壓力,清除肝火等作用。可用于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等婦科病證。 3、血海穴:常言道,補血找血海,補氣找氣海。血海穴是脾經所生之血聚集的地方,艾灸或按摩血海穴,有活血和補血的功能,緩解痛經效果顯著。 4、子宮穴:點揉子宮穴,刺激子宮穴是直接針對女性生殖器的調理手法,療效顯著,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 【感謝中醫科邱超平醫師對本文的幫助】 文:39健康網 圖片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