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濮族 濮族,是商周時期的古民族。 最早見于《尚書·牧誓》,曾與庸、蜀、羌、髳、微、盧、彭等民族一起參加周武王牧野誓師討伐商紂王。 到楚武王時受到楚國擠壓的濮人開始溯長江而上,定居在長江上游地區的金沙江流域,并進入云貴高原。 春秋戰國時的古濮人,主要居住于楚國西南部,即今重慶南部、四川南部、貴州、云南等地。 二、糜國 糜國,周國名,祁姓,一作贏姓。子爵,春秋滅于楚,周朝麇子國。建國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商末,麇率百濮部族(漢水中上游到長江一帶的部族)參與伐商有功而受封為周朝麇子國。曾與庸、楚兩國睦鄰友好,建都于钖穴。 (1)史料記載 ①據殷商武丁時期甲骨卜辭“乙酉卜,爭,貞麇告日:方由今春凡,受有佑?”(公元前1296年,麇受到鄰國方由攻擊,向商王武丁報告并求援)的記載,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麇部落就已經出現。商未,麇率百濮部族(漢水中上游到長江一帶的部族)參與伐商有功而受封為周朝麇子國。 ②魯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楚王怪罪居住在旬陽東部、白河及湖北鄖西一帶的糜人沒有與他聯盟討伐宋國,于是第二年率兵直揭糜國都城钖穴,是年糜國兵敗亡國。 (2)古糜國的圖騰 “兀”(兀字頭上加一山字,甲骨文意為鹿角,下同)乃麇、微之圖騰。《山海經》云:東山經首列山圖騰為龍頭,次列山為麋鹿角頭,三列山為羊角頭。即泰山南域以麋鹿角頭為圖騰,梁山位于泰山西南。又因陳夢家《商地理小記》認為甲骨文“兀”,即微、兀所從之兀。“兀”象形麋鹿角頭,即微之圖騰。而麇麋相通,《辭海》云:麋鹿體長二米余,肩高一米余。毛色淡褐,背部較濃,腹部較淺。雄的有角,多回二分歧,形狀比較整齊。因其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故又稱“四不像”。朱熹《楚辭集注·續招隱士第十五》注“白鹿麏儧兮,或騰或倚。狀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徙徙。”麏,音君,一作麕,即麇。峨峨,頭角高貌。可見麋鹿體高身長,又有高昂的角頭,是一種威武雄壯的象征,以致成為微族延至麇子國的圖騰。可知麇微相通。 (3)糜國疆域 糜國位于陜西省東南部,漢水中上游,北與湖北鄖西遙遙相望;東包括鄖陽、竹山;西至旬陽五條嶺,真正稱得上“秦頭楚尾”,此處今為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春秋時是糜國國都所在地,史稱钖穴。 《華陽國志·漢中志》說:“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漢中原本是庸國屬地。庸國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鄖西縣、陜西旬陽縣及商洛東部。鄖西縣古稱上津縣,隸屬金州(今安康市)。 又古麇國的都城是钖穴(钖穴位于今陜西白河縣冷水鎮),其勢力范圍主要包括鄖西、鄖縣和陜西白河縣,也曾占有房縣、丹江口和陜西旬陽的一部分 另據郭沫若先生所編的《春秋地圖冊》所載,钖穴在今陜西白河以東九十里的位置,也是周家窯上。這樣一來,共有東、北、西三個箭頭同時指向天河口對岸的周家窯上。 (4)糜國歷史變遷 麋子國據張培玉《鄖陽古國》一書考證:麋子國起源于微,微在今山東西部的梁山境北,先后進行了五次大遷徙。 糜國第一次遷徙,由微地越太行山到今晉東南潞城縣境,與黎、潞為鄰,國仍稱微; 麋國第二次遷徙,過黃河到渭水流域,稱微,又稱眉,在今陜西省眉縣渭河以南境; 麋國第三次遷徙,翻越秦嶺到漢水流域的錫穴(今鄖縣五峰。《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皆以錫穴故址位于鄖縣百二十里,清同治《鄖縣志》則直指其轄境“南峰山為錫穴故址”,稱麇,又稱麋,在今陜西白河縣和湖北鄖縣境; 麋國第四次遷徙,其居錫穴一枝過長江到洞庭湖一帶,稱麇,又稱麋,也稱微,在今湖南岳陽市境內; 麋國第五次遷徙,其防渚一支西遷庸,再遷蜀,稱微,稱眉,稱微者在今竹山縣境,稱眉者在今四川眉山縣境,又分支到滇北,在今大姚縣的麇人仍稱微。此外,何光岳《麇子國考》也稱:麇、微、麋、眉(郿、湄),古音相通為一字。商王文丁時代,微仍很強盛,對殷威脅很大,曾經是稱霸的伯主,所以在甲骨文上稱“微伯”。殷不得不與微講和。到了商王廩辛,派小臣垟伐微,殷商戰勝了微,并俘獲了微的首領。微遭此打擊后,其一枝遷渭水中游南岸,即今陜西眉縣境,依附于西周。可知微眉相通。《尚書·牧誓》所載西土八國,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參加周武王伐紂的“微”即眉也。但是,西周建國后,恐微國日趨強盛,于是周“征眉微”,“眉微至,獻帛”。之后,微被迫翻越秦嶺,遷居于漢江中上游的錫穴,稱麇國。 大約在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國滅亡庸國后不久,糜國為楚國所滅。楚國將古麇人遠遷至千里之外的湖南岳陽(今岳陽東30里有麇城遺址),另一部分麇國遺民不愿降楚,翻越大巴山逃到四川、云南。楚滅麇后,麇地的建制不詳,秦至西漢平帝時,麇地屬漢中郡長利縣(治所在今陜西省平利縣老縣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