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業與投資專業門戶 從蒸汽機到電力,從計算機到人工智能,每一次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和落地,都會掀起一場驚濤駭浪般的產業革命,從而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這種巨大的經濟社會變遷中,總會有一些國家和人群被殘酷地甩在時代車輪之后。 作者 | Amanda 報道 | 投資界PEdaily 大約一年前,有一張圖片在科技圈里流傳甚廣,那是美國《紐約客》雜志的一期封面:一位滿臉胡須的年輕乞丐盤腿坐在曼哈頓的大街上,眼神木訥地拿著一只咖啡杯乞討,而身邊來來往往的全是機器人。一個似乎有“同情心”的機器人往他的杯子里投了兩三塊齒輪和螺絲。身邊,和乞丐相依為命的小狗看著眼前一只遛彎的機器狗,滿眼惶惑。 這幅引人驚嘆與深思的畫面,與西方影視作品反復傳達的那種深層憂慮一脈相承:幾十萬年來,智人以“人腦智能”在這個星球上所建立的統治秩序,可能會 因“人工智能”的勃興而遭受沖擊。 人們深刻地意識到,“在發揮人工智能潛力使之服務于人的同時,也該提前做好準備,應對人力資源市場可能發生的系統性和顛覆性變化?!?/span> 為此,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組織發起了“人工智能時代中國就業的挑戰與應對”課題,在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的大力支持與協助下成立課題組,在此次課題研究過程中,項目組成員和紅杉投資團隊以及紅杉中國投資的人工智能企業進行了多次交流,深度探求人工智能對中國未來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歷時一年,完成了這份國內首個專注于人工智能對中國未來就業市場影響及應對策略的系統性政策研究報告。 人工智能:全球增長最快的投資領域 在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增長最快的投資領域之一。由于不同的機構對于人工智能領域投融資的統計口徑和范圍存在差別,投資規模的估計差別較大,但這些研究都反映了該領域投資的快速增長。 CB insight 數據顯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金額從2012年的5.68億美元增長到了2016年的49.68億美元, 增長率達到 42%。同期,中國前瞻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接受的投資金額從 0.08 億美元增長到了 26 億美元,增長率高達 325%。相比中國和歐洲,美國在人工智能融資規模上具有明顯優勢。2000-2016 年,美國人工智能融資規模占全球總數的 71.79%,中國占 9.59%,歐洲占 8.91%。且美國面向全產業投資,而中國被投資企業主要集中在應用層。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 2018》披露的人工智能投融資規模要高于前述的統計,全球投資規模從 2013 年的不到 50 億美元上升到 2017 年的接近 400 億美元,中國的總投融資規模增長迅猛,2017 年已經達到 277.1 億美元。 投資熱潮也加快了人工智能企業的孵化。當前人工智能產業的九大發展領域中(芯片、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與圖像、技術平臺、 智能無人機、智能機器人和自動駕駛),美國人工智能創業排名前三的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與圖像;而最受中國市場青睞的領域為計算機視 覺與圖像、智能機器人和自然語言處理。2015-2016 年間,這三個領域總投資額 均超過 10 億人民幣。排在之后的是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駕駛、智能金融 等,單個領域投資總額也都超過 5 億人民幣。紅杉中國很早就認識到人工智能產業蘊藏的巨大潛能,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系統布局,投資了一批領軍企業,希望參與并助推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70%的職業會受到沖擊 從蒸汽機到電力,從計算機到人工智能,每一次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和落地,都會掀起一場驚濤駭浪般的產業革命,從而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 在這種巨大的經濟社會變遷中,總會有一些國家和人群被殘酷地甩在時代車輪之后。當前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一輪信息技術發展正在成為全球范圍內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而與歷次技術進步一樣,人工智能在解放生產力、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包括近年來引發熱議的就業替代問題、未來教育乃至社會平等諸多需要面對的問題。 雖然不同研究所得出的失業率相差較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即將導致一大部分勞動市場的人員失業并且需要重新尋找合適的崗位。陳永偉(2017) 采用與 Frey and Osborne(2013)相同的方法研究了中國 400 多個職業,估計從全國范圍來看,可能有 70%的職業會受到人工智能的沖擊。如果剔除農業人口, 大概有60%職業會受到沖擊。 報告發現,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取代和威脅是存在的,但是不是存在于所有的領域和崗位。 各職業在未來 20 年內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 圖片來源: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對一個經濟體的就業市場來說,具有不同自動化潛力的行業所占比重,即產業結構,是自動化潛力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第一和第二產業中有大量重復性強、 程式化程度高、與體力有關的工作,這些工作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或者部分替 代;第三產業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相對要小一些。 部分職業的自動化潛力 圖片來源:陳永偉等,人工智能革命的就業影響:回顧和預測,2017 首先流水線工人替代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機器換人現在是剛剛興起,還沒有大規模推廣,但是已經可以明顯看到一些現象。研究組去了江蘇、浙江、廣東,中國制造業最前沿的三個省份,很多時代大的變革都是從這樣前沿省份中一些小的地方開始,但是技術的蔓延和擴散非???,從前沿省份的一些端倪可以推測出未來5—10年中國大陸的變化,流水線工人替代確實在很多工廠里發生了,在杭州現在調研的企業有107家使用了AI,占12%。蘇州,可以看到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機器換人技術的工廠,有70%的工廠人員減少,只有20%人員增加。 在東莞,政府支持的2400個換人項目,已經減少了25萬勞動力,每個工廠平均100人,占到全市5%的人口。 目前采取機器換人的企業數量相對來講還不是特別多,但是這個蔓延的速度很快。 研究組在江蘇對給蘋果工廠做代工的企業進行調研詢問,他們說換一臺機器大概13萬成本,差不多等于兩個人利一年勞動力的成本,他們剛好能夠替換掉兩個勞動力,所以他們換一臺機器一年就可以回本了,后面的每一年就是利潤,如果一家企業進行這樣的替換,第二年和競爭對手相比,他們就完全沒有人力成本了,而另外一家仍然有很高的人力成本,因此競爭過程中進行了機器換人的工廠明顯有了競爭優勢,獲得更高的利潤,就會迅速擠掉沒有進行機器換人的工場。這樣的過程不斷發展下去,就會逼迫這個市場上能進行流水線改造的工場都要改造,如果改造就會被市場所淘汰。 這個機器換人的過程可能就會使得很多比較小的企業沒有能力跟得上技術改造的企業被市場淘汰,未來這樣自動化的過程會很快的蔓延到城市的其他廠商,蔓延到全國的其他城市。這樣的變化正在發生。 新的需求在產生:擴大需求、創造崗位 “但是這并不是說有了機器換人整個全社會的勞動力就會大幅度的減少,就像有些預測說未來全社會只有10%的人工作,不是這樣的?!焙戮胺急硎?,我們看到這些廠家減少了很多的制造業工人,但是他們又會建立新的研發中心,他們內部需要技術控制人才,他們需要很多的技術研發、做業務服務的人才,所以在這方面的才現在有所匱乏的。 目前對“人工智能革命”就業影響的估計還存在很大差異,部分學者認為,同歷史上的各次技術革命一樣,人工智能在長期將會創造出足夠多的新崗位以代替 被其摧毀的崗位44,也有人預測某些工種會整個消失,而并不會有同等規模的新工作崗位填補回來。 即使有些工作崗位會被機器取代,還有很多新的崗位會被創造出來。報告認為,人工智能對工作崗位的正向作用可以分為擴大需求和創造崗位兩種。 首先,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直接帶來了對專業數字技術人才需求量的增長。到 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的人才缺口將超過 900 萬人。芯片設計師、數 據分析師、邏輯架構師、機器人制造等職位都處于人才緊缺狀態。同時,得益于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生產力增長,人們對一般性工作崗位和勞動力的需求也會增加42。收入水平和消費的上升(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老齡化社會對醫療服務需求的增加、基礎設施和能源投入的增加等趨勢創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彌補了機器對工人的替代。雖然目前制造、金融類產業的一些低技能職業首當其沖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替代作用影響,但是服務業的勞動力規模卻表現出上升的趨勢,這一現象與“鮑莫爾成本病”規律相吻合:技術進步使第一和第二產業生產率提升,導致本產業內部勞動力規模下降,但其溢出效應提升了第三產業的勞動就業水平。 其次,人工智能的發展極大地刺激了新興創新市場活力,催生出很多就業的新模式、新業態。這些新業態短期內創造了許多新的崗位并帶來大量的就業,例如快遞配送、外賣配送、電商客服、專車司機、網絡主播、數據標注員等等。考 慮更長的時間尺度,人工智能甚至可能產生機器人管理員、機器人道德評估師等 “科幻性”職位。 我們如果還是按照目前現有的勞動力結構,絕大部分都是產業工人的話,我們未來其實很難面對新的時代的人才要求,因為新時代需要數字人才,需要服務業的人才,對軟實力的需求是增加的,這個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教育與社會保障面臨巨大的挑戰。 “大變革前夜” 在沈南鵬看來,這本報告至少在紅利和代價兩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并獲得了答案。 一方面是如何抓住“人工智能紅利”。廣東和江浙正在推進“機器換人”,從生產、流通到銷售都日趨數據化、智能化,一些企業在過去 3 年間減少了30-40% 的勞動力。在數量型人口紅利正在衰減的當下,積極擁抱變革的中國有望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發展紅利。不僅如此,我們如果能夠從政策、制度和社會意識等多層面著手,加速推動向知識經濟的轉型,還可以引導人工智能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的那些短板領域。 另一方面是如何避免人工智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今天,一個北京的小學生,每年都會花大量時間去學習機器人、航模,甚至有機會參加全國性的機器人大賽,能夠就“人工智能”、“3D 打印”、“傳感器”侃侃而談。而一個西南大山里的孩子,可能連真正的電腦都沒見過,對大山外的世界更是渾然不知。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未雨綢繆,提前讓整個中國社會尤其是教育體系、職業培訓體系做足準備,健全更公平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讓我們的人才和勞動力結構適應人工智能帶來的種種變化。 人工智能是機遇也是挑戰,如果不加大人力資本投資,人工智能發展會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表示,發展人工智能必須重視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要從早期做起,這是在國內外關于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研究已經有堅實基礎的。我國在兒童早期養育和學前教育方面還有明顯短板,職業教育質量也存在缺陷,很難適應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就業環境。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應對未來挑戰,要盡快、要盡早。 中央新疆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對此持有同樣觀點,魯昕補充道:各部門、各領域,尤其是政策制定部門應該具有兩個能力,一是前瞻性思維的能力,二是前瞻性行動的能力,知行合一,才能更好適應人工智能的發展。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場大變革的前夜,道阻且長。如何站在更為宏大的歷史、人文視角去關心人,關心教育,關心未來,正是這份報告誕生的初衷。紅杉資本始終密切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希望能將多年的經驗和積累,在人工智能發展和中國未來就業的方向上提供一個觀察的角度、一個行動的思路和一個發展的方向。”沈南鵬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