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第五章 劑型/湯劑
傳統劑型很多,按教學大綱的安排,這一章里面只有一部分,最傳統、最常用劑型呢,作為二類內容在課堂教學。 其它的主要部分,自學內容,三類內容。
為什么呢? 因為后面很多劑型內容,中藥里要談到一些劑型,而這些呢作為自學時學生可以完成。包括劑型的后面一大部分,以及煎服方法跟中藥學里也有重復。 為什么? 你既然方劑不寫煎服情況的話,后面的具體各論方劑里,它都有用法,你前面還要提一下,但是煎服方法多了呢,又容易和中藥學重復,因此把大綱,調節它作為了解內容。等于說自學為主。
劑型里主要討論三個,在傳統劑型用得較多的,湯劑、散劑、丸劑。
* 湯劑,湯者,蕩也,這是李東垣總結歸納的“湯者,蕩也”,所謂蕩,形容它發揮作用快,為什么療效發揮的快呢?
& 湯劑它容易吸收。 吸收快,所以療效發揮的比較迅速,這是它的優點,所以對于病情較急的這比較適應的,同時運用湯劑,可以靈活加減、全面照顧,是一個整體動態的,符合整體動態的要求。
中醫學的辯證論治當中基本特點,整體動態非常重要,湯劑很靈活。直到目前湯劑還應該說是中醫臨床應用最多的,還是一個主要的劑型形式。 這一點不管是我們中國大陸,或者是臺灣、香港這些地區,以及海外,很多原意吃中藥的,他都還知道,就是說湯藥來得快,這是它的優點。
& 湯藥的缺點呢耗費藥材。 的確對于藥材的消耗量來講,湯劑消耗的多,將來中醫藥走向世界,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想吃中藥的,采用中醫方藥形式治療的,整個全球可能會越來越多,主要靠中國來供應中藥的話呢,這個藥材來源將來也是很有問題的。比較耗費藥材,攜帶不容易,不方便于大生產。
當然人們也想了很多方法,比如象這個,我們很多醫院里也有,八年前我到日本去的時候,他們就表演看病了,他要求你問病人,問診當中為什么問這個,那你也要道理分析講出來,從這個是了解什么,判斷什么? 我說這么個把小時看一個病,看了回去煎藥這些怎么辦? 看完一個病人,他就在旁邊休息室休息,過一會兒他就吃了藥了,機器自動熬好了以后,一個袋子一封,有一袋病人吃了,另一煎,病人帶回家,也想辦法來便于攜帶。
過去別說吃湯藥,帶起來很麻煩,象《人民日報》過去登過 一個照片。我一直記得,印象很深,外地的當然很相信北京,都跑到北京來,中日友好醫院檢查設備很先進那個時候,檢查了然后,請中醫研究院老中醫開藥,老中醫開藥告訴他,這個藥你拿回去,這個方要吃兩到三個月,那他就想想,我在這看的病,這里的藥材肯定好,因為知道中醫講究道地藥材,這個老師開這個方,他是開慣了,這個醫院抓出來的藥,記者采訪他,他抓了七十二付藥,要運到外地去,那怎么辦呢?當然出租車也裝不下了,要往火車站送,一包也不小,裝在一起用三輪車,現在街上很少開三輪車,哪個個年代,三輪車往火車站來這個藥,記者拍了個照片,堆起來的藥,包了一盒子裝的高度,就把蹬車的人的背全部擋完了,當然從記者的角度,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這個藥怎么這么多啊,當年還是公費醫療這些。 但從我看這攜帶是很難啊,比他的行李大得多了,所以不方便攜帶了,從這個角度人們喜歡丸藥了。
& 湯劑從大生產也不方便。 因為西醫的藥物是大生產的,那中藥由于它照顧整體動態,個性較強,所以它要小生產方式,而且湯藥有很多藥物的成分,不容易煎出來,受成分溶出率的影響,某些成分還容易揮發,在煎熬的時間上,火候上這些呢很講究,那也是現在或者目前影響療效的因素,大家時間都比較緊,不會注意到這么具體。 服用當中不方便,有部分藥物口感不好,這點尤其在國外,你叫他吃散劑,量小一點的,裝成膠囊啊,哪怕苦的,一口就吞掉了,外國人可以,但是叫他吃湯劑,他說那個實在太不適應。
& 還有一個不便于保存。 當然作為城市好一點,你比如在臺灣給他們開湯藥,很多在大陸做生意,來回跑,他這一趟去又是兩周,這趟去一周,來回在復診,他說這一周的藥,我就在家里把它都熬好了,放到冰箱里,然后坐飛機一到大陸,馬上又裝到冰箱里,因為去的時候是冬天,秋天冬天還可以,如果夏天你早上出發,到香港轉機比如到北京,下午打開已經壞了,那地方很炎熱,所以從保存來說容易變質這些也是它的缺點。
每個劑型有它的優點,有它的缺點,有它適應的病證,那這方面需要不需要改革呢? 是應當要改革,隨著中醫藥走向世界應當要改革,改革不是很輕松的,幾千年形成的一些探索,積累經驗所形成的這樣一個劑型,你要保證它的療效為前提,然后再來考慮它的節約問題也好,攜帶問題,不變質問題。 當然成分不易煎出的中醫做成丸藥,做成其它的劑型了,也就是在保持療效的基礎上克服它的缺點。
你別看煎熬那一項,人們作過實驗,福建,很早七十年代,做過實驗,小青龍湯,他們的小青龍湯,開了那位藥多少,那味藥多少,病人到藥房去以后,他折算你多少克小青龍湯,七十年代那是幾錢,他算作相當于幾毫升哪個(熬好的藥)水,他單味藥的就把它倒在里邊,那八味藥相當折算,全部倒在里頭,俱當小青龍湯給喝掉了。 但是后來這個藥理研究,來對比啊,單味藥,那八味藥分別的按照那個量,做出來的,和在(八味藥)一起熬過的,就實驗本身反應的作用,都不一樣,臨床也是這樣。這不俞長榮他們的書里面就寫了這個實驗,寫了這種情況。 所以你煎熬的過程中,它要起那個作用,不是說你單味藥,一味一味拿出來就放在一起,那是混合物,那不是化合物,大家基本知識都知道,混合物的各個部分的性質,它是不變的。化合物是結合產生的新的東西。 ? 這種混合物、化合物的關系概念,就有點象現在中西結合式的,我不是開張中藥方子,又開張西藥方子,我就是中西結合了。
什么叫結合? * 結合是化合物,產生一個新醫學。既不是中醫也不是西醫,那是一個新醫學,這是化合物。 * 現在這個結合,它是一種混合物,是一種物理現象,而不是化學現象。
我們有些各種大家作過劑型改革方面的實驗,如果象剛才所說的那種路子,當然很方便了,你提取成分也好,單味藥你把它煎熬濃縮也好,然后按照你開的方子,勾兌在一起當時病人就喝了,但是最后有藥理實驗和臨床觀察證實,它代替不了小青龍湯,那說明它煎熬過程當中起了變化。 ? 所以劑型改革的研究,是長期的,完善過程,不可避免有一種反復,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下子能解決問題的,應當看到這一點。單純想要急功近利,有些就會走彎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