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西草堂圖》(元) 張渥 我喜歡詩圣杜甫《詠竹》里的四句詩:“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在詩圣筆下,竹林景色,郁郁蔥蔥,微風過處,枝葉婆娑,蕭蕭颯颯。最美是在那新雨后,竹葉掛著雨珠,竹子特別潔凈,連空氣中都充滿了竹的清香,令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樂而忘返。 竹子是一種獨特的秀美植物,它亭亭玉立,剛直挺拔,凌霜傲雪,高風亮節,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古今許多文人墨客對竹充滿了贊美,他們以竹作畫吟詩,感賦情懷,留下了大量的詠竹詩篇。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賦予竹以君子之道德情操。北宋大文豪蘇軾在《於潛僧綠筠軒》詩中寫下膾炙人口的吟竹名句:“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充分表達了國人的愛竹情趣和愛竹心態。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唐代大詩人王維這首意趣盎然的《竹里館》為我們構畫出一幅絕妙深邃、清幽絕俗的畫面:詩人獨自坐于茂林修竹間,時而撫琴,時而吟唱,怡然自得,塵念皆空。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只有皎潔的月光靜靜地映照。全詩靜中有動,寂中有聲,情景交融,妙趣天成,抒發了詩人置身大自然的恬淡心情與高潔人品,蘊含著醉人的藝術魅力。 白居易在《題李次云窗竹》中留下這樣的佳句:“不用裁為鳴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千花百草凋零盡,留向紛紛雪里看。”此詩熱情洋溢地歌頌了竹子迎風傲雪、卓然不群的品行。在《養竹記》里,白居易這樣形容竹:“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樹之,為庭實焉。”詩人將竹子比作賢人,高度贊美竹“堅韌,勁直,有節,虛心”的情操和品格。 “一逕森然四座涼,殘陰余韻去何長。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北宋王安石的《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詩別具一格,將詩人百折不撓的氣概與宏偉博大的抱負躍然紙上。他的《寄吳氏女子一首》則寫道:“豈特茂松竹,梧楸亦冥冥。”詩人以閑適心情,描繪松竹的一片勃勃生機,蔥綠滿眼,清新于心。 清代大畫家書法家鄭板橋一生酷愛畫竹、寫竹,熱情贊美竹子寧折不彎的精神。他寫的詠竹詩意境雋永,蘊含著很強的哲理性。他畫的《竹石圖》更是別具匠心,千姿百態又栩栩如生。那首千古流傳的《竹石》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僅寫出了竹子的頑強和執著,也表現了詩人不畏磨難、堅韌不拔的樂觀人生態度。板橋當知縣時還寫過一首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蕭蕭竹聲,在詩人筆下,已化成了一種為民間疾苦的吶喊、一種做人的品格和抱負,實在是難能可貴。 “百竿高節拂云天,萬千風姿秀韻生。”翠竹青青,香韻悠悠,綠蔭婆娑,詩情畫意。文人古詩詠竹,或以竹寄情,或以竹抒懷,或以竹言志,皆頗具特色,將竹子的文化意味表達得淋漓盡致。公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