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太極拳初學者而言,理解認識與身體重心有關的練拳問題,是有好處的,練功習拳少不了虛實轉換,也少不了重心移動。身體重心穩固了,就能得機得勢。倘若重心失中,即不得機又不得勢。重心與虛實關系密切,虛實能變換無常,重心則不然。雖能移動,但不可輕舉妄動。太極拳鍛煉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千方百計使自身能做到隨遇平衡,怎樣情況都能使自身沉穩、靈活、平衡。為此就要不斷調整重心,調整重心的支撐點(步型、步伐),而且要注意調整各個局部環節,協調重心與整體平衡的關系。 人體的重心指人體重力的作用點,重心線就是通過人體重心向地面所引出的一條垂直線。人體重心不像物體那樣恒定在一個點上,人體重心并不特指身體上某一個固定點。據測定,保持基本立勢(解剖姿勢)的人體,人體重心一般在身體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緣前方7厘米處。由于性別、年齡、體型不同,人體重心位置略有不同,一般男子重心位置的相對高度比女仔高,自然站立時,男子重心高度大約是身高的56%,女子大約是身高的55%,這是因為女子的骨盤帶較大。兒童的頭和軀干的質量相對大一些,則身體重心相對高度比成人高些。由于體現的不同也略有不同,上、下肢的長短,身體的胖瘦等都影響重心的位置。在太極拳運動中,由于身體姿勢的變化,重心位置也隨之變化,這種變化對運動技術動作的影響較大。 重心高低對穩定性也有影響。一般地講,重心越低,穩定性就越大;重心位置高,穩度小。要使動作穩度增大,應該降低重心。”人的肢體運動之所以會引起人體重心位置的變動,是因為人體的任何局部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換句話說,人體的重心實際上是人體各個環節重力的合力作用點,或稱之為“人體總重心”。比方說:手臂上舉,重心升高;體后伸,重心后移;下蹲,重心下降;向左體側屈,重心左移;習拳者的重心都會隨姿勢動作變化而改變。 冬天,有些年紀較大的人彎腰曲腿,在冰上小心翼翼行走,那是為了降低重心,避免滑倒摔跤。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會自動立起來的道理,對悟拳是有啟迪的,扳不倒“不倒翁”的奧妙是這樣:不倒翁身體的下部有一個很重的物體,上部幾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將不倒翁扳倒后,由于重力作用就會使它回到原來的位置,所以扳不倒。打拳時松肩垂手、沉肩墜肘、含胸拔背、虛胸實腹、氣沉丹田、松腰塌胯、尾閭下墜等從上往下不停運動的松沉態勢,其目的一是為了節節貫串的松沉到腳底,二是為了降低身體重心能更穩的打拳。比方說“氣沉丹田”,不單是積累內氣而成內勁的功夫,還可以降低重心而提高下盤的穩固性。站立不穩的情況分為兩種,第一種情況是別人從外形姿勢動作就可以看出站立不穩了;第二種情況是別人從外形姿勢動作上看不出站立不穩,只有自己才感覺到站得不夠穩,較為勉強。 打拳練到左右分腳、蹬腳、金雞獨立的拳勢動作時,對于初學者而言,不少人是單腿腳站得不夠穩的。站得不夠穩的原因有幾方面的,比如生理方面的老化問題,又如環境噪聲干擾心理情緒,再如晚上打拳會因光線黑暗影響到小腦控制人的平衡系統而站不穩,等等。然而,如是虛領頂勁又松腰塌胯、圓膝的松沉到腳底,那么腿就有力,腳就有根,還是能提高實腿腳的穩度,功效是明顯的。虛領頂勁與松腰塌胯是一對沉頂對拔松開的勁兒,松腰塌胯時,腰胯是順著松沉之勢把身體重心降低一點的,手摸臀部沉甸甸就知道了;與虛領頂勁聯系在一起,有助于提起精神和身體平衡。不宜把腿挺直,而是圓膝的腿稍彎。何為圓膝練法?就是腰胯往下松沉多少,膝就恰到好處的屈彎多少,圓膝既能較好的傳遞勁力又能有效降低身體重心。值得注意的拳病是:倘若膝屈彎過少,就會頂住腰胯的松沉下不來;倘若膝屈彎過多,就會斷勁的把腰胯沉勁壓在膝而落不下來到腳底。 (廣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