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無疑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工智能將成為社會進步的強大驅動力,全面而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面對人工智能的高歌猛進,人們不禁要問:今天的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究竟有多高,離人類的智能水平究竟還有多大差距? 人工智能走過了六十余年的風風雨雨,期間有高潮也有低谷,有成功也有失敗,有贊賞也有嘲諷。這一新學科的發展歷程生動地詮釋了科技創新發展的起伏曲折之路。 2006年,達特茅斯會議五十年后,當事人重聚達特茅斯。 左起:摩爾,麥卡錫,明斯基,賽弗里奇,所羅門諾夫 (圖片來自網絡) 1956年,達特茅斯的一場“如何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研討會的召開讓人工智能這個嶄新學科橫空出世,引起了整個學術界的高度關注。1964年,人工智能科學家發明了一個能證明應用題的機器STUDENT。這短短時間取得的進步,讓人工智能學界認為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很快達到人類智能的水平。當人們隨后意識到人工智能只能實現很簡單、特定的任務且在諸如機器翻譯等問題上鬧出笑話時,人工智能的缺陷顯露無疑。當時,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再抱有期望,各類資助也被相應縮減甚至取消了。在受到外界不斷質疑和嚴重缺乏經費支持的窘境中,一批人工智能的從業者在“寒冬”中堅持研究,尋求新的突破口,直到另一個春天的到來。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