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也就是所謂的大腸癌,近年來由于飲食結構的變化等原因,發病率是逐年上升,但是很多人對其缺乏了解,且大腸癌早期也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癥狀,所以很多患者經發現多數都已到中晚期,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 在中國,癌癥已成為疾病死因之首。其中,中國腸癌的發病遞增速度是世界平均的兩倍。 40歲以上是腸癌的集中發病群體,但近十年來正在不斷年輕化。在調查中,發現有腺瘤息肉的患者最年輕的只有16歲,確診為腸癌的僅23歲。30—40歲的腺瘤發現率高達22.1%。 不僅腸癌發病增速不斷上漲,中國的腸癌死亡率也非常高。統計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為30%,而美國為64%,為什么兩者差距如此之大? 結直腸癌早期發現尤為重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大腸癌的治療技術也有很大的提升,腸癌從增生到晚期,通常要經歷5-15年左右的發展期。越靠近晚期,治療生存率就越低。 早期的小腺瘤癥狀不明顯,一經發現,完全可以直接鏡下切除,即使是I期的腺癌,只要發現及時,不但費用低,痛苦小,生存率也高達95%。 但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II期、III期、IV期)了,IV期的5年生存率只有5%。 但是多項研究均已證明,早期篩查可有效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各國對于腸癌的早期篩查都有明確指南,而我國目前還無明確指南,公眾對于腸癌的認識度不夠。 美國大腸癌圓桌會議宣布到 2018 年,實現更大范圍的結直腸癌篩查(普及率達 80%),而且最新的指南把篩查年齡提前到45歲;而中國腸癌篩查的普及率可能連8%都不到。 一項針對江浙滬和珠三角地區的調查顯示,作為我國近年來腸癌發病率顯著升高的地區,只有7.6%的調查人群了解腸癌早期篩查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早期發現結直腸癌? 第一項:糞便隱血試驗 大腸癌的話早期比較容易發現的癥狀就是出血,但是只有量較大,呈暗紅色血便的時候,肉眼才可以發現,當出血量比較少的時候,是沒有便血、黑便的情況,這時候,肉眼就很難發現有異常了。 這時候就可以通過糞便隱血試驗進行檢查診斷了,因為糞便隱血試驗很靈敏的,可以對消化道內極少量的出血做出診斷。 不過需要注意一點,因為消化道出血如痔瘡、胃潰瘍等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糞便隱血試驗也可呈現陽性,所以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比如直腸指檢或腸鏡。 第二項:直腸指檢 通過手指直接觸診下段直腸腸壁是否光滑有無結節或腫塊、血,若在指套上發現暗紅色血液,可能提示腸道內出血,需進一步做腸鏡檢查。大多數直腸癌,尤其是低位直腸癌可通過直腸指診檢查發現病變。 第三項:腸鏡檢查(金標準) 腸鏡檢查的話,是發現早期大腸癌最直接有效的檢查項目。 多數大腸癌的發生都是由于腺瘤癌變(一般情況下大于2cm的腺瘤有50%的幾率會發生癌變),而這癌變的發生要經歷漫長的一段時間,且這期間并不會有什么明顯癥狀,所以很難發現,但腸鏡的話,就比較厲害,不僅可以清晰的看到腸道的全部情況,還可以取活檢,進行病理檢查,從而發現還沒癌變的腺瘤,以及早期大腸癌的無癥狀階段。 第四項:CT檢查 可以給腫瘤是否發生浸潤、轉移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一個很好的參考依據,但是有一定的輻射性,檢查的效果也沒有腸鏡好,所以比較少用于大腸癌的早期診斷檢查。 早期發現總是比被迫治療來得劃算 上述這些檢查有的只要二三十,最貴的也就在幾百元左右,還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發展成晚期再治療,治療效果和痛苦程度不談,光是手術加化療費用,基本都在30—50萬以上,給家庭造成巨大的負擔。從衛生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大腸癌篩查是比較劃算的。 醫生建議: 40歲以上人群應每年篩查一次 40歲以下人群每3—5年篩查一次 特別是以下4種情況,如果滿足其中的2種,建議盡早做一次預防性早期篩查: 1. 年齡在30歲以上,從未做過腸癌篩查; 2. 有經常腸胃不適、腹瀉、便秘、大便出血等癥狀; 3. 家族中有大腸癌患者; 4. 本人有癌癥史。 4.有腸道息肉史、炎癥性腸病史者。 編輯:張澤菁 審稿:劉兵 教授 |
|
來自: yangtz008 > 《醫健、治療、養生、食安、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