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我不是藥神》,本想好好笑一場,誰知哭得嘩啦啦。真是好片! 這部影片的成功不是偶然,與好萊塢高票房經典《辛德勒的名單》一樣有實在的口碑基礎。 五組關鍵比對 1. 真實的力量——【真實人物故事改編】 ——《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為慢粒白血病患者們代購印度格列寧 ——《辛德勒的名單》原型奧斯卡·辛德勒,二戰期間救了大量猶太人 2. 扎穿人心的話題——【死亡、金錢與拯救】 ——《我不是藥神》高價藥與保命的難題,死亡、親情、金錢不斷觸及人心的底線 ——《辛德勒的名單》猶太人在二戰期間慘遭600萬大屠殺,拯救生命的崇高超越了一切 3.相似的故事架構——【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性本善”逐級躍升】 主人公并不是一出場就很高尚,恰恰都是渴望賺大錢又怕危險的普通人,普通到每個觀眾,都可以覺得他和我一樣。 而后續隨著故事層層推進,人性的高尚面開始逐漸顯現和不斷升級,那些觸發人性升級的契機,在挑戰人底線的同時,是那么能直達人心,可以讓每一位觀眾覺得,如果那是我,我也會這樣。 ——《我不是藥神》全片兩小時:四級人性升華過程 ——《辛德勒的名單》全片三小時:八級人性升華過程 《我不是藥神》主角程勇的四級人性升華,與藥價、銷售區域直接相關:
《辛德勒的名單》主角辛德勒的八級人性升華,與金錢、個人安危直接相關:
4.心理過程的真實再現——【人性有正反兩面】 兩部片,都是在個人利益和個人安危上,不斷挑戰男主角的底線,在反復猶豫后才作出選擇。 具體表現為,每一次被要求做好事時,當下的即時反應,都是先意識到對自身的威脅,理直氣壯地大聲否定這么做,但之后又因于心不忍等原因而去做了這件好事,然后越做越多——這正是每個普通人在遇事時的最真實反應。每一個觀眾都可以是他,有代入感。 ——《我不是藥神》男主常說的就是:我要賺錢;我也上有老,下有小,低調點 ——《辛德勒的名單》男主說的則是:戰爭讓我發財,要賺大錢回家,救猶太人太危險 5.打動前先軟化——【軟化人心元素的借鑒和創新】 如果觀眾的心是冷的、硬的,就很難被打動。使用足夠軟化人心的元素、橋段,才能在適當時打動人心。 例如:生活中對金錢的需求、家人間的親密互動、媽媽為了女兒的無限付出、女性角色(妻子、女兒、老太太)的苦苦哀求、對絕癥或殺戮的無奈、對老弱病殘的同情、宗教信仰的純潔圣神等,在這兩部片中都被很好運用。 而且,同一元素,在兩部片中各有自己獨特的發揮,例如,同是“God Bless You”表現方式: ——《我不是藥神》中患者之一的神父,老實本分又無奈得讓人可憐,一個非搞笑角色,卻貢獻了不少笑點;他常說God Bless You,在由衷感謝、常規應付、略帶嘲諷等不同語境下,他都講這一句,但不同的語氣、眼神、表情卻能表現出這句話不同的內涵。有趣! ——《辛德勒的名單》中講God Bless You的,是當面向辛德勒表達真摯感謝的獨臂猶太老工人,簡短的見面過程,他極其誠懇得講了三遍這話,辛德勒心聲歉疚,之后他的死,促成辛德勒的第一次心理轉變。 由此可見,《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不是偶然。不論是巧合,還是有意借鑒《辛德勒的名單》,都再次證明了,這種經全球觀眾眼淚驗證過的高票房影片的成熟模式,是十分值得學習的。 《我不是藥神》的難得之處,還在于,除了以上五大關鍵外,加入了許許多多自己的創新,從主角到各層配角的人物設定、劇情的層層鋪排推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處理、亮眼的臺詞金句、適當的搞笑、感動和淚點的節奏等,都做得扎實,這些都是此片打動人的重要原因。 《我不是藥神》給當前火爆浮躁的中國電影市場,做了一個好榜樣。 (作者:丘心客) |
|
來自: yinliang3600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