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包括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是中醫辯證的總綱,是中醫辯證方法的基礎。八綱又以陰陽為總綱,即表,熱,實屬陽;里,寒,虛屬陰。 八綱辯證,還用于指導治療用藥,如“寒者熱之”(寒證用溫熱藥);“熱者寒之”(熱證用寒涼藥);“虛則補之”(虛證用補益藥);“實則瀉之”(實證用攻伐藥)。 (一)表里:概括疾病部位。 1.表:病在皮毛,病勢較淺。證見發熱,惡風寒,舌苔薄白,脈浮為主。(兼有頭身疼痛,鼻塞,胭癢痛,咳嗽等)。 2.里:病在臟腑,病勢較深。 A:表邪不解而入里:證見不惡風寒,但發熱,舌紅苔黃,脈數。(或出現臟腑癥狀); B:外邪直接侵犯臟腑而發病,如腹部受涼,或過食生冷而傷脾胃,發生腹痛,腹瀉等里證; C: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直接致臟腑功能失調。證見食慾不振,氣短,乏力,失眠,健忘等證; 3.半表半里:屬于少陽經證:寒熱往來,胸脅脹滿為主證,(伴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心煩,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等)。 (二)寒熱:辨別疾病屬性。 1.寒:感受寒邪,或人體機能衰減而陰盛,證見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蒼白,手足冷,尿清長,便溏,舌苔薄白而潤滑,脈遲等。 2.熱:感受熱邪,或人體機能活動亢盛而陽盛,證見發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耳赤,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而干,脈數等。 (三)虛實:辨別人體正氣強弱與邪氣盛衰。 1.虛: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調(如缺乏鍛煉,飲食失常,年老體弱,婦女生育過多,或大病,久病,失治,誤治等),證見面色蒼白或萎黃,身疲乏力,神疲,心悸氣短,疼痛喜按,盜汗自汗,大便溏薄或滑脫,小便失禁,舌質嫩少苔或無苔,脈無為。 2.實:包括風熱犯肺和臟腑功能失調(肝氣郁結等)以及其所產生的病理產物(痰飲,瘀血,水濕,腫塊等)。 常見表現是:形體壯實,精神煩燥,聲高氣粗,胸脅脘腹脹滿,疼痛拒按,便秘或熱痢下重,尿短赤澀痛,舌質粗老,舌苔厚膩,脈數實有力等。 (四)陰陽:八綱的總綱。 1.陰證: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畏寒肢冷,氣短聲低,體倦懶言,口淡不渴,尿清,舌苔薄白,脈沉遲微弱等,其病屬寒,屬虛。 2.陽證:精神煩燥,唇紅面赤,身熱躁動,聲高氣粗,口渴喜冷飲,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其病屬熱,屬實。 以上是對題目的簡單答復。 臨床上,應該把八綱有機地結合起來,如:1.表證的寒熱虛實,2,里證的寒熱虛實,3.寒熱證之虛實等等。 供參考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