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陰和陽 陰陽兩綱是中醫八綱中的總綱。里、虛、寒屬陰;表、實、熱屬陽。根據上述六綱分析,陰陽的整體病程中,有興奮與抑制、亢進與減退、有余與不足,在陰證陽證之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把復雜多變的證候,概括為陰證、陽證兩大類型。 1、陰證:癥見精神萎頓,語言低微,面色暗晦,目光無神,動作遲緩,近衣喜暖,口中合,如面向壁臥,閉目惡明,不欲見人,身寒肢踡,呼吸微,欲得溫,不渴身寒,手足冰冷,便溏,二便清白,脈沉或遲,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 2、陽證:癥見精神興奮,煩躁譫語、發熱面赤,身熱多言,身仰肢展,身輕神煩,去衣喜涼,氣粗口渴,語音粗壯,開目望明,喜于見人,手足溫口渴引飲,便秘溲赤,舌苔黃燥,脈浮或數,或脈數大有力等。 3、真陰不足和真陽不足:均是由于陽氣和陰氣偏虛,所表現的兩種不同病情。 《醫學心語》說:“假如脈數無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合,肌冷便溏,飲食不化,此真陽不足也。” 程國彭說:“脈數無力,虛火時炎,口燥唇焦,內熱便結,氣逆上沖,此真陰不足也。” 《沈氏尊生書》說:“陽虛陰虛皆屬腎。”“陽虛者,腎中真陽虛也,真陽即真火也;審是虛火,右尺必弱;陰虛者,腎中真陰虛也,真陰即腎水,審是水虛,脈必細數。。。” 二、辨表和里 是鑒別疾病病位內外,及病勢深淺、輕重的兩個綱領: 《內經》:“皮毛經絡為外,外有病屬表屬輕;臟腑骨髓為內,內有病屬里,屬深屬重。” 1、表證: 是病變于機體表部的癥狀。為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溫病時邪在衛屬表,邪在太陽屬表,表證多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發熱惡寒或惡風,苔薄白,脈浮為主,或兼見頭痛,鼻塞,咳嗽等。若邪入少陽,屬半表半里證。 癥狀:疾病惡風,惡寒,發熱,有汗或無汗,頭痛脈浮,舌苔薄白者,為表證。應鑒別表寒、表熱、表虛、表實、表邪入里證,以便進行治療。 (1)表寒和表熱共有證:頭痛、身熱、脈浮; (2)表寒:明顯惡寒,發熱輕,脈浮緊; (3)表熱:惡寒輕,或不惡寒,發熱重,脈浮數; (4)表虛和表實共有證:惡寒、發熱、脈浮; (5)表虛:有汗、脈浮緩; (6)表實:無汗、脈浮緊。 2、里證: 是各臟腑病理變化為主的癥狀。用八綱辨證,均屬里證。邪入氣、營、血,屬里。邪入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屬里。里證病程長,不惡風寒,脈象不浮,多舌質舌苔改變。 (1)陽明里、實、熱證癥見:高熱、神昏、譫語、煩躁、口渴、胸滿、腹脹、二便閉塞,舌苔黃膩,脈沉等為代表。還要結合臟腑辨證法,辨別病變部位,在何臟腑,及寒熱虛實; (2)里寒:不渴、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四肢冷,苔白,脈沉遲; (3)里熱:口渴、發熱、煩躁、小便黃短,舌苔黃,舌質紅,脈沉數; (4)里虛:食欲減少、疲倦懶言、心跳、頭昏,苔淡白,脈沉弱; (5)里實:便秘、腹脹滿痛、拒按、發熱汗出,或譫妄發狂,苔黃厚、脈沉實有力; (6)表里辨證:重在掌握特征,尤為掌握表證特征,如發熱惡寒、舌苔薄白,脈浮等; (7)表里同病,如表里俱寒、表虛里實、表實里虛、或半表半里等;如有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有腹脹,便秘,小便黃等里證。 原因:1、表證未解;邪已入里;2、病邪同侵表里;3、舊病未愈,復感外邪。 (8)初病在表是否入里,表證已罷或未罷。凡里證繼而出現表證,是否里證出表,或是又新感表邪。 程國彭說:“假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舌上無苔,脈息浮,此表證也。”“假如潮熱惡熱,腹痛口燥,舌苔黃黑,脈息沉,此里證也。” 三、辨寒和熱 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熱是陰陽偏盛、偏衰的具體表現。辨寒熱就是辨陰陽之盛衰。“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熱”謂此意。 辨別疾病的性質,屬寒屬熱,是確定用溫熱藥,或寒涼藥的依據。對疾病全部綜合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如病人面色,喜惡熱寒,四肢冷暖,口渴與否,大小便情況,舌象脈象,進行鑒別。 1、寒證:癥見面色蒼白,四肢清涼,口不渴或渴飲不多,喜熱飲手足厥冷,惡寒身冷,氣冷息微,大便稀薄不臭,尿清長不臊,舌淡苔白潤(滑),脈遲等。 2、熱證:癥見面色赤紅,發熱惡熱,氣熱息粗,手足燥熱、躁擾,唇干裂或紅腫,口渴喜冷飲,大便閉,便秘便臭,或自利灼肛,尿短赤尿臊。舌苔干糙,舌質紅或干黃,脈數或浮洪有力。 3、寒熱辨證要點:寒熱須分真假,抓住本質不為表面假象所惑;如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為熱在骨髓寒在皮膚,是真熱假寒;如身大熱反欲近衣,為寒在骨髓,熱在皮膚是真寒假熱。 4、辨寒熱須分部位:如在表、在里、在上、在下、在臟、在腑、在氣、在血等不同。 5、辨寒熱夾雜及虛實不同: (1)寒熱錯雜:如表熱里實、上寒下熱、上下俱熱、表里俱寒,表寒里熱,表熱里寒,虛寒、虛熱、實熱、實寒等。如胸中煩熱,又頻頻嘔吐的上熱證,同見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的下寒證; (2)寒熱轉化:先寒后熱,熱后寒漸消失,是寒轉熱證;如感寒邪,惡寒發熱,身痛,無汗,苔白,脈浮緊,屬表寒證。病情發展,病邪入里,寒轉熱,寒化熱,寒消失而發熱,心煩口渴,苔黃等熱象。為表寒轉里熱證。 如先見熱后見寒,見寒后熱消失,為熱證轉寒證。如高熱病,由于大汗不止或吐瀉過度,隨出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弱,是熱證轉寒證。 (3)寒熱真假:一般情況,病的本質和反映情況是一致的。熱病見熱象,寒病見寒象。特殊情況,如危重階段,出現真熱假寒,或真寒假熱現象。即寒證見熱象,熱證見寒象。癥狀和本質相反。特別要細心辨別。 (4)綜合病人證候:口渴與二便,四肢冷熱,舌質、舌苔、脈象等來辨別。 程國彭說:“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燥,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飲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 四、辨虛和實 虛實是鑒別病體,正氣強弱和邪氣盛衰的兩個綱領。虛證是正氣衰減,生理功能減退的表現;實證是邪氣亢盛,生理功能亢進的表現。虛實一從體質區分,二從臟腑區分。是確定治療補正或祛邪的重要依據。《素問》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1、虛證癥狀:生理功能減退,身體虛弱飲食不佳,語聲低氣短,一身無力,精神萎痱,消瘦,聽視力減退,舌凈無苔,舌體胖嫩,脈細弱無力等。 應分陰虛陽虛,或陰陽俱虛,常見后天失調,或久病、重病后,正氣不足,如常見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 如見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身倦無力,形體消瘦,氣弱懶言,心悸氣短,自汗盜汗,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淡嫩,少苔脈細等。程度各不同,分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別。 (1)血虛證: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養臟腑、經脈、組織、器官的證候。表現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婦女月經量少,延期或閉經,舌質淡,脈細無力等。 (2)氣虛證:是指全身或某一臟腑機能減退出現的證候。表現面白無華,少氣懶言,語聲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動則諸證加劇,舌淡脈虛弱。 (3)陰虛證:是肌體陰液虧損的證候。表現午后潮熱,盜汗,顴紅,咽干,手足心熱,小便短黃,舌紅少苔,脈細數。 (4)陽虛證:是肌體陽氣不足的證候。表現形寒肢冷,面色虛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脈弱。 2、實證癥狀:病邪過盛,身體機能亢盛,體質壯實,精神興奮,聲高氣粗,腹滿疼痛,拒按,小便赤短不利,大便干結或熱痢下重,舌赤苔厚膩,脈實有力等。 (1)虛實錯雜: 癥狀:既有虛證,又有實證,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證候,有以實證為主兼虛證,有以虛證為主兼實證,有虛實并重的,有表虛里實,有表實里虛,有上實下虛等。 如肝硬化腹水病人,可見腹部膨隆,青筋暴露,二便不利的實象。但又有體形消瘦,氣弱乏力,脈沉細弦的虛象。 (2)虛實轉化:病勢發展,邪正相爭,變化復雜,在一定條件下,虛證實證相互轉化。實證可轉化為虛證,虛證可轉化為實證。 (3)實證轉化為虛證:多由實證失治或誤治或邪氣過盛傷及正氣而成。如高熱,口渴,煩躁,脈洪大等實證,日久不愈,邪氣久留,損傷正氣,可出現消瘦,少氣無力,面色蒼白,脈細無力等虛證。 (4)虛證轉化為實證:比較少見。多見先為虛證,后轉化為虛實夾雜證。例脾虛食滯,食少納呆,身倦乏力等脾虛證,脾失健運,繼而出現脘腹痞滿,噯腐吞酸,大便穢臭,舌苔厚膩等,虛實夾雜證。應注意,虛證、實證的假象,謂“至虛有盛候,大實有贏狀。” (5)虛寒證:面白,畏寒,下利清谷,手足冷,脈沉遲無力; (6)寒實證:在表與表寒證相同,在里為寒與體內病邪結合。如食滯、痰濕、瘀血等。 3、虛實辨證要點: (1)注意病期新久:體質強弱,年齡,壯年多實,年老多虛,或過服攻伐克消藥等。分析虛實真假,有時“大實有贏狀,至虛有盛候”的特殊情況。 (2)分清虛實夾雜:虛實在上、在下、在表、在里;是獨見,夾雜互見,是臟、是腑,在氣,在血,一臟獨虛、還是臟虛腑實等。有否寒熱,表里等參差互見。 《內經淺解》說:“表實里虛,表虛里實,表里俱實,表里俱虛,必須考慮邪正消長程度多少,決定緩急輕重措施。 程國彭說:“病中無汗腹脹不減,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稟厚,脈實有力,此實也。病中多汗,腹脹時減,復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則痛止,病久,稟弱,脈弱無力,此虛也。” 《沈氏尊生書》說:“陽虛陰虛皆屬腎。陽虛者,腎中真陽虛也,真陽即真火也,審是虛火右尺必弱;陰虛者,腎中真陰虛也,真陰即腎水,審是水虛,脈必細數”。 有余治法:陽盛的病,用以瀉陽救陰;陰盛的病,用以瀉陰助陽;不足治法:陰衰而陽亢的,用滋陰以制陽,陽微而陰盛的,用壯陽以化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