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布盧姆教學目標分類學》一書中指出: 教育的兩個最重要的目的是促進學習的保持和學習的遷移。學習的保持指在學習之后的某一段時間內以教學中呈現的大致方式回憶出教材的能力;學習的遷移指的是運用已學知識去解決新問題,回答新的提問或者學習新內容的能力。簡言之,保持要求學生回憶所學知識,而遷移不僅要求學生回憶,而且要求學生理解并能夠運用所學的東西。 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記住教學內容時,與之相關的認知過程就是記憶,也包含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相關的知識。當然相關的知識可能是概念類知識,也可能是程序性知識。而把知識運用到較為復雜的任務時,回憶該知識對于有意義學習和問題解決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每個人一路成長的經歷深刻的體會到,記憶能力高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很大程度的要輕松或者快速很多的。如果能夠認識記憶在心理學角度,是怎樣的一個發生過程,勢必能夠幫助我們提升記憶的能力。而對于每一位老師,只有認識了記憶的過程,才能很好的設計你的教學過程,幫助學員更高效的學習。 認識記憶發生的過程 三級記憶模型(Arkinson & Shinffrin ,1968)很好的說明了記憶是由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個階段組成的,他們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所以我們有必要仔細深入的來了解記憶的過程。記憶分存儲和提取兩個動作,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記不記得住和想不想得起兩件事情。 我們先說記不記得住是怎么發生的: 我們接受信息的來源是靠我們的感官,也就是我們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身體。當客觀刺激發生時,信息首先進入的是感覺記憶。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覺信息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被保存下來,這種記憶叫感覺記憶。它是記憶系統的開始階段,感覺記憶的存儲時間大約為0.25秒~4秒。例如,當人們在觀看電影時,雖然呈現的是一幅幅靜止的圖像,但是我們卻可以將這些畫面看成是連續運動的,這就是感覺記憶存在的結果。 而這些我們感覺記憶不一定都會被我們注意到,其中那些引起個體注意的感覺信息才會進入短時記憶。相反,那些沒有受到注意的信息,由于沒有轉換到短時記憶,很快就消失了,也就發生了遺忘。 舉個例子,我們進入到一家餐廳,有的人注意到的是這家餐廳的裝修風格很別致,有些人注意到的是這家餐廳的飯菜味道很誘人,有些人關注到的是這家餐廳放著一首你喜歡的歌曲,有些人注意到的是這家餐廳的餐具的材質很好。 短時記憶是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保持時間約為5秒~1分鐘。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很多信息當時記得了,但很快就忘記了。于是我們的大腦對短時記憶需要一系列的編碼加工之后,才能讓短時記憶進入到長時記憶,才能不斷的累計形成我們思維。沒有被成功編碼的短時記憶也就會被我們很快的遺忘掉。 那么,哪些信息被編碼的機會,或者被成功編碼的機會更高呢,據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些信息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組塊的信息,短時記憶還有一個特點是記憶容量只有7+2(Miller, 1956),但,有趣的是7+2是以單元來計算的。一個單元可以是一個數字、漢字,也可以是一個句子,一段文字。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擴大每個組塊的信息容量來達到增加短時記憶的目的。如果信息很多,那么我用思維導圖、樹狀圖等等的形式將信息歸類分組,只要組塊數量在7+2的范圍,就容易記憶的; 2、 重復的信息:復述的方法是對短時記憶存儲的有效方法,可以防止短時記憶中的信息收到無關刺激的干擾而發生遺忘。比如我們記憶一個陌生的英文單詞,多讀幾遍,或者多寫幾遍就會記住了; 3、 深度加工的信息:找兩位同學,請他們做一個小實驗。實驗的過程是這樣的,給兩位同學在計算機屏幕上呈現相同的漢字15個,2秒鐘一個漢字。其中一位同學的任務是判斷這些漢字是否為左右結構的字,另一位同學的任務是解釋這些漢字的意義。完成整個任務后,請兩位同學回憶剛才看到的漢字,看誰回憶得多。顯然是經過語義思考的,經過深度加工的同學記得多。
但是記憶存儲和記憶提取是兩件事,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都會被不同程度的遺忘的。這也就是為什么,考試的時候,很多題看起來很熟悉,可怎么也想不起來。因為我們記憶提取是線索提取的方式,如果這個記憶被編碼的好,那么它被提取的線索很多,就容易被提取。如果編碼的不好,提取的線索斷掉了,就很難被想起來了。 研究發現,對于長期記憶來說,有意編碼的效果明顯優于自動編碼的效果。所以,為了長時記憶能夠成功被提取的幾率更高,我們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多種方式,多通路的編碼。比如一個知識點,我們可以同時用聽覺編碼、視覺編碼,圖像編碼、語義編碼。 對于講師的啟示 說了這么多,大家會覺得,這好像有點深奧跟麻煩的事情跟我有什么關系。剛才的認知原理是我們未來能夠在課堂上牽引學員跟著講師思路走的繩子。那么荊瑞老師說說記憶的特點對我們講師的啟發。 我們先看看短期記憶的特點,和給我們講師的啟示: 1、信息存儲的時間非常短,我們要不斷的對內容在恰當的時候進行及時的重復和強化,信息流失的百分比就會低。還可以從多維度去強化,讓它不斷的重復和記憶。所以,我們在課程中要合理的設計小結和回顧的環節,可以采用測試、提問、總結等多種方式來進行整個環節。 2、短期記憶容量非常有限,給我們的啟發:人一般能記得住的信息有個規律叫七加減二個單位。給我們的啟示是,課程的內容量不能超出學員的認知負荷。另一個方法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將內容開發成小模塊,從而便于學員吸收。 3、短期記憶中是進行有意識的認知,人都是選擇性的注意。所以,我們可以在課程和某個章節開始的時候,設計吸引學員注意的環節。大腦皮層的興奮水平,直接影響到記憶編碼的效果。 我們再來可能看長時記憶的特點,和對我們的啟示。 長時記憶具有兩個無限的特點,一個是時間長,容量沒有限制,長時記憶又稱永久性記憶。而,讓長時記憶長久存儲最好的做法就是多種方式的復述,其中最有效的復述方式時行動,就是你不光告訴學員知識是什么,你還要教會他怎么用,甚至讓他實際操作一遍。舉個例子,我最初做培訓的時候是做銷售培訓的,而在銷售培訓中,最頻繁的就是產品培訓。我們做產品培訓,步僅僅告訴他這個產品是什么,我們還得告訴他怎么賣,然后現場情境模擬一下,最后再來考一下。不同方式的多次重復,讓課堂現場學員就能形成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信息編碼的特點是將新的信息納入已有的知識框架,或者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單元組合成一個新的知識框架,將信息有效的輸入到長時記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我們需要在講解一個新的知識時,如果能夠將新的知識和學員過往已知知識之間形成聯結,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那么是有助于學員形成長時記憶的。
一張紙被折疊后,會留下一道痕跡;一個鐵釘被磁鐵吸引后,會被磁化;一粒石子掉進湖水,會泛起陣陣漣漪。所有自然界中的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都會留下痕跡。記憶就是對過去經歷過的事情在大腦這快特殊的物質上留下的痕跡,只是,這個形式和內容都要復雜的多。
對于大自然,對于科學,我們始終保持一個敬畏之心,不斷探索和學習。本文的內容和理論是在學習以下幾本專業書籍的基礎上,做的探索和研究。 1.《普通心理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彭聃齡主編 2.《認知心理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甦、汪安勝 3.《我們是如何學習的》 教育科學出版社 【丹】克努茲·伊列雷斯 4.《布盧姆教學目標分類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洛林·W·安德森等 |
|
來自: 荊瑞ep9v01k1ef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