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臭氧層空洞只在南極的春季(9-11月)出現,持續一個月左右. 目前,主要解釋是從光學角度進行的.這種觀點認為,使臭氧層破壞的罪魁禍首主要是氟氯烴(CFCs).在人類聚居的北半球,由于大量生產和使用CFCs,并使之進入大氣層中,大氣環流攜帶著北半球散發的CFCs,隨赤道附近的熱空氣上升,分流向兩極.在南極黑暗酷冷的冬季(6-9月),下沉的空氣在南極洲受到山地的阻擋,停止環流,就地旋轉,形成“極地風暴旋渦”.這股旋渦不斷上升,上升到20千米高空的臭氧層內以后,把南極與中低緯地帶空氣對流隔絕開來,使南極變得極冷,并開始出現滯留在空中的冷氣團“冰云”.“冰云”中的冰晶微粒把氣流中的CFCs吸收在其表面,并不斷積聚其中.當南極的春季來臨時,陽光照向“冰云”,冰晶融化,釋放出吸附的CFCs.由于CFCs是一種含氯的有機化合物,當它受到短波紫外線的照射,分解出一種自由基,這種自由基與臭氧發生反應生成另一種自由基,反應過程中消耗掉一部分臭氧.一個氯原子可破壞10萬個臭氧分子.因此,南極的臭氧洞出現在春季. 另一種解釋是從動力角度進行的.這種觀點認為,在南極極夜期間,因中低緯向南極的熱量輸送效率很低,控制南極上空的極地“旋渦”內部,形成了異常低溫環境,光照少,氧分子合成臭氧的光化學作用就會減弱.當極夜結束,春季來臨(9月始),太陽重新越出地平線時,由于集中于平流層中下層的臭氧對太陽輻射的吸收,這一范圍的大氣被加熱,于是該層出現了上升運動.這一上升運動引起的抽吸作用,將對流層臭氧含量低的氣體帶入了平流層,替代了原來平流層臭氧含量高的氣體.這種“抽吸作用”直到11月份才逐漸減弱,此時南極上空臭氧濃度逐漸上升.可見,由于南極春季的這種“抽吸作用”,導致了南極春季臭氧空洞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