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甘草,是我們常用的,酸甘配合以后,緩急止痛的基本結構。 《傷寒論》有個芍藥甘草湯,能夠治療腳攣急,吃了以后其腳即伸,柔肝舒筋緩急,又能止痛。這又成為后世常用的一種基本配伍組合。 ?(芍藥甘草湯是酸甘化陰的典型的方子,它有養血柔筋,緩急解痙的這種效果,有一本書叫《朱氏集驗方》它把芍藥甘草湯叫去杖湯。怎么能把它叫做去杖湯呢? ? 那一定是腿痛,用完這張方子以后腿不疼了,然后不用拐杖了,那就把它叫做去杖湯吧。我覺得他有點夸張了。筆記者摘自《傷寒論》學習筆記) 實際上芍藥經常用來止痛,你要注意芍藥用于止痛的方里,都是芍藥、甘草相配。還是從機理來說,源于芍藥甘草湯。那和桂枝湯里邊芍藥、甘草,這類的一個基本組合還是一致的。 (筆記者摘自《方劑學學習筆記》) =============================== 3.白芍 甘草 3.1 單味功用 白芍又名白芍藥,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經。本品 & 既能養血斂陰,以治血虛引起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以及自汗、盜汗等癥; & 又能平抑肝陽,以治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癥見頭脹、頭痛、眩暈、耳鳴,或煩躁易怒等。 & 還能柔肝止痛,用于肝氣郁滯胸脅疼痛,肝氣犯胃、胃脘疼痛,肝脾不和、腹部攣急、疼痛,以及血虛、血不養筋引起的手足肌肉攣急、疼痛等癥。
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胃經。本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藥,能瀉火解毒、潤肺祛痰止咳,用于治療 癰疽瘡瘍、咽喉腫痛,以及藥物、食物中毒,咳嗽氣喘等癥;炙后入藥,能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用于治療心氣不足、心悸怔忡、脈結代、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以及腹中攣急疼痛等癥。
3.2 伍用功能 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甘草補中益氣,瀉火解毒,潤肺祛痰,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白芍味酸,得木之氣最純;甘草味甘,得土之氣最厚。 ?* 二藥伍用,有酸甘化陰之妙用,共奏斂陰養血,緩急止痛之效用。
3.4 主治 二藥合用,主治: & 氣血不和,筋脈失養,以致下肢無力、痙攣、疼痛等癥; & 腹中疼痛諸癥(類似腸痙攣); & 血虛頭痛,三叉神經痛; ?& 胃脘痛,胃痙攣,證屬胃氣不降,腑氣不行,中焦郁結者; & 過敏性結腸炎; & 小兒夜啼不止,腹中攣急甚者 & 消渴。
3.4 常用劑量 白芍10 - 60克。甘草6- 10克。 3.5 臨證經驗 ? 白芍、甘草伍用,名曰芍藥甘草湯。出自《傷寒論》。治腿腳攣急,或腹中疼痛。有鎮靜、鎮痛、松弛平滑肌等作用。 白芍、甘草伍用,治腳攣急之理,近代醫學家曹穎甫云:“一以達營分,一以和脾陽,使脾陽動而營陰通,則血能養筋而腳伸矣”。 筆者體會,治療血虛頭痛,宜與生地、細辛、全蝎、蜈蚣伍用。 芍藥甘草湯善治小腿肚轉筋(腓腸肌痙攣),日本三浦義報道;用此方治療糖尿病并發疼痛性腓腸肌痙攣12例,其中8例痙攣完全消失,3例痙攣發作次數減少一半。
白芍、甘草各等份,《普濟方》名曰神效散。主治:消渴。蓋芍藥酸涼,甘草甘平,合而用之,除有酸甘化陰之外,尚有清涼瀉火之功,故可治消渴。 ?(筆記者,摘自《施金墨對藥》祛(疏)風除濕通絡止痛類) ====================================== ? ??(下面的內容,筆記者摘自于網絡,供參考) ?& 白芍、甘草配伍,柔肝止瀉,和里緩急。 ? 《本經》云:白芍主邪氣腹痛,白芍斂陰以柔肝,甘草益陽以止瀉,二者燮理陰陽,緩急止痛。代表方, !燮理湯(生杭芍六錢、甘草二錢,主治: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 ?!天水滌腸湯(生杭芍六錢、粉甘草二錢,主治:久痢不愈,腸中浸至腐爛,時時切痛,),通變白頭翁湯等。
& 白芍、甘草配伍,補肺健脾,功似人參。 ? 酸甘化陰,滋脾陰,補母生子。芍藥、甘草,雖為補氣,卻不似人參之峻補力宏,有壅滯化熱之嫌。二者有陰有陽,補而不滯,氣陰不足,用之更佳。代表方 ?!參麥湯(生杭芍10克、甘草5克,主治:肺虛有痰,咳嗽勞喘)。
& 白芍、甘草配伍,調和營衛,斂陰通陽。代表方, ?!加味桂枝代粥湯(生杭芍3錢,甘草錢半)、 ?!和解湯(生杭芍五錢 甘草一錢,治療:溫病表里俱熱,時有汗出,舌苔白,脈浮滑)、 ?!宣解湯(生杭芍二錢 甘草二錢,主治:治感冒久在太陽,致熱蓄膀胱,小便赤澀)等。
& 白芍、甘草配伍,滋陰清熱,利濕通閉。 ? 白芍“利小便”,發揮其滋陰泄熱,利小便而通閉,配合甘草和中利濕之用。方如, ?!毒淋湯(生杭芍9克、甘草梢6克),主治陰虛小便不利之淋濁證。 ?!澄化湯(生杭芍四錢(12g),粉甘草一錢半(4.5g)主治:小便頻數,遺精白濁,或兼疼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