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回老家一趟,專門去拜訪了一下父母的朋友,他們大都已過花甲之年了。噓寒問暖的時候,免不了要問問長輩們的健康狀況,母親的發小劉阿姨說,近來半夜小腿總抽筋,幾次都痛得從夢中醒來,即使穿上保暖衣褲,還是沒有改變。其實腿抽筋的事情,大家都會碰到,不是劉阿姨一個人的煩惱。 中醫認為,不少急性疼痛癥(非器質性)、抽搐痙攣常與肝陰不足、津傷血虛有關,是一種肌肉自發的強直性收縮。發生在小腿和腳趾的肌肉痙攣最常見,發作時疼痛難忍,尤其是半夜抽筋時往往把人痛醒,有好長時間不能止痛,且影響睡眠。 中醫有個臟象理論,《黃帝內經》上就講了,是說“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脈,肝主筋,腎主骨”,這段話揭示了五臟和全身的對應關系。 其中“肝主筋”怎么理解呢?中醫講肝是主藏血的,筋的舒展離不開血的柔潤,如肝血不足了,筋得不到足夠的柔潤,不就會抽筋嗎? 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后,就知道該怎么治了。潤肝需要用白芍。中醫又講“甘酸化陰”,甘草性甘,緩急止痛,且能補虛;白芍味酸,養陰柔肝,調和營衛。酸甘化陰以養肝,肝需柔養,氣急則平,二者搭配最能解痙止痛了。 芍藥甘草湯,白芍,甘草,用水煎服或者代茶飲都不錯。請注意,這里說的芍藥、甘草一定要是生白芍、生甘草,不要炙過的,炙過的藥性就變了。 芍藥甘草湯是小腿痙攣的“去杖湯” 此方中,芍藥性酸,酸味入肝。甘草性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入十二經的甘草再加上主筋骨的芍藥,二藥合用,酸甘化陰,陰復而筋得所養,則腳攣急自解。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芍藥、甘草中的成分有鎮靜、鎮痛、解熱、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有道是“攣急,用甘草以生陽明之津,芍藥以和太陰之液,其腳即伸,此即用陰和陽法也”,所以,全方有柔肝舒筋,緩急止痛,斂津液、養陰血的功效。 毫不夸張地說,芍藥甘草湯是酸甘化陰的典型方子,有養血柔筋,緩急解痙的效果。有一本書叫《朱氏集驗方》,它把芍藥甘草湯叫去杖湯,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腿疼時不得不用拐杖,用完這張方子以后腿不疼了,不用拐杖了,那就把它叫做去杖湯吧。 如果說桂枝湯為群方之魁,那么,芍藥甘草湯則是小方之首。縱覽古今中醫典籍,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國內各期刊雜志,其涉及臨床各科最為廣泛、效果最為顯著,在小方之中,當屬芍藥甘草湯。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后來有人戲換成“熟讀小方證治三百首,不會診病臨床也能診”。雖然夸大些,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