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從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與手陽明大腸經想接,共11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上肢內側。主治頭面、喉、胸部疾患以及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 2.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從手走頭,起于商陽,止于迎香,與足陽明胃經相接,共二十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上肢外側。主治頭面、五官、咽喉、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 ![]() 3.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從頭走足,起于承泣,止于厲兌,與足太陰脾經相接,共四十五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下肢外側。主治胃腸病、頭面五官病證、發熱、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 4.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從足走胸,起于隱白,止于大包,與手少陰心經相接,共二十一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下肢內側。主治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 5.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從胸走手,起于極泉,止于少沖,起于心中,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共九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上肢內側。主治心、胸、伸直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 6.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從手走頭,起于少澤,止于聽宮,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共19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上肢外側。主治頭、枕、項、目、耳、咽喉病、熱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 7.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從頭走足,起于晴明,止于至陰,與足少陰腎經相接,共六十七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下肢外側。主治眼病和頭、項、背、腰、骶部、下肢病及痔瘡、脫肛、精神病、癲癇等。“背俞”穴主治各有關內臟以及與臟腑功能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 ![]() 8.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從足走胸,起于涌泉,止于俞府,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共二十七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下肢內側。主治婦科、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 9.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從胸走手,起于天池,止于中沖,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共九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上肢內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 10.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從手走頭,起于關沖,止于絲竹空,與足少陽膽經相接,共二十三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上肢外側。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 11.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從頭走足,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竅陰,與足厥陰肝經相接,共四十四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下肢外側。主治側頭、耳、目、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 12.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從足到胸,起于大敦,止于期門,與手太陰肺經相接,共十四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下肢內側。主治肝膽病、婦科病、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 13.督脈 督脈起于長強,止于齦交,共二十八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背部正中線。主治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 ![]() 14.任脈 任脈起于會陰,止于承漿,共二十四穴,體表部位主要循行于人體胸腹部正中線。主治腹、胸、項、頭面局部病癥及相應的內臟器官疾病。少數俞穴有強壯作用或可治療神志病。 ![]() 如果你還對穴位不了解,又感興趣,不妨關注小編,每天都有簡單的穴位小常識普及給大家 。 |
|
來自: 經方人生 > 《按摩、針灸、拔罐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