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大爺的雜貨鋪 1. 每當有讀者問我“如何變得更優秀”“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這種比較抽象的問題時, 我都想給他們講一個很具體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小學同學,一個只能用平凡來形容的姑娘。 她的父母都是農民,家境平凡; 稱不上美若天仙魔鬼身材,外貌平凡; 玩腦力急轉彎只能看答案,智商平凡; 從沒刻意去交什么朋友,人脈平凡; 大學讀的不是頂尖高校,學歷平凡; 選擇的并非金融法律計算機等高大上學科,專業平凡; 畢業后無數人都選擇外出奮斗,她卻回到小城市就業,選擇平凡; 抽獎從來沒中過,運氣平凡; 甚至連多么勤奮都稱不上,從沒見她苦大仇深地努力,也沒挑燈奮戰到幾點,你看,她連內在資質都平凡。 她可以說是精準又“倒霉”地繞開了成功學所標榜的一切條件,可以說注定與積極的詞匯無緣。 然而現實是怎樣的呢? 現實是: 她從小學到中學年年考第一,大學時成績也拔尖。 從數學專業畢業后,考到一所地級市的高中當老師。 生活上由于勤懇且節儉,這么多年也攢下點小錢。 平時工作張弛有度,教書育人還蠻有成就感。 人際關系上誰看她都順眼,我們這群老同學也很樂意幫她解決困難。 最有意思的是,我聽過不少朋友跟我說,她的人生打理得真好,我是真想跟她換。 2. 你可能想不通,甚至覺得這不科學。 “怎么啥條件都不具備,也沒花多大的力氣,人家的日子怎么就跟開了掛似的呢?” 其實連秘訣都談不上,背后的道理很簡單。 就拿學習來說,當很多同學都像瘋了一樣囤積資料,買回來后就放一邊時;她一本課外書也不買,反倒把教材上的例題、習題和自己的錯題反復做上好幾遍。 當大伙都在比名次,要面子,趨之若鶩地報輔導班時;她一門心思聽課,但凡有不懂的地方堵著老師問,有次把老師問得直煩。 當別人剛進大學校園,都在惡補厚黑學,在交往中玩心眼;她就悶頭學專業課,不爭不搶,一點點反思和改正自己不善于表達的習慣。 當大伙都在理想與現實間徘徊,抓頭發想著”自己做什么工作不屈才”的時候;她選擇愛上自己的工作,漸進式地提升業務水準,一干就是好多年。 她不聰明,不玩命,沒捷徑,沒資源,但日子過得不必任何人差。 說來說去,只在一點:她有一種——踏實的人生觀。 什么是踏實的人生觀? 即對周遭腳下的事物,抱持著一種虔誠與鄭重的態度,極致化地運用可以調配的資源。 精耕細作,很慢,卻一直向前。話說一句是一句,事做一件是一件。不太焦慮,又耐得住寂寞。 認真聚焦當下的一切,不搖擺,亦不敷衍。 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呢,其實也挺簡單。 但關口是:很多人都不屑于如此,或羞于這般;熬不住,也憋不住,總想跳躍,想馳騁,想不踩梯子就上天,把一件并不復雜的事情,搞得像組裝阿波羅十三。 所以有讀者問我怎么成功時,我一言不回,因為成功這事兒不確定因素太多,能總結出道道的只適合賣大力丸。 但你若是問我如何變得優秀,如何“過得稍微那么好一點兒”獲得個不錯的、中等甚至中上等的生活,那在下卻有句肺腑之言相告: 請抱定踏實的人生觀。 3. 放眼任何時代的年輕人,無不具備著一種特點,粗粗形容起來,無非“饑餓”二字。 這種饑餓的狀態,是把雙刃劍。若逢時局動蕩,頓可生成燎原之勢——有沖勁,不足又不滿。 但若恰逢太平年歲,參與的都是沒硝煙的暗戰,屁股上長釘子,就不算好事。見到什么都想撲上去,什么都剩不下,流走的卻是生命的本質——時間。 我曾經開設過網絡寫作課,為了學習講網絡課的方法和技巧,特地自掏腰包購買了十多個音頻付費專欄。 學到的不只是經驗,我還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 任何一門網絡課程,甭管開頭多火爆,但后幾堂課的收聽率肯定會大幅滑坡。 由于在頁面上能夠看到每堂課的播放量,于是,我眼睜睜看著一個音頻專欄,第一堂課的播放量超過十萬,最后一堂課的收聽次數,已不足兩千。 假設一人只能點擊收聽一次,且課程質量全程尚可的條件下,那么也就是說: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中途掉隊,這里面有人半途而廢,有人精力受限,但更可怕的是:有不少人這個班的課還沒聽懂,嚼爛,立馬忙不迭地報了下一個班。 曾有位學員跟我訴苦:我報了很多寫作課,為啥技能還不見提升啊?現在連寫什么都不知道啦。 我說:咱們的領讀營里,曾經分享過100個社科類的小理論,你可以把它們消化一下,看看能不能結合到生活上,幫讀者應用實踐。 他反問哪個課來著?我不禁扼腕:他曾是群里特別活躍的一員。 奮斗如吃飯,與其囫圇吞棗,不如細嚼慢咽。 4. 曾有位讀者對我說:我好喜歡你的文章,每篇都有收獲,我還特地收藏了不少呢。 羞愧中帶著一絲歡喜,我請她談談感受,給我的文字提點兒意見。順便問她:我的某某篇文章自己覺得不太通透,你讀著感覺怎么樣? 我交代了題目,她卻不知道是哪篇。 尷尬之余我提醒了點那篇文章的核心意思,她卻只反復答著:對,對,我收藏來著,收藏了。現在還在收藏夾里。 我說不用找啦,說說感覺就行。她卻只記得自己,點過一個贊。 可能是我的文章太多或太爛,不易被記得吧。但我真的擔心這種狀況,會不會發生在大家學東西、讀經典。 要是這么個“收獲”法,那不是白折騰么。 所以每當我停筆一段時間,有讀者催更時,我都會偶爾提醒下:不妨把我過去寫的,您覺得有收獲的文章,拿出來,再看一遍。 5. 曾有位我很敬重的學者,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人每天能保證三小時貨真價實不分心的學習,十年都能成大儒了。 不愛說絕對之詞的史蒂芬·金也講過:每天寫作兩小時,十年之后必成優秀作家。 我在給學員補寫作課時也引用過一位美國作者的名言:如果你能堅持每天花兩三個鐘頭,去研究那些優秀的報章名篇,去感受去比較,不出兩月,就會形成通順的語感。 這些事情都不需要你聞雞起舞,愁眉苦臉,手足無措,鑿壁偷光,但十個人有九個不愛干。 為啥,還不是周期長,見效慢,摻雜點自我懷疑外加環境對焦慮的渲染。 但堅持下來的,都是尖子。 我知道一萬小時定律不絕對,需要刻意練習又有點限制條件,但更令人惋惜的是:為了所謂的有效努力,竟有人把必要的時間付出推翻。 曾有人說:我之所以每天搜集信息,遲遲不行動,就是為了尋找最優方法,避免假努力。 氣得我直接回了一句:拜托您,先“假努力”一階段。 這個時代,成功的通道可能在漸漸閉合,變得優秀的大門卻永遠敞開。 就連被鼓吹得神乎其神的賺錢,對普通人來講也并沒那么玄:無非是殺下心來弄個一技之長,然后讓你的一技之長與市場需求和社會價值存在交點。 換句話講,就是干一件事,讓這件事對別人有用,然后再讓這件事能服務的人多一點。如果想提高服務單價,還可以把這件事干得更精專。 可關鍵是,一問你有什么特長,不少人就說:我的特長是給理財的文章點贊…… 富蘭克林曾說:我從未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對運氣有什么埋怨。 我也想說:我從未見過哪個每天甘愿逃出來兩三小時,踏踏實實瞄準做事的人,抱怨優秀很難。 “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