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達列夫: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邊界感。 其中所說的邊界感,其實就是人情社會中最缺的——分寸感。 前幾天,一個熱搜頗具爭議: 郭女士被踢出了老同學群,原因是:她在群里曬出了女兒的清華錄取通知書。 評論里的聲音也是不盡相同:
然而實際上,將她踢出同學群的老班長表示:大家都忍她很久了! 郭女士是教師,女兒成績拔尖,便成了她炫耀的資本。 她每天都要在群里夸贊自己的女兒,還曬出女兒用功的學習筆記,毫不顧忌其他人的感受。 由此看來,曬清華錄取通知書,只是導火索。 實際上,她是犯了人與人交往中的大忌:沒有分寸感。 即便是親人,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有了這個距離,才會有讓自己體面的余地,才不至于被他人冷眼相待。 然而現實是,就像《巨嬰》所揭示的那樣: 很多成年人,其實并沒有邊界感,他們把很多東西都混為一談。 早些年我去芬蘭,第一感覺是,芬蘭人很“冷漠”: 我在地鐵上,發現一位男士身邊有座位。 可我剛坐下,他就起身離開了,到更空的地方去坐。 一連好幾天發生這種事,我有點郁悶,問向導:“我看著像壞人嗎?” 向導笑笑說:“你誤會了,這是芬蘭人的習慣。” 原來,他們乘坐公交、地鐵時候,哪怕只剩一個座位,都不會坐在已經落座的人身邊。 偶爾有外地游客傻乎乎地坐下來,身邊的人也很有可能會立即起身,再去另尋座位。 這種“看似冷漠”的做法,或許會讓很多外地人覺得冒犯、尷尬,但卻是芬蘭人分寸感的體現。 距離產生美是一種大智慧,潛臺詞是“為你著想,互相體諒”。 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給彼此呼吸的空間,其實雙方都會舒服很多。 我不禁想起,小時候我跟我爸出去吃飯,他寧肯多等一會,也不會選擇跟別人拼桌。 他說,吃飯是個私密的事,我們坐在別人身邊,會讓別人感到不自在。 吃完飯,他還會主動收拾好餐盤交給服務員。 這是他處世的分寸感,體現著顧客不自居為上帝的謙卑。 01 在人際交往中,有多少關系就毀在交淺言深,通俗點說就是“不拿自己當外人”。 而其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跟最親近的人,失了分寸感: 因為是爸媽,所以可以隨便翻看女兒的日記本、信件; 因為是親戚,所以可以招呼都不打就來家里留宿、蹭飯; 高考結束那陣,一位讀者朋友跟我說:孩子上大學了,終于可以放心離婚了。 她們兩口子和婆婆一起住,婆婆好面子,自以為在二線城市買了房,總變著法炫耀。 今天邀請大姨來住,明天讓嫂子來吃飯,就為聽人家夸一句“家里真闊氣”。 她為了保全家里人的面子,一再忍讓,賠著笑臉。 后來,她發現一個根本不熟的親戚,居然用她的擦臉毛巾擦腳,忍不住大聲抱怨了兩句。 沒想到老公大為惱火,當即讓她滾,說不給家里人留情面,是給他丟人。 那時候她就知道了,如果不離婚,這一生,因為這些沒有分寸感的親戚,會不斷生氣。 她老公總以大局為重,卻沒意識到,自己和妻子已經建立了小家。 離婚后,她感嘆說: 不愛了還能相處下去,可不被尊重,一分都忍不了。 同樣,在“被踢群”的事件中,最委屈的,其實是她被不顧感受、肆意炫耀的女兒。 02 提到感情中的分寸感,就不得不提《天堂電影院》這部電影:
“如果她愛你,你何須等待?如果她不愛你,你何須等待?” 那99天,代表士兵對公主的愛;剩下的最后一天,代表士兵的尊嚴。 如果公主不愛他,那么他的離開也是給公主臺階下。 我想,這才是追求愛情最體面的分寸,和對感情最負責的態度。 若是仗著愛意有恃無恐,失了分寸感和界限,才是毀滅關系的毒藥。 03 很多人都聽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卻很少有人知道后面那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一般人要到70歲,才能不用刻意控制,也能做到對分寸的把握。 而面對生活中那些沒有分寸感的人,你只需要記住一點: 你的遷就并不會讓人記住你,也不會讓人高看你。 反而那些有原則,有底線的人才更容易受到別人的尊重。 該拉黑拉黑,因為人生太短,他們不值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