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是屬楚之長沙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置長沙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39公里處),轄7縣4侯國。7縣是:零陵(今廣西全州、興安、灌陽一帶)治所在今全州鳳凰或咸水、營道(今寧遠縣地)、泠道(今寧遠、新田縣地)、始安(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靈川、永福、永寧縣地)、營浦(今道縣及江永部分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治所在今永歲鄉(xiāng)梅潭、鐘武(今衡陽縣地)。4侯國是:泉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及雙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岡、綏寧、城步一帶)、夫夷(今邵陽、新寧一帶)、舂陵(今寧遠、新田、祁陽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設(shè)州,零陵郡屬荊州。 新莽王朝時,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轄地未變。 東漢時復(fù)名零陵郡,遷郡治于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區(qū)城北1千米),轄區(qū)除原來的7縣3侯國(舂陵侯國并入泠道縣)外,還增加了湘鄉(xiāng)縣(今湘鄉(xiāng)、雙峰等地)和昭陽(今邵東縣地)、烝陽(今衡陽縣地)2侯國,共計8縣5侯國。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于建安三年(198)攻占零陵,零陵郡屬劉表勢力范圍。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代劉表領(lǐng)荊州牧,零陵郡屬劉備勢力范圍。 三國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劉備病故,零陵郡地入東吳。孫吳時期,零陵郡地域開始減小。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興安、靈川、永寧、永福等縣地從零陵郡分出。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南部置營陽郡,郡治營浦(今道縣);分北部都梁、夫夷、昭陽置昭陵郡;同時將湘鄉(xiāng)、重安(原鐘武)、烝陽3縣劃入衡陽郡。至此,零陵郡轄6縣:泉陵(今冷水灘、芝山、東安地及雙牌的一部分)、祁陽(今祁陽縣地)、永昌(今祁東縣地)、零陵(今廣西全州縣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觀陽(今廣西灌陽縣地)。營陽郡轄營浦、營道、舂陵、泠道等4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廢營陽郡入零陵郡。永嘉元年(307)置湘州,零陵郡屬湘州。東晉永和年間(345~356),析零陵郡復(fù)置營陽郡。義熙十二年(417),零陵、營陽二郡屬荊州。 南北朝時期,梁天監(jiān)十四年(515),改營陽郡為永陽郡;陳改永陽郡為營州永陽郡。 隋開皇九年(589),撤零陵、營陽二郡,設(shè)永州總管府,區(qū)域較零陵、營陽2郡有所擴大,謝沐、馮乘2縣從臨賀郡劃入。大業(yè)五年(607),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轄5縣:零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地及雙牌部分地)、湘源(今廣西全州、資源、灌陽地)、永陽(今道縣、江永縣地)、營道(今寧遠、新田地及祁陽部分地)、馮乘(今江華、廣西富川縣地)。隋末,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唐武德四年(621)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改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并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復(fù)置道州。開寶元年(742),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乾元元年(758),復(fù)為永州、道州。大歷二年(767),永州轄4縣:零陵、祁陽、湘源、觀陽(析湘源縣置,今廣西灌陽縣地);道州轄5縣:宏道(原營浦縣地,今道縣地)、延唐(原營道縣地,今寧遠縣地)、江華(今江華縣地)、永明(原永陽縣地,今江永縣地)、大歷(析延唐縣置,今寧遠、新田及祁陽部分地)。 五代時期,后唐天成二年(927)馬殷建立楚國,永、道二州屬馬氏楚國勢力范圍。楚王馬希范置全州,以潭州之湘川縣為清湘縣,又割灌陽縣為屬而治清湘。后周廣順元年(951),南唐滅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后周世宗時,授周仁逢為武平軍節(jié)度使兼侍中,“盡領(lǐng)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屬周仁逢領(lǐng)地。 宋全州領(lǐng)縣二:清湘,灌陽,隸荊湖南路。元至元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屬全州路,明洪武元年為全州府。九年四月降為州,省州治清湘縣入,屬湖廣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屬桂林府。領(lǐng)縣一:灌陽。清因之不變。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改全縣,先隸漓江道、桂林道,后屬廣西省第1區(qū)、第8區(qū)。1935年將西延分出建資源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