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雍正王朝》的問題。 干脆再拉進一個人來,鄔思道。 因為年羹堯最終的結(jié)局和他干系重大。 張廷玉、鄔思道、李衛(wèi)、年羹堯。四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咱們一起分析研究。 古話說的好:“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張廷玉和鄔思道這兩個人屬于勞心者,張廷玉處廟堂之高,而鄔思道處江湖之遠。 李衛(wèi)和年羹堯兩人都是勞力者,李衛(wèi)是文官,沉浮于宦海,年羹堯是武將,奔波于沙場。 張廷玉以前是屬于守舊勢力的陣營,依附于守舊派,但他最終認識到舊制度的巨大局限性,思想開明,扶助和投入到改良派方面。 鄔思道是自由派人物,他為改良派出謀劃策,但他最終脫離改良派陣營,遁入江湖。從始至終不依附于任何一方。 李衛(wèi)從社會最底層做起,投入和依附于改良派做基層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忠誠,進入中層。 和李衛(wèi)同樣出身的是高福(坎兒),也是出身于最底層,他開始是依附于改良派,但又中途企圖改換門庭,向守舊派靠攏,最終成為雙方斗爭的炮灰。 年羹堯是革命派,他其實也是出身于社會最底層,在改良派也是地位最卑微的奴才,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他這個“勞力者”,不想再“治于人”了,就走向了與統(tǒng)治階層分庭抗禮的道路,最終失敗。 我們發(fā)現(xiàn),依附于統(tǒng)治階層改良派的張廷玉和李衛(wèi)都生存下來了。這是一個寓意:社會改良才有活路。 轉(zhuǎn)向守舊勢力的高福死去了,守舊派不需要他,改良派也不需要他。寓意:頑固守舊沒有出路。 鄔思道從改良派的助力到最終脫離,遁入江湖,寓意:社會變革是歷史的必然,可以推動,可以順應(yīng),也可以旁觀。 年羹堯是年輕的革命派,他雖然出身于最底層,但他終生為自己的尊嚴和自由而奮戰(zhàn),他希望擁有與統(tǒng)治階層同等的地位,他也翻牌子,他也殺伐予奪,他也拒絕所有的妥協(xié)。他最終塵歸塵,土歸土。寓意:這個社會目前還并不能接受徹底的革命。 年羹堯真的該死嗎? 代表統(tǒng)治階層改良派領(lǐng)袖的雍正,代表改良派高層的張廷玉,脫離社會變革的鄔思道,代表守舊派的大臣們,代表改良派基層的李衛(wèi),都無一例外的希望他死。 如果說年羹堯真的死于背叛,那他就是背叛了這個社會,背叛了這個時代,背叛了所有的人。 他背叛了規(guī)則。 雍正首先容不得他。這里先要說明一下,當雍正與年羹堯討論西北軍事,與他談條件,而年羹堯居然全部拒絕。 那一刻,年羹堯就走上了絕路。難道他不知道這個后果嗎?他當然知道,但他最終選擇了不依附,不妥協(xié)。 雍正的處理方式是讓孫嘉淦去牽制他。其實,說句不客氣的話,雍正這就是要讓孫嘉淦去死。 孫嘉淦的性格雍正會不知道?年羹堯的性格雍正會不知道?但雍正依然把炸彈放到火爐邊上,要的就是那一聲巨響。 往下看。 雍正和李衛(wèi)把他引向滅絕。 當雍正南巡,來到了李衛(wèi)府上。 雍正:朕不斷接到京城轉(zhuǎn)來的折子,說年羹堯在西北越發(fā)專橫跋扈了。本來朕派孫嘉誠到他那里去就是為了讓他見到這個人會有所警覺、有所收斂。不知道他是沒有領(lǐng)悟朕的苦心,還是有意和朕頂著干。孫嘉誠在那兒推行火耗歸公竟然寸步難行,而且從年羹堯開始,就都跟他過不去,他的日子很難過。 李衛(wèi):要是這樣干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鄔先生早就跟我說過“年羹堯這個人遲早會闖出天大的禍來”。主子,奴才在底下聽到一句話,一直想同主子說,就怕……。 雍正:說。 李衛(wèi):說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zhàn)場。 雍正:你是從哪兒聽來的? 李衛(wèi):民間已經(jīng)流傳很久了,只不過沒人敢奏給主子。 李衛(wèi)透露出兩點,至關(guān)重要。 一、“鄔先生說”。 二、“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zhàn)場”。 劇中當他們說完,門外有人送來密報:年羹堯殺了孫嘉淦。 我們可以分析,雍正知道不知道孫嘉淦被殺的事?他提前就已經(jīng)知道了,他這是在演戲,演給李衛(wèi)看,他先前的話是探查一個態(tài)度,誰的態(tài)度?鄔先生的態(tài)度。 鄔先生從田文鏡那里不告而別,雍正必須要知道鄔先生對此事的態(tài)度,對處理年羹堯的意見。而李衛(wèi)這里,其實還與鄔先生有一定聯(lián)系的,鄔先生不能通過田文鏡表態(tài),更不能自己表這個態(tài),只能通過李衛(wèi)來表這個態(tài)。 雍正獲知了鄔先生的立場和態(tài)度,那么,送信的人就進來了。如果鄔先生不同意處理年羹堯,這封信就不會讓李衛(wèi)看。 其實,對年羹堯的監(jiān)控早就開始了,在雍正登上皇位以前,就開始了。 大家記不記得當初在四爺府,李衛(wèi)跟翠兒偷情被捉,年羹堯求情,那就是計策。是鄔先生的主意,雍正合情合理把李衛(wèi)安插到了年羹堯身邊。 從讓李衛(wèi)開始監(jiān)視,直到派李衛(wèi)前去賜死,起頭結(jié)尾,有始有終。 雍王府舊僚達成了統(tǒng)一意見,那么到了朝堂上呢? 張廷玉的態(tài)度當然是最關(guān)鍵的。 雍正:衡臣,你實話對朕說,年羹堯就真的該死嗎? 張廷玉:回皇上,各省的督撫都上折子說話了,這件事應(yīng)該有個了斷了。現(xiàn)在在整頓吏治,而年羹堯僅貪污一項就達四百六十萬兩之巨,何況還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種種罪名累計有九十二款之多。朝廷雖然有議功一說,但是功過相抵,他仍然死有余辜。我聽說,年羹堯在杭州守城門仍然穿著黃馬褂傲然踞坐。皇上,李紱折子上說的一段話至為透徹,年羹堯現(xiàn)在仍然穿著黃馬褂昭示于城門之下,招搖于鬧市之中是何居心?無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鳥盡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擺出來,至此, 年羹堯再無活路。 年羹堯坐在城門口,與牧童下棋。 他輸了。 歸根結(jié)底,他就是一枚棋子,他的命運永遠掌握在操縱棋局的人手中,讓你贏你就贏,讓你輸你就得輸。 年羹堯不懂這個道理嗎?他懂。 他只是想自己這枚棋子能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方式與執(zhí)棋者對話,他沒有背叛,他記得四爺?shù)暮茫浀没噬系亩鳎肋h隨身攜帶十余年的“佛珠”,須曳不曾離身,他只是想有那么一刻,他不是棋子,也不是奴才,雙方能平等的對視。 輸或贏,生或死都不重要了。 當他放下念珠的時候,一切都解脫了。 這個世界不存在什么誰比誰更聰明,只是我們長著一雙不同的眼睛。 讓我們用那首牧歌來結(jié)語吧: 牛兒牛兒在坡上, 田園綠野好風光。 一方黃土一方天, 山又高來水又長。 牛兒牛兒為誰忙, 忙完春耕忙秋糧。 風霜雨雪他不怕, 搖著鈴兒走四方…… |
|
來自: 無中生有ik9nh1 > 《雍正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