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鋼炮”一詞源于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把日本軍隊使用的小口徑火炮包括擲彈筒叫做“小鋼炮”。千萬不要被抗日神劇忽悠,日軍“小鋼炮”有著驚人的命中率,抗日將士對“小鋼炮”恨之入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陳錫聯將軍,就因為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綽號“小鋼炮”,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小鋼炮”的威力。 侵華日軍使用擲彈筒 大家都知道,日本陸軍的輕兵器質量非常差,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以M1加蘭德步槍、M1卡賓槍和沖鋒槍為主要裝備的美軍時,常常被壓的抬不起頭來。但美軍唯獨對日本裝備的一樣神器贊賞有加,那就是擲彈筒。 擲彈筒構造簡單 日軍在二戰中使用了大正十年擲彈筒和八九式擲彈筒。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毫米,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射程為175米。它的設計主要是夠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同時能夠大大增強步兵分隊(班)火力。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在日軍服役長達25年,直到日軍二戰戰敗為止。為了克服大正十年式精度不佳、射程太短的缺點,日本又研發了八九式擲彈筒。八九式擲彈筒口徑也是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腳板高60毫米,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日本陸軍兵器本部于昭和十六年(1941)12月調整的兵器臨時價格表(甲)中,38大蓋的價格是90日元,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只有97日元,新款八九式擲彈筒244日元。擲彈筒易于制造,價格便宜,老式擲彈筒與38步槍價格差不多,因此大量裝備日軍。 擲彈筒、攜行具和炮彈 雖說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火力處于下風,在中國戰場上,日本陸軍還是表現出了較高的戰斗素養和一定的火力優勢,特別是炮兵壓制火力。戰斗中,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下文會說)和擲彈筒專門針對中國機槍陣地,據說擲彈筒400米內能保持85%到95%的驚人命中率。國軍第18軍14師42旅的36挺重機槍在短時間內就被擲彈筒摧毀了32挺。國軍老兵回憶,幾乎每次戰役中,國軍的重機槍打幾百發子彈就得轉移,否則日軍的擲彈筒就會準確地打來。 打掃戰場必有擲彈筒 可惡的日軍使用擲彈筒發射化學武器,還起名叫“決勝武器”,他們認為化學武器對于防守非常頑強但是基本沒有裝備防毒面具的中國軍隊效果極佳。1937年的凇滬會戰中日軍首次使用擲彈筒發射催淚性氣體和噴嚏性(嘔吐性)氣體;1938年的武漢會戰期間,日軍使用毒氣更加肆無忌憚并開始使用劇毒的糜爛性毒氣芥子氣和路易氏氣,造成中國士兵的大量傷亡,日軍無視人權與海牙公約,大規模使用生化武器,給中國人民帶來嚴重傷害。 陳列在軍博的神炮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兔子的借鑒和仿制基因大概就是從戰爭年代就培養了出來。二戰期間僅僅國民政府就制造了4萬多具,大量裝備國軍部隊。1939年11月7日,河北淶源黃土嶺戰斗正在激烈進行,擔任阻擊任務的是晉察冀軍區第一分區第一團(楊成武部),團長陳正湘、政委王道邦接到偵察兵報告,發現黃土嶺與上莊子之間的教場村附近,一座獨立院落設有日軍的臨時指揮所。二人速調分區炮兵營迫擊炮連上山,18歲的炮手李二喜連發4炮,準確命中目標。事后得知,他們擊中的正是獨立混成第2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日本“名將之花”永久凋落在太行山上。1955年,陳正湘與王道邦都被授予中將軍銜,聯系到《亮劍》中李云龍、孔捷、丁偉的少將待遇,可能正是對他們彪炳史冊戰功的褒獎。這門神炮也作為文物永遠珍藏在北京軍事革命博物館。 日軍97式90毫米迫擊炮 還有人把97式90毫米迫擊炮稱作“小鋼炮”。放眼世界,9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都很罕見。“九一八事變”后,日軍才開始正視迫擊炮的用途。因為中國的華北或是華南戰場多是地形不良的山地、丘陵和城市,步兵炮無法發揮有效射程。當時,中國軍隊裝配的迫擊炮多于日軍,出現了在步兵中支援火力上優于日軍的狀況。于是日軍于1937年5月開始設計研發迫擊炮,同年6月交付大阪兵工廠進行試制,11月試制炮完成,1938年開始配發部隊取代92式步兵炮,并定名為97式追擊炮。雖然前方對此炮評價很好,軍隊高層卻持反對意見,主要是高射速導致的彈藥消耗讓日本難以承受。在高層干涉下,日本陸軍并未將97式迫擊炮大范圍推廣,還是以舊型的92式步兵炮為主,97式迫擊炮大多是配發給二線部隊或是附庸國使用,一線單位只是海上機動旅團在聯隊級火力上全部裝備97式迫擊炮。 92步兵炮 說完擲彈筒迫擊炮,不得不提起日本另一件神器92步兵炮。92式步兵炮,1928年研制,1930年投入使用,炮全長2.745米,高只有62厘米,如果去掉護盾,高度只有50厘米左右,重量只有212公斤,拆解后可以由步兵攜帶。火炮口徑70毫米,身管只有8.79倍口徑,也就是61.5厘米,最大射程2788米,最小射程100米,調到最大仰角仿佛就是裝了輪子的小型迫擊炮。正是因為短小精悍,才人稱“小鋼炮”;因為可以發射3.8公斤的高爆彈,威力很大,又號稱“一寸短,一寸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