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中國抗日神劇的人對日軍的擲彈筒都不會陌生。在清剿八路軍時,土黃色的軍服和便攜的擲彈筒是日本鬼子的兩大特色。日軍的擲彈筒其實就是超輕型迫擊炮,它不到3公斤的重量比日軍的三八式步槍還輕。日軍在二戰的時候主要裝備的是八九式擲彈筒,它的口徑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二戰中,日軍每個步兵小隊(相當于步兵排)都配備有兩個擲彈筒小組,這些擲彈筒是日軍步兵小隊火力輸出的支柱。每具擲彈筒一般配備射手及裝填手各一人。當作戰時,擲彈筒手配有專用的彈藥攜行具,身體每側各攜帶4枚裝好引信的榴彈,這樣一個擲彈筒組共攜帶16枚,每個日軍小隊會攜帶32枚榴彈。 日軍的擲彈筒手又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他們的實戰中命中率相當高。由于擲彈筒的彈道是彎曲的,這些老兵可以躲在戰壕里對對方工事里的敵人進行遠距離殺傷。他們發射的榴彈殺傷半徑在5到8米,一旦落到人群當中最多可同時殺傷數十人。日軍每個小隊有32枚榴彈,這樣的火力輸出能力也相當可觀了。 在淞滬會戰中,日軍的擲彈筒重點進攻國軍的機槍火力點。據后來的國民黨老兵回憶:“我們的重機槍一般只能打幾百發就要轉移陣地,不然日軍的擲彈筒就打過來了”。日軍在進攻時,先以九二式步兵炮和擲彈筒打掉國軍的機槍火力點,然后用重機槍壓制國軍陣地,緊接著步兵就沖上來了。就像《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孟煩了說的那樣:“千年王八萬年龜,說一萬年不變的小日本子,就知道步兵沖,炮兵轟。 步兵沖完炮兵轟,炮兵轟完步兵沖?!?/p> 除了對國軍采用炮兵轟完步兵沖的戰術,對付共軍日軍同樣如此。不同的是日軍清剿八路軍時缺少遠程炮火的支援,因此日軍給步兵配備了更多的擲彈筒,每個小隊擁有多達4具擲彈筒,這也是抗日神劇中擲彈筒頻繁露臉的原因。 在著名的關家垴戰役中,日軍的擲彈筒曾經給密集沖鋒的八路軍戰士極大的傷亡,很多進攻的部隊還沒沖到日軍的陣地就被日軍打掉一大半。可以說八路軍在關家垴吃的大虧很大一部分就要記在八九式擲彈筒身上。 八九式擲彈筒輕便易攜帶、機動性好,在中國各地的山區中可以始終能夠伴隨日軍步兵行動并隨時提供火力支援。日軍普遍認為擲彈筒比輕機槍更好用,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日軍特別喜歡用擲彈筒也特別依賴擲彈筒,擲彈筒也成了侵華日軍標志性的武器。 |
|
來自: 昵稱33271501 > 《原子彈下無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