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和劑局方) 【組成】 蒼術(15g) 厚樸(9g) 陳皮(9g) 甘草(6g) 【功用】 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 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惡心,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歌訣】 平胃散用樸陳皮,蒼術甘草姜棗齊,燥濕運脾除脹滿,調胃和中此方宜。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蒼術五斤(9克) 厚樸(姜制)(6克) 陳皮(去白) (9克)各三斤二兩 甘草(炙)(3克)三十兩 方歌: 平胃散是蒼術樸 陳皮甘草四般藥 除濕散滿驅瘴嵐 調胃諸方從此擴 或合二陳或五苓 硝黃麥曲均堪著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姜棗能除瘧 又不換金正氣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 組成和用法: 蒼術去粗皮,米泔浸,2400克 厚樸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陳皮去白,各1560克 甘草炒900克 共為細末,每次6克,入生姜二片、干棗二枚,水空腹熱服。 按時服用。 藥效說明 功效 燥濕健脾,消脹散滿。 適應癥 脾土不運,濕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惡心嘔吐,大便溏瀉,困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 禁忌 脾虛無濕或陰虛之人,癥見舌紅少苔,口苦而渴,或脈數者,都禁用。 方義 本方是燥濕祛痰,行氣健脾劑。蒼術燥濕健脾為君藥,厚樸除濕散滿為臣藥,陳皮理氣化痰為佐藥,甘草、姜、棗調和脾胃為使藥。大凡脾胃病變,只要屬于所謂脾胃濕滯,呈現胸腹脹滿、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膩主癥的,都可用它來治療,所以古人說它是“治脾圣藥”。后世有許多健胃方劑,都是從它擴展演變而來。 說明 平胃散所治脾胃不和,是由痰濕留滯,困遏脾胃,或感受山嵐瘴氣,或水土不服所致。脾胃被困,則升運和降失常,諸癥遂起。方中蒼術苦辛溫燥,最善燥濕健脾,故重用為君。厚樸苦溫芳香,行氣散滿,助蒼術除濕運脾,是為臣。陳皮理氣化滯,合厚樸以復脾胃之升降;炙草、姜、棗調補脾胃,和中氣以助運化,都是佐使。諸藥相配,共奏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用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潰瘍病及胃腸神經官能癥等,均有一定療效。唯方中諸藥多苦辛溫燥,易耗陰血,故孕婦不宜。 適用病癥 本方功專燥濕和胃,為治療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劑。許多調理脾胃的方劑,都是在此基礎上擴充而來。如本方加麥芽、炒神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暖腐吞酸,不思飲食。若大便秘結,可再加大黃、芒硝以通下導滯。本方加人參、茯苓,名“參苓平胃散”,治脾虛食滯,大便不實者;加黃連(姜汁炒)、木香,名“香連平胃散”,治食積化熱,腹痛泄瀉者。《局方》還有“不換金正氣散”,也是由本方加藿香、半夏而成,治感冒四時不正之氣,頭痛發熱,嘔吐泄瀉者。本方合二陳湯(見祛痰之劑)名“平陳湯”,治脾胃不和,濕痰停阻,胸膈痞悶,不思飲食者。本方合五苓散(見祛濕之劑)煎服,名“胃苓湯”,治飲食停積,脾胃不和,浮腫泄瀉者。本方與小柴胡湯(見和解之劑)合方,名“柴平湯”(《景岳全書》),功能和解少陽,燥濕健脾,治濕瘧脈濡,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者。 “平陳散”(《癥因脈治》),是本方加入祛痰化濕的二陳湯(夏、陳、苓、草)而成。適用于脾胃運化不食,濕痰內阻,胸膈痞悶,或有嘔吐泄瀉,癥情較平胃散癥為重。 “胃苓湯”(《丹溪心法》),是本方加入滲濕利尿的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而成。適用于停飲夾食,脾胃不和,腹痛泄瀉,小便不利,或有浮腫等癥。 “柴平湯”(《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引《宦邸便方》),是本方 合小柴胡湯而成。適用于瘧疾,脾胃濕盛而脘膈悶脹。 “不換金正氣散”,又名“藿香平胃散”(《局方》),是本方加入芳香化濁、燥濕祛痰的藿香(9克)、半夏(6克)而成。適用于感受不正之氣,脾胃食滯,腹痛嘔吐,舌苔白膩等癥。 此外,本方加麥芽(12克)、神曲(9克)叫做“加味平胃散”(《醫方集解》),功能治療脾胃濕滯,宿食不消,吞酸噯腐,不思飲食,如積滯較甚,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黃(6克)、芒硝(9克)。方歌“硝黃麥曲均堪著”,即指此而言。 基本信息 來源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異名 受拜平胃散(《雜類名方》)、節金飲子(《普濟方》卷一九七)、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 組成 蒼術120克(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 厚樸9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陳橘皮60克(洗令凈,焙干) 甘草30克(炙黃) 用法 上藥四味,搗羅為散。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棗2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 濕困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嘔吐惡心,噯氣吞酸,常多泄瀉,肢體沉重、怠惰嗜臥,舌苔白膩而厚,脈緩。傷食,噯氣有腐食氣。 方論 方中重用蒼術燥濕運脾為君;厚樸行氣化濕,消脹除滿為臣;陳皮行氣化滯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成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 藥理作用 主要有健胃助消化,抗潰瘍,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1.健胃助消化;本方中生姜、陳皮、蒼術、厚樸含芳香性揮發油和姜辣素,且后三味藥辛、苦,口服對胃腸粘膜有溫和的刺激作用,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運動,并抑制腸內異常發酵,從而增強消化機能,排除腸內積氣,而達健胃助消化之效。 2.抗潰瘍:方中甘草、陳皮、厚樸對多種實驗性潰瘍模型有明顯抑制作用。 3.抗炎。方中生姜、陳皮、甘草對不同的炎癥模型均有較明顯抑制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平胃散中除大棗外,其余5味藥均有不同程度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論平胃散的臨床應用 方劑中的散是指散劑,即將藥物粉碎,混合均勻,制成粉末狀制劑。如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者,稱為煮散,[1]如平胃散。平胃散出自周應所著《簡要濟眾方》卷5,主治胃氣不和。本方由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組成,制成粗末,以生姜、大棗為引,水煎。但本人運用平胃散臨床體會認為,平胃散中的散除了有煮散之意外,還有其他深刻意義,具體如下討論。此討論對臨床準確運用平胃散提供一種新的指導思想,對以散命名的古方的研究提供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對新方和中成藥的命名提供一種新的深淵思考。 1 理論研究 脾主運化水液,為津液代謝之樞紐,為散輸水津之本(清·石芾南《醫原·百病提綱論》)。濕與脾關系密切,濕邪最易傷中焦脾胃,脾虛生濕,濕盛傷脾;濕為陰邪,若飲食失常或過食生冷以致脾陽失運,寒濕中阻,氣機失常,水濕為之不化而聚,水谷為之不消而滯,遂形成“水反為濕,谷反為滯”之濕、滯之證,而平胃散為化濕之首方,最為適宜。[2] 平胃散組方簡煉、寓意明確,為歷代醫家所常用的古代名方。有燥濕運脾,行氣導滯,散中焦之濕阻的功效,用于濕邪困阻脾胃,阻遏氣機,散輸水津失調所致的脘腹脹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口淡無味、口干口渴、肢體困重、倦怠嗜臥、大便溏薄、舌苔厚膩等。 平胃散藥性從辛溫、從苦燥,辛溫可宣散運脾,苦燥可祛濕除滿。蒼術苦溫辛烈,有運脾燥濕安胃之功,為君藥,能升陽散郁,燥濕而宣化痰飲。凡濕困脾陽者,非蒼術芳香辛烈而不能開泄,痰飲彌滿亦非此而不化;厚樸味苦辛溫,氣香,有化濕導滯之效,用于濕困脾胃,食積氣滯引起的脘腹脹滿,脅腹疼痛,為降氣寬腸之藥;蒼術、厚樸合用,蒼術性燥為君,厚樸行氣為臣,協同相助化濕濁健脾胃,開脾氣、降胃氣相得益彰,有化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陳皮味辛性溫,利氣行痰,能消谷氣,開胸膈痞滿為佐藥;陳皮、厚樸芳香化濁,醒脾開胃行氣,而濕滯多導致氣滯,氣行有助于濕化滯消;使以甘草甘溫助脾及調和藥性;生姜辛溫,溫中祛濕和胃,與大棗合用,辛溫益脾胃之元氣。[2]本方以苦能瀉實滿,辛能散濕滿之功,散中焦之濕阻,宣行被遏之氣機,起到“結者散之”之效,濕得以泄越,脾胃亦因而調達,恢復散輸水津之功,達到“邪去正安”。 可見,平胃散中的散有三層意義:除了有煮散之意;還有散阻除邪之意,散者,散也(元·王海藏《湯液本草·東垣用藥心法》);更有脾胃散輸水津之意,稱胃散。即平胃散以散中焦之濕阻為其主要作用,使脾胃散輸水津之功恢復平常。 2 臨床體現 平胃散臨床運用非常廣泛[3,4,5,6],臨床上只要抓住平胃散散中焦之濕阻特點隨癥加減,可獲良效。 這里以筆者運用平胃散的臨床病案為例: 病案一、郭某,男,47歲,半盲人,四川成都人,從事盲人保健按摩,雙手心出汗多年,影響按摩工作,多年到處尋醫治療效果不佳。2010年11月,在成都市殘聯職業培訓中心進修盲人按摩中級班時,找我診治。雙手心出汗,在成都殘聯上課后更加嚴重,咽喉有痰,不易咳出,痰有咸味,沒有其他疾病,舌質暗淡,舌苔厚膩白微黃,脈沉細。此乃三焦濕阻,以中焦為重,氣機不疏,津液不正常輸布所致;治宜三焦分消,燥濕健脾,行氣導滯。方用平胃散和三仁湯加減。蒼術15g、厚樸10g、陳皮15g、炙甘草10g、枳實15g、白蔻仁15(打碎)g、黨參30g、白術10g、杏仁10g、蘇梗15g、茯苓15g、薏仁30g、法半夏15g(打碎)、蘇葉10g、黃芩10g。3劑水煎口服。一周后,打電話告知我,病愈。至今沒有復發。 按:脾灌四旁(《素問·玉機真臟論》),以及脾主四肢,此病人雙手心出汗主要因濕阻中焦,氣機不疏,灌四旁失調,津液不正常輸布所致,所以用平胃散燥濕運脾,行氣導滯,散中焦之濕阻,氣機舒暢,以灌四旁,津液輸布正常,不專治汗,汗自愈。 病案二、張某,女,40歲,半盲人,四川成都人,從事盲人保健按摩,感冒咳嗽,一個月左右,多處尋醫治療效果不佳。2010年11月,在成都市殘聯職業培訓中心進修盲人按摩中級班時,找我診治。干咳,咽部發癢就咳,微惡寒不發熱,咽干,喝水不多,出盜汗,剛月經結束,舌苔厚膩白微黃,舌下大絡瘀血明顯。此乃風邪犯肺,中焦濕阻,氣機不疏,肺氣失宣所致;治宜疏風止咳,燥濕健脾,行氣導滯,宣利肺氣。方用平胃散和止嗽散加減。蒼術15g、厚樸15g、陳皮15g、炙甘草6g、茯苓15g、藿香10g、佩蘭10g、黨參30g、當歸15g、川芎15g、荊芥10g、防風10g、杏仁15g、桔梗15g、紫菀30g、炙百部15g、批把葉10g、黃芩15g。3劑水煎口服。結果吃完1劑就病愈。我告之可停服剩下的2劑。 按: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素問·經脈別論》),此病人干咳咽干,乃中焦濕阻,氣機不疏,散輸于肺失調,肺氣失宣所致。所以用平胃散燥濕運脾,行氣導滯,散中焦之濕阻,氣機舒暢,以上輸于肺,肺氣得宣得潤,療效快速明顯。 3 結語 平胃散中的散有三層意義:除了有煮散之意,還有散阻除邪之意,更有脾胃散輸水津之意,稱胃散。臨床上只要抓住平胃散散中焦之濕阻特點隨癥加減,可獲良效。同時,以散命名的其他方藥如藿香正氣散、銀翹散、逍遙散等,也有類似意義,對于眾所周知的中成藥藿香正氣水,若命名為藿香正氣散水,也許意義更深淵,具體怎樣,有待進一步研究。 老李剛從單位退休。他告訴我說,他幾年前,由于工作忙,應酬多,飲食很不規律,而且經常暴飲暴食,所以落下一個胃痛的病,后來經人推薦,吃了一種藥,叫香砂平胃散,只要吃下去,很快就能把胃痛止住,他堅持吃了三十盒后,胃痛居然就被根治了,直到現在,他的脾胃都還很不錯。所以,他逢人胃痛,就推薦香砂平胃丸。 我問:“您是怎么知道吃香砂平胃丸可以治胃疼的呢?” 他說:“也是別人推薦的。” 我知道,病人之間出于好意,經常會出現互相推薦醫生,推薦養生書籍,推薦藥物的現象。一個醫生,我在他那里治得療效叫好,我會推薦其他的病友去他那里;一本養生書,我看了覺得好,我會把它推薦給身邊需要它的人。這都無可厚非。但是,一種藥,我吃了有效,別人吃了就不一定有效了,是不能亂推薦的。這位病人,在別人的推薦下吃了香砂平胃丸,居然把胃疼給治好了,我只能說,他很幸運。而他又把這個藥推薦給更多的人,其效果可想而知,肯定是有的有效,有的沒效了。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個藥能在患者之間口口相傳,也說明他對某個病有比較廣的療效,是個不錯的藥。 香砂平胃丸是一個什么樣的藥呢?它的藥物組成部分是:炒蒼術、陳皮、甘草、姜厚樸、香附、砂仁。其中,前四味藥是中醫里有名的經典方劑——平胃散,是專門用來去脾胃之濕的。香附和砂仁都是行氣藥,其中香附行肝氣,砂仁升脾氣。平胃散加上香附和砂仁,就成了香砂平胃散,現在制成丸藥,就叫香砂平胃丸。別看這小小的六味藥組成的方劑,還真把絕大多數胃痛都給管了。 胃痛,最常見的是下面兩種: 首先是體內濕邪過重,脾的功能被濕邪困住了,不能升清降濁,恰好香砂平胃散中有平胃散這四味藥燥濕健脾,能祛除濕邪,恢復脾的功能,還有砂仁這味芳香的藥來醒脾,幫助脾的“升清”功能,把水谷之精微往上升。脾胃里面的濕化了,胃就更加通暢了;脾氣能升了,胃氣就能降。這樣,脾胃之氣安和,胃痛自然無影無蹤。 還有一種胃痛,是肝氣不舒。肝屬木,脾胃屬土,木能克土。像那些平日里動情緒較多的人,肝氣較旺,脾胃就受到肝的欺負,造成脾胃之氣不順,升降失調,也會導致胃痛。香砂平胃散中恰好有香附,可以行肝氣,再加上其他健脾的藥物,足以讓脾強大起來,不再受肝的欺負。脾胃強大起來了,胃就不疼了。 所以,這兩種最常見的胃痛,用香砂平胃丸就能管住。這也是香砂平胃丸能如此受大家歡迎的原因吧。但如果是胃陰虛的胃痛,用這個藥就不管用了。胃陰虛比較復雜,不好用中成藥對付,得去醫院治療。胃陰虛的胃痛,明顯癥狀是舌頭很干、口渴、手足心發熱,很容易區分出來。所以,如果在胃痛的同時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發熱的癥狀,就不要吃香砂平胃丸了。 其實,香砂平胃丸并不僅僅是治胃痛的中成藥,它的作用還大著呢。中醫界有一句有名的順口溜,叫做“香砂平胃散,一天開到晚”。就是說,有的醫生,一天到晚看病都給人開香砂平胃丸,當然,可能是開成藥,也可能是開組成香砂平胃丸中這六味藥并做加減。可見香砂平胃丸的應用之廣。 尤其是在當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運動的減少,濕邪成為人體內最大、最頑固的邪氣。濕邪從哪里來?可以從外來,也可以從內來。外來的濕,主要是長時間在潮濕的地上坐臥,或是在潮濕的環境中生活,或是淋了雨,或是在大霧的天氣外出,等等。外來的濕,傷害的主要是人的肌膚皮毛,還不至于馬上傷到五臟中去。這種濕還不可怕。可怕的是從我們體內而生的濕。 體內的濕生于脾,脾負責運化水谷精微物質,一旦脾虛運化不力,那么一部分精微物質就化成了濕,濕滯留在脾這里,有阻礙了脾的更能,使得脾更加運化不力,形成更多的濕,如此惡性循環。當我們感到有以下癥狀中的一種或幾種的時候,就要注意,體內已經積聚了很多濕邪了: (1)舌頭胖大,舌邊有齒痕。 (2)舌面水滑,多痰涎。 (3)飲食不香,尤其不喜歡喝水,甚至口渴也不喜歡喝水。 (4)頭腦昏沉,想睡覺,身體沉重。 (5)睡覺鼾聲如雷。 (6)大便不成形,粘稠,往往黏在馬桶內,一桶水沖不干凈;或黏在肛門外,需要很多張手紙才能擦干凈。 (7)嘴里感覺粘乎乎的。 要治濕邪,首先要健脾,用香砂平胃丸,健脾化濕,同時適當地理一理肝氣,肝脾同養,其實是很多人都需要的。 前幾天,我出差剛回來,一位好朋友找我,說自己腹瀉一個多月了,西藥用了無效,黃連素吃了也一點效果也沒有,每天一定是瀉幾次,也不是特別痛苦,每次瀉完了甚至有點舒服的感覺,可是,很麻煩的是不敢走遠路,怕突然找不到廁所,瀉之前會肚子痛,然后必須趕快跑去廁所。他當時是稍微吃多點就瀉,稍有冷風也瀉,瀉的時候,可以看到食物沒有完全消化。最后導致基本不敢吃很多東西了。現在人已經變得瘦了。 從他的描述來看,有點像寒熱錯雜導致的腹瀉。但是我觀其肚子較大,面色白,覺得他應該是脾虛,就問了他一個問題:平時,會不會聽到肚子里有水流動的聲音。 他果然回答:肚子里面經常有聲音,有的時候是氣的聲音,有的時候是水的聲音。 然后我看他的舌頭,非常明顯的脾虛濕盛的舌像,就是:舌苔滿布、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舌面滿是水液。 這種人,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舌質并不是紅色的,而是淡白的。 我當時判斷,這位朋友是因為脾虛,導致脾土無力控制水濕,水濕則更加加重了脾虛,這樣脾無力運化水飲,因此導致了腹瀉。 于是我告訴他,可以去買一個中成藥,叫平胃丸,試著服用兩天。 結果,第二天他告訴我,只吃了一天,腹瀉居然就停止了!后來再服用了幾天后,我讓他改服參苓白術丸,加強補脾的效果,這個持續了一個多月的腹瀉居然就這樣好了。其速度之快,超出了我的想象,當時深深感覺,如果對癥,中醫那些經典的方子是非常有效的。 這樣的經歷,其實每位中醫都有,甚至有很多中醫非常擅長使用這個平胃散。這個方子我會在后面介紹給大家的。 現代人濕氣特別重,這是我在研究舌像的時候發現的,在讀博士的時候,我的電腦里面有很多舌圖,有三千多張,我每天就是習慣地看這些舌圖,有一天,我驀地發現其中有幾乎一半的舌像水濕都很重,這讓我很疑惑,當時我以為是因為這些舌圖都是在醫院里面拍攝的,后來,畢業了,我在觀察普通人的時候,發現水濕的比例也是這么多的。 從古代醫案來看,水濕的比例并沒有這么大,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呢? 我想,可能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有關。 第一:現代人冷飲喝得比較多。現在無論冬天夏天,大家都喝冷飲,現在這么冷的天了,到超市里面一看,很多飲料還是放在冰柜里呢。很多人覺得買飲料沒買涼的吃虧了,同樣是一塊錢一個飲料,他在冰箱里放過的飲料含著電錢呢。我一定不拿那個常溫的,一定給我拿那個涼的,這樣把冰涼的水都灌進肚里了。 古代沒有這事,古代要想喝涼的,挖地窖挖好深的,然后儲冰,基本是皇上才有這個條件。那么,我們把這么冰涼的飲料喝下去會傷什么?傷脾陽,一下把陽氣給傷了,陽氣是控制水濕的,結果水濕控制不住,濕氣越來越重,男性喝冰啤酒,干杯,咕咚咕咚下去了。 現在我看好多人冬天都要喝冰啤酒,一定要冰的,下去了一下把脾陽傷了,脾陽傷了,伸舌頭一看,舌頭水濕特別重,舌體邊有齒痕,舌苔滿布,舌體胖大,舌苔上面唾液特別明顯,這都是水濕重的舌像,很多經常喝涼啤酒的人,都會有慢性腹瀉的毛病,一吃涼的就腹瀉,其實這就是脾腎陽虛了。 所以我們學習中醫要學習什么?要學習生活智慧,像喝冷飲這種習慣,從小就要教給孩子不要這么做,養成習慣,這樣他長大了絕對不會吃虧的,因為有智慧了。 第二,現代人空調吹得多,中醫最重要的原則是天人相應,我們的身體會隨著季節不同有變化,本來夏天應該是熱了,皮膚開泄了,肺主皮毛,毛孔開張,汗就出來,肺氣會使得津液往外走,中醫說,夏天這個季節陽氣在外,這個時候我們如果開空調了,一下汗出不來,喝的水都沒有地方出了,會傷到肺,把肺的陽氣給傷了,肺主水,結果它又沒辦法運化水了,水濕很多。 現在,一到夏天,好多人到辦公室都要把空調調得再冷點,實際上最后很多朋友都會傷到。我建議,夏天千萬別使勁開著空調冷風,當時覺著舒服,但回頭會傷到肺的陽氣。 第三,要鍛煉身體。要曬太陽,要出汗。現代人運動的機會太少了,長期坐在辦公室里面,空調吹著,下班在車里,然后回家休息,很少有戶外活動的機會。我們現在很多人怕出汗,其實出汗正是身體氣血運行,排出濕氣的一個途徑,尤其是孩子,現在的孩子作業多,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室內,很少有揮汗如雨的機會,其實這樣不利于水濕的排出,我們要讓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這非常重要。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現在很多人喝水特別多,不知道每天要喝多少桶水。我曾經看到過一位老人最近心臟出了問題,她的孩子是我的好朋友,請我到家里去看看,我去一看,這位老人一天給自己弄了九大杯水喝,上午三大杯、下午三大杯,晚上三大杯,就一天生灌下去這么多水,而且是在運動量很少的冬天,把我嚇壞了。這是不對的。 其實喝水要分季節的,今天熱天和昨天冷天喝的水是不一樣的,天熱的時候汗出的多,我們就要多喝水,這沒問題,但是今天冷了,冬天的時候本來沒有那么多水蒸發了,你沒出那么汗,喝那么多水干嗎?水從哪兒出去?你的肺脾腎有那么強的運化功能嗎?年輕人身體好,元陽足可以多喝點水,老人運化能力相對弱了,還喝那么多水干嘛? 我們知道,心在體內屬五行中的火,什么克火?水克火,水是用來滅火的,當你水濕重時會蒙蔽心陽,因此這么大量飲水,會導致心臟的問題的。 人是大自然的萬物之一,會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而變化,一到夏天,汗出的多,往上蒸發的多,到冬天你就慢慢收斂了,叫閉藏了。冬天不運動了,不出去走,在家里待著沒有什么事,又不出汗,然后喝九大杯水,水濕重了,直接蒙蔽心陽。和天一樣,霧氣重了會把太陽遮住了,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在宣傳健康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因人而異,千萬不能一刀切,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保健作用。 所以,去除濕氣的根本方式,是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果這些生活習慣不改,那么水濕雖然可以通過藥物去除,但是馬上就會復來,我們不能總是靠藥物維持體內的平衡,所以,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來說是特別重要的。 可是,如果確實身體被水濕困住了,那也需要藥物來調理,中醫里面有很多祛濕的方子,比如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里面就出了苓桂術甘湯、真武湯、五苓散等很多祛濕的方子,在水濕停留在身體不同部位的時候,可以用到這些方子。 后世,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劑局方》里面,也有很多精彩的方子,因為這些方子是當時皇家組織編寫的,因此很多方子都非常的精到,其中平胃散就是一個祛濕良方。 平胃散主要是用來去除脾胃的濕氣的。它的組成和服用方法古人講的是:蒼術(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樸(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陳皮(去白)各三斤二兩,甘草(炒)三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入生姜二片,干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棗,帶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 這個方子現在已經有了中成藥,叫平胃丸,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效,主治濕滯脾胃導致的脾土不運,濕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惡心嘔吐,大便溏瀉,困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 因為這個方子的蒼術藥性燥烈,因此沒有水濕之氣或陰虛之人,癥見舌紅少苔,口苦而渴,或脈數者,都不能服用這個方子。 現在有的中成藥里面沒有配上姜棗,大家看說明書,如果沒有,則在服藥的時候,需要自己用幾片生姜,幾顆大棗,熬水沖服這個藥物。古人配方都是有講究的,因為此方為攻邪之方,所以配合姜棗保護脾胃之氣。這個思路我們不能給丟掉了。 在這個方子里面,蒼術苦辛溫燥,最善燥濕健脾,故重用為君。厚樸苦溫芳香,行氣散滿,助蒼術除濕運脾,是為臣。陳皮理氣化滯,合厚樸以復脾胃之升降;甘草、姜、棗調補脾胃,和中氣以助運化,都是佐使。諸藥相配,共奏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這個方子的主要作用部位,主要在脾胃,如果是水濕引起了脾胃的功能異常,呈現胸腹脹滿、口淡食少、腹瀉、舌苔白厚而膩主癥的,都可用它來治療,所以古人說它是“治脾圣藥”。后世有許多健胃方劑,都是在此方的基礎上加味而來的。甚至說著名的也是出自局方的不換金正氣散,就是這個平胃散加上藿香、半夏而來的。 需要知道的是,這個方子是治病攻邪的方劑,并不是保健的,所以不能沒事兒拿來服用,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用的時候,根據我的經驗,這個方子效果非常快,如果一兩天見效,則才能繼續使用,如果不見效,說明一定方向不對,就要重新思考。 而且水濕去除之后,還需要用參苓白術丸等補脾的藥物來滋補一下,因為平胃散祛濕的力量很大,但是滋補的力量不足。 因此此方辛燥,所以孕婦忌服。 這里,我給大家講的是一個祛濕的思路,講的是自己的一點心得。大家如果覺得自己的情況比較相似,可以找附近的醫生幫助分析一下,看看自己能否使用。但是最終的水濕的去除,一定是需要依靠我們良好的生活習慣來保證的,這是大家必須牢記的。 另,網絡上沒有辦法診病,如果僅僅根據口頭敘述分析病情,會出現很多錯誤。所以大家有問題,請咨詢本地的中醫,這樣可以做到四診合參,可以不耽誤病情,希望大家了解。 平胃散與《二陳湯》的效用 兩方都是中醫《方劑學》里面的一個普普通通的湯頭!二陳湯的功效就是除去痰涎!平胃散的攻效是也平胃氣!二方有何關聯呢? 有詩云:“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盅和氣二陳湯!“此二方為何有著這樣的關聯呢?這文人的筆就是不一樣!平胃散吃多了用,二陳湯生痰了用!養神與平胃散有何關系!平和氣血與二陳湯又有何關系!好象有點前不搭調! 食多傷神這或許就是平胃散和養神的關系吧!人的胃口過大,思索過多就會影響著人的食欲!關于冶胃氣!有和胃的,有清清胃的,還有溫胃的方!而此語而只說平胃呢!看來這人性中貪字成分是很重的!為貪口服而欲殺生靈!這就是人性之惡!天造萬物,人以冶之!但做人不可太過,太過就會有損自已! 二陳湯去痰!痰字火之病!人身之火氣不和而生!二陳湯為除痰之輕劑。這古人說話就是如此!平胃散為冶胃之重劑而二陳湯為除痰之輕劑!古人的養生之理是于這般!說的話確是很值得平凡之人以思索的!此詩意合而為一中和之意!是說做人不可太過!太過變為其夭(或作妖)。妖氣十足就不能算是平常之人了!是夭就可能有折的時候!做人啊!就是如此萬事不可太過!急性子是沒有好處的! 作者忠告: 1,本文僅供參考,請朋友們要在中醫師指導下,辨證施治,分清寒熱虛實,對證用藥,才能藥到病除,否則適得其反。 2,請朋友們不要自己亂用,避免發生不必要的嚴重后果!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9190143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