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應用,由來尚矣。注《傷寒論》數百家言,各有仁智。然其中用經方佼佼者,當數許叔微《傷寒九十論》和曹穎甫的《經方實驗錄》。筆者臨床每喜用經方,自感收益有加。現不揣淺陋,愿獻一得之愚,以就正同道高明。 一、知常達變,而達變在于識理明法 臨證用經方,只要抓住主證和病機,按《傷寒論》原意照常規去用,一般多有效果,至少不會鑄成大錯。譬如:小柴胡湯抓住了“正邪分爭”,邪在半表半里的病機和“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胸脅苦滿”等癥,投之輒效。但是,要掌握“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也就難了。究竟但見哪一癥就可以用呢?實際上這就要識理明法。識理就是要抓住少陽樞機不利的病機,明法就是明和解之法。非少陽樞機不利就不宜用和解法,也就不宜用小柴胡湯。這樣,是不是就限制了小柴胡湯的運用呢?并不! 其一,《傷寒論》99條云三陽合病,治從少陽,并無“寒熱往來”等癥,卻用小柴胡湯,甚至論中還談:“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這不就是擴大了應用嗎? 其二,少陽指足少陽膽和手少陽三焦,“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人體上下升降以三焦氣化為基礎,氣機不化,樞機不利,升降失司,故可用小柴胡湯加分消之品以治之,我們常用此法治療尿毒癥等,就是擴大應用。但理法原則未變。 再如陽明之急下與少陰病之急下,用的都是大承氣湯,陽明急下是言其常,少陰急下是言其變,前者重在急下蕩邪,后者在于急下存陰,實際這也是從常變兩個方面立論的,但理法原則不變。 二、知詞達句,而達句在于索理窮法 要運用好經方,不能不研究《傷寒論》。而研讀之中常因文字古奧難懂又不易把握,給臨床運用經方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傷寒論》屬秦漢文學筆法,有倒敘法、錯名法、錯位法等,有的述之于前則不復述于后,省略之文很多,加上歷代醫家的爭論,留下疑問甚多。因此,要用好經方,必須知詞達句,索理窮法,方能真正理解立方用意和運用標準。 例如:154條僅言一證一脈:“心下痞,按之濡”,言其證,點明系邪熱內陷,氣機痞塞所致。“其脈關上浮”,言火痞之鑒別診斷,于是才有大黃黃連瀉心湯之治,否則,何以不用其他瀉心諸方?這火痞、水痞、水火交痞,因其病機不同而治法也就有別。再如301條與92條,一突出“反發熱”,一突出“脈反沉”,從而前者立麻黃細辛附子湯溫散兼施,溫陽發汗并行;后者則里寒虛證為急,才用急溫的四逆湯。由此可知,要用好經方是不能不認真鉆研《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語句含義的。 三、知偏達全,而達全在于全論理法一貫 用經方常常出現以偏概全的弊端,以致使用經方用不到點子上。更何況距今1700余年的文章豈無錯簡之處。這就要求在使用經方時,既知其偏,如一方、一藥、一詞、一名等,理解透徹,又要從全書理法一貫去研究應用。如:28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究竟是去桂還是去芍,歷來爭議頗大。其實道理很簡單,理法未明則爭論不休。 我們從原條的語氣轉換來看,顯系誤服桂枝湯而桂枝湯仍在,并且增加了“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微痛”既非痞又非結胸,更增小便不利,顯系表寒不解,內動其水。怎么用方呢?去芍還是去桂就擺在我們面前了。全論的規律是:胸陽不運、火劫亡陽而去芍;轉輸脾氣,營血不足而加芍;174條大便硬、小便利而去宣通陽氣的桂枝;外寒引動水寒欲作奔豚而加桂枝。這就說明:水寒之氣內動必用桂枝,如五苓散、苓桂術甘湯、苓桂甘棗湯、茯苓甘草湯等,舍桂枝則無效,陽虛不運或亡陽之時必去酸寒之芍藥,停水水動之患,又必有陽虛不運的病理基礎,所以必須去芍。結合方后注“小便利,則愈”,其道理則顯而易見了。由此可見,不從全論理法角度去研讀方義,僅以方釋方,就很難用好經方。 四、知古達今,而達今在于立新法創新方 臨證用經方,也要知古達今,通古今之變,要能因機活法,才能創新法立新方。如357條的麻黃升麻湯證,該條運用“錯名”文法,“下部脈”即尺部與上文的“寸脈”錯名,從而增加文章氣勢,所論的是厥陰誤下,陽明虛實寒熱錯雜之證,而見唾膿血瀉痢之證,從而立麻黃升麻湯之治。可惜的是,歷代諸賢很少有人用到本方,筆者僅見到陳遜齋舉治李夢如子喉病兼下利驗案,筆者在《傷寒心悟》中介紹治面紅、陽痿案一例,余不多見。 柯韻伯給本方判了“死刑”,云:方證龐雜,方證不符,“必非仲景方也”。古人未識其中宏旨,而今人呢?名醫程門雪1940年批:“方雜不純,藥不符證,其非真無疑。”而1945年又批:“前謂此方之誤甚明,今覺不然……未能一概抹殺也。”并批評柯氏“未之思慮下斷言”,難免鑄成大錯。其實,本方合補瀉寒熱諸法,備得其用,可謂升降得體,清透合宜,補瀉適當。妙在透陽郁之邪而不傷中,溫下焦之寒而不礙上熱,實為佳方。后世如孫思邈千金葳蕤湯、王惟德的陽和湯,以及升麻葛根湯、補中益氣湯、普濟消毒飲等,皆受此方組方啟迪而成新法新方,可見其實用價值之大。 總之,運用經方只滿足于一方一證的運用,并不困難,如小柴胡湯即可一天開到晚,雖不中亦不遠,不致鑄成醫療事故的大錯(特殊如營血熱盛動風在外),但要深層次研究和運用好經方,就應當知常達變,知詞達句,知偏達全,知古達今,知己知彼等角度,理解每一方證的理、法、方、藥,只有這樣,方能真正用好經方,更好地提高臨床療效。 程昭寰 程昭寰,男,1944年8月23日生,2012年5月13日去世。系江西星子縣人。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近30余年。 附: 程昭寰養腦長壽十字法 一貫知足,知足常樂 不盲目與別人比較,量體裁衣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求花天酒地,只求平淡人生。 二目遠眺,遠眺明目 無論何時,不可只看到眼前利益,不可患得患失,要登高望遠。 三餐有節,食不過飽 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 四季不懶,勤于鍛煉 根據季節的變換,選擇不同的時間和項目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貴在堅持。 五谷皆食,營養均衡 不可偏食,才能攝入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 六欲不張,清心寡欲 欲節則養精氣,縱欲傷身,后患無窮。 七分忍讓,豁達大度 遇事達觀,得讓人處且讓人。 八方交往,廣結朋友 九(酒)薄煙戒,神清氣爽 飲酒不可過量,且根據各自身體條件限酒,不得貪杯豪飲;力求戒煙,以免危害身體。 十分坦蕩,以誠待人 為人襟懷坦白,寬以待人,不做虧心事,保持心平氣和的好心境,心平天地寬。 本文摘自《當代名家論經方用經方》,版權所有歸原著作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