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學習六經辨證

     好吃的青蘋果 2018-07-08


    1 六經辨證 -簡介

    定義:以陰陽為總綱,用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作為辨證綱領,從邪正盛衰、病變部位、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面對外感病進行分析辨別,并用以指導臨床治療的辨證方法。

    漢張仲景著《傷寒論》,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經。幾千年以來,它有效地指導著中醫學的辨證施治。

    2 六經辨證內容

      中醫對病證進行分析歸納,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來劃分疾病的深淺及邪正盛衰,從而為施治提供依據的辨證方法。主要用於外感病的辨證分析,據感邪時間長短、病邪輕重、正氣強弱等情況,將外感病大致劃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個階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病機變化及傳變規律。六經辨證也可用於外感兼內傷以及內傷雜病的辨證。

      六經辨證為漢代張仲景所創立,論述見於他所撰著的《傷寒論》。該辨證方法是在《內經》中《素問·熱論》關於外感疾病論述的基礎上,結合臟腑、經脈病機變化以及邪正消長的臨床特點,加以命名并發展而來的。它把疾病過程分為陰陽兩類,即三陽和三陰。

    學習六經辨證

    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三陽病證即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三陰病證即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

    1).凡抵抗力強盛、病勢亢奮的,為三陽證;抗病力減弱,病勢虛衰的,為三陰證。

    2).凡邪盛正氣未衰,多屬三陽病證,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凡正氣虛衰,多屬三陰病證,治療當以扶正為主。

    3).病在三陽,邪淺正盛,攻邪為主:太陽病宜解表發汗;陽明病宜清泄里熱;少陽病宜和解表里。

      病在三陰,邪盛正衰,扶正為主:太陰病宜溫中袪寒;少陰病宜扶陽育陰;厥陰病熱者宜清、寒者宜溫。

    4).六經病證中,太陽主表,陽明主里,少陽主半表半里(即少陽為邪氣由陽入陰之樞),太陰、少陰、厥陰統屬於里。

    學習六經辨證


    5).六經病證又是經絡、臟腑病機變化的反映,其中太陽、陽明、少陽病證以六腑病變為基礎,太陰、少陰、厥陰病證則以五臟病變為基礎。

    6).六經病的傳變:循經傳、越經傳、表里傳、直中、合病(兩經或三經病證同時出現,無先后次序之分。)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所以說六經病證實際上基本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臨床上當結合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運用。但由於六經辨證的重點,在於分析外感病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其傳變規律,因此與也針對內傷雜病的臟腑辨證尚有不同。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3 六經辨證 -太陽病證 

      太陽主表,為諸經的藩籬,外邪侵襲,大多由此而入。太陽病的主要脈證是脈浮,頭項強痛痛和惡寒。 不論何種病邪,病程長短,見如此脈證者,就可指為太陽病。

           太陽主一身之表,統攝營衛,而人體衛氣具有抗御病邪侵襲的功能。

    涉及經絡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概括:凡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分為經證和腑證二類。經證為邪在肌表的病變;腑證是太陽經邪不解而內傳於膀胱所引起的病變。 

    二、病理機制

     1、太陽經證:分為三型   

            (1)其人營衛不和,衛失固外開闔之權,肌表疏泄者為中風(即傷風,不是腦溢血)。即傷風,與雜病中猝然倒地的中風不同。

            (2)其人衛陽被遏,營衛郁滯不通,肌表緻密者為傷寒。具有太陽病主要脈證,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然汗而喘,脈浮緊。

            (3)其人外受溫邪,津傷內熱者為溫病。   

            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表虛證)。  

         傷寒:發熱,無汗,惡寒,脈緊,體痛(表實證)。   

    鑒別診斷傷寒是寒邪束表,衛陽被郁;中風是風邪襲人,衛強營弱,兩證病機不同。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溫病:發熱,口渴,不惡寒(里熱證)。   

           中風、傷寒、溫病,均屬表證,所以均有「發熱,頭痛,脈浮」,但其鑒別點是: 中風:脈浮緩,有汗,舌苔薄白。傷寒:脈浮緊,無汗而喘,舌苔薄白。溫病:脈浮數,發熱,口微渴,微惡寒,舌尖舌質紅絳。   

      2.太陽腑證:分為二型  

     (1)邪氣內入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失調,以致氣結水停,小便不利,為蓄水證。  

     (2)熱結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滿如狂,小便自利為蓄血證。   

        蓄水證:發熱惡風,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則吐,脈浮數。  

     蓄血證:小腹急結或鞭滿,如狂發狂,小便自利,身體發黃,脈沉結。  

     鑒別點:蓄水是邪人膀胱氣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無神志癥狀。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癥狀而無小便不利。

    太陽病經證邪不解而內傳膀胱,即為太陽病腑證。由于傷邪有傳入氣分和血分的不同,故分蓄水和蓄血二證。

    學習六經辨證

    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三、治則方葯

    1.太陽經證治法   

           (1)中風:為太陽表虛證,是衛強營弱,營衛不和,治療中風只需調和營衛,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湯。   

           (2)傷寒:為太陽表實證,腠理緻密不得汗出,非開表發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黃湯。   

           (3)溫病:為內熱津傷,《傷寒論》未出方治,個人意見:當以辛涼輕透為主,可用銀翹散。   

    2.太陽腑證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氣化不行而致水氣停蓄,五苓散(茯苓、豬苓、桂枝、澤瀉、白朮)具有化氣利水的功能,故為蓄水證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熱結下焦,應攻瘀逐血,可根據輕重緩急,選用桃核承氣湯。   

    3.太陽病兼證治法   ?

     (1)太陽中風兼氣逆作喘,用桂枝湯加厚樸、杏仁治之。  

    (2)太陽病兼項背強幾幾(即拘急不舒),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加葛根湯,實用葛根湯。

     (3)太陽病兼熱郁於內(內熱,煩躁,口渴),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實用大青龍湯。 

     (4)太陽病內挾水飲(乾嘔,痰軟),如表實無汗,心下有水氣,證見發熱惡寒無汗喘咳乾嘔的,治以小青龍湯。如太陽中風而水氣僻積胸脅,證見發熱惡寒汗出頭痛,心下及脅部痞鞭滿痛,乾嘔短氣,表證已解的,用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大棗)攻之。   

     (5)太陽病兼里虛不足,如陰陽兩虛心中悸而煩者,治宜以小建中湯。如氣血虧乏,心力不繼,脈結代,心動悸者,治以炙甘草湯。


    4 六經辨證 - 陽明病證

      陽明病是外感病陽亢邪熱熾盛的極期階段,其性質屬里熱實證。

       陽明是正邪斗爭的極期,主要反映胃腸病變。多由太陽病治療失誤,邪熱內傳入里,傷津化燥而燥結成實所致,或因燥熱之邪直犯陽明而成。

    涉及經絡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現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等證,就叫陽明病。陽明病分經證和腑證二類;陽明經證是邪在胃中的病變;陽明腑證是邪在大腸的病變。 

    二、病理機制

      1.陽明經證:外邪入里化熱,熱與燥相合於胃中,以致消爍津液,出現身熱、汗出、口渴引飲、脈洪大等。   2.陽明腑證:外邪人里化熱,與大腸的燥熱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結成實,阻滯於中,即產生潮熱、譫語、便秘、腹滿而痛、脈沉實等證。 

    三、治則方葯

      當其高熱散漫之際,則以寒涼葯清熱為治,所以陽明經證主要用清法,可選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熱的方劑;若熱與實結於大腸則以寒下藥為治,急下存陰,爭取時間,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證主要用下法,可選用苦寒瀉下的方葯。   

          1.陽明經證治法:陽明經證是里熱蒸騰所致,表裡俱熱,所以治宜石膏湯。  

       2.陽明腑證治法:陽明腑證是邪熱已與大腸糟粕搏結成實熱證。治療的目的是排除燥實,清肅里熱。由於病變有輕重緩急的不同,所以陽明腑證的治法有三個方子:調胃承氣湯為瀉下緩劑,是治療腑實初起,結而未實,或津液受損以燥熱為主的證候,小承氣湯是治療腑實以痞滿實為主;大承氣湯是治療腑實以痞滿燥實為主。

      「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這是一句有實踐經驗的中醫諺語。陽明病可以轉變為太陰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強到減弱的表現,預后不良;太陰病也可以轉變為陽明病,則表示抗病力由弱轉強,預后佳良。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5 六經辨證 -少陽病證 

      是病邪已離太陽之表,而又未入陽明之經,處于表里之間的半表半里熱證。

          多由太陽病發展而來,亦有初起即為少陽病證者。此時邪氣尚存而正氣已傷,邪正多相持於表裡之間。如邪勝則惡寒,正勝則發熱,正邪分爭便寒熱交替出現,所謂「寒熱往來」。因而少陽病的特點是既非發熱與惡寒并見、全身疼痛之表徵,亦非發熱不惡寒、大便燥結之里證,而多伴見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飲食,脈弦等少陽經氣不利、膽氣犯胃、氣機不暢之癥。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鞭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  ?

         概括:凡出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等脈證,就叫少陽病。少陽證是邪在肝膽的病變。 

    二、病理機制

      外邪侵犯肝膽,肝膽之氣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現口苦、咽干、目眩。邪在膽而逆(影響)在胃,故有喜嘔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氣機不爽即發生胸脅苦滿。邪正相爭,正氣虛弱不能抗邪外出則往來寒熱。

    三、治則方葯

     1.少陽正治法   少陽病無太陽之表證,邪不在表,故不可發汗(若汗則耗傷津液,反使病邪內傳);無陽明之里實證,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則陰虛火動而易成驚);胸中無邪實,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則傷陽成悸)。所以少陽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陽病的治療原則,應以和解表裡為主(即不發汗的解熱法),然而,少陽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礎上,兼用太陽汗法,或兼用陽明下法,隨證施治。

      因為少陽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裡作用的小柴胡湯為少陽病的正治方。  

     2:少陽兼證治法  

       (1)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心下痞結,微嘔,是少陽兼太陽病,可用柴胡桂枝湯。  

       (2)少陽證而復見腹滿痛,鬱郁微煩,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黃等,是少陽兼陽明裡實證,用大柴胡湯。

       (3)少陽病腹中拘急而痛,脈象浮1嗇沉弦,是少陽病兼里氣不足,先用小建中湯補虛,服藥后里虛得復,而少陽病證不減,再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4)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等,是邪熱陷於少陽,水飲不化,當宜柴胡桂枝干薑湯和解宣飲。   

          (5)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痛不可轉側,是邪入少陽正虛神浮,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6)熱氣(胃熱)上逆嘔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熱下寒,用黃連湯清上溫中。 

       三陽證均有頭發熱,主要鑒別是: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三 陽 證 比 較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臨床上,太陽病表現有傷寒、中風、溫病的區別。


    6 六經辨證 -太陰病證

       病入三陰,太陰首當其沖。太陰病可由三陽病治療失當,損傷脾陽而致,或因脾陽素虛,寒邪直中太陰,以致寒濕內阻,脾之運化功能失職,氣機升降紊亂造成。其表現為腹滿,嘔吐,食欲不振,腹瀉腹痛,喜溫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遲或緩等。上述太陰病證與陽明病證同為里證,只是陽明病多表現為實證、熱證,太陰病多表現為虛證、寒證。但在發病過程中可以相互轉化,如陽明病而中氣虛,即可轉為太陰病;太陰病而陽氣漸復,亦可轉為陽明病。由於太陰病證為虛寒里證的開始階段,病勢較少陰、厥陰病輕淺,治宜溫中散寒,方如理中湯。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   概括:臨床上凡是出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等證,就叫太陰病。是脾虛濕盛,病在脾經病變。 

    二、病理機制

      寒濕內阻,損及脾陽,或寒邪直犯脾經,損及脾胃都會影響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濕邪阻運化,故時腹自痛。寒濕犯胃故嘔吐。胃氣獃滯故食不下。寒濕不化,脾氣不升,故見自利。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三、治則方葯

      1.太陰病正治法   太陰病因屬里虛寒證(脾胃虛寒,故其治療原則,當以溫法補法為主,以溫中散寒為重點。如表證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證為急的,先治其里。《傷寒論太陰篇》沒有肯定方子,我們根據里虛寒證來看,自當溫里為主,特補出理中湯為太陰病主方。

      2.太陰病兼變證治法   

           (1)既有下利腹脹滿(太陰里虛證),又有身體疼痛(太陽表證),是里虛挾表,當先用理中湯溫里,然后再用桂枝湯治表。   

           (2)表證未解,而又有腹滿時痛,用桂枝加芍藥湯(桂枝湯加重芍藥用量),表未解挾有宿食而里實滿痛,用桂枝加大黃湯。

    7 六經辨證 - 少陰病證

      主要是病在心腎。可因太陽病治療不當,損傷心腎陽氣,太陰病嘔吐下利進一步嚴重,累及腎陽,或腎陽素虛,寒邪直中少陰,從而使全身內外失去心腎陽氣的溫煦等原因造成。可見全身性虛寒表現,如畏寒蜷臥,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脈微細,或見下利清水樣糞便,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此外,少陰病亦可因心腎陰液受損,虛熱內生,邪從熱化,以致腎陰虧於下,心火亢逆於上而成,出現心煩不眠,口燥咽干,尿黃,舌尖紅或紅絳少苔,脈細數等癥。因此少陰病又有寒化和熱化之分。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陰病是六經中最后層次和最危重的階段,多出現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狀態。少陰病是邪在心腎的病變,分寒化熱化二種。 

    少陰病寒化證

    此為較多見之證候,主要是因陽氣不足,病邪內入,從陰化寒,呈現出全身性虛寒證象。

    診斷依據

    無熱惡寒,脈細微,但欲寐,或厥冷,下利而渴;或身橍動,振振欲擗地,心下悸等。重者可見下利,厥逆,面部潮紅,噪擾不安等。

    少陰病熱化證

    主要為陰虛陽亢所致證候,與寒化證陰盛隔陽迥然不同。

    診斷依據

    心煩不得臥,口燥咽干,舌尖紅赤,脈細數。下利,小便不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的為水熱互結;下利,胸滿,心煩為陰虛火浮證。

    二、病理機制

      陰氣不足,故脈微。陰血不足,故脈細。虛弱萎靡故但欲寐。心腎水火不濟,病邪從水化寒,陰寒內盛,故出現一派寒化癥狀。若病邪從火化熱傷陰而陰虛陽亢,則出現一派熱化癥狀。

    三、治則方葯

      少陰病的治療原則,以扶陽,育陰為主法。寒化則扶陽,宜溫補法;熱化則育陰,宜兼清熱法。少陰兼表用溫經發汗法;實熱內結用急下存陰法。   

    1.寒化證   本證是少陰病過程中較多見的,其癥狀是: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治療當以回陽救逆為急務,宜四逆湯。   

    2.熱化證   以陰虛陽亢和陰虛火熱相搏二種為主:   

    ①心煩、不得臥、口燥咽干、舌尖紅、脈細數、屬陰虛陽亢,宜清熱育陰的黃連阿膠湯。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芩湯滋陰清熱,分利水氣。   

    3.少陰兼太陽表實證   發熱惡寒無汗、足冷、脈反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葯如方名)。 

    4.少陰兼陽明裡實證   口燥咽干,腹脹鞭滿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 

    8 六經辨證 - 厥陰病證 

      厥陰病屬于寒熱錯雜證,見于傷寒的較后階段。由于厥陰是三陰之盡,又是陰盡陽生之臟,故病情演變多趨極端,不是極寒就是極熱。因此厥陰證候特點,為陰陽偏盛偏衰,寒熱錯雜混同出現。

        厥陰為疾病終期轉化階段。如陰寒由盛極而轉衰,陽氣由虛衰而恢復,則病情好轉。若陰寒盛極,陽氣不能與之接續而先絕,則病勢危重。如陰寒雖盛,但陽氣尚能與之抗爭則呈現陰陽對峙,相互交爭,出現口渴,自覺一股氣從下腹上沖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熱,飢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蟲,四肢厥冷或厥熱交替(陰氣勝則厥冷,陽氣復則發熱),厥多熱少,神志昏亂等寒熱錯雜的癥狀。治當調理寒熱,方如烏梅丸。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時安者,此為藏厥。」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發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概括:厥陰病在臨床上可歸納為四類:

    (1)上熱下寒證: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為上熱證;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下寒證。膈上有熱,腸中有寒的證候。

    診斷依據

    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欲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2)厥熱勝復證:為四肢厥逆與發熱交錯出現。 

    (3)厥逆證:就是四肢厥冷,輕者不過腕踝,重者可越過肘膝。

    (4)下利吐噦證:熱利下重為濕熱下利;下利譫語為實熱下利;下利清谷為虛寒下利。乾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嘔而發熱為發熱嘔吐;噦而腹滿為里實噦逆。 

    二、病理機制

      病至厥陰,則肝木失調,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為熱,心火不能下達為寒,所以有上熱下寒;在正邪交爭中,陽勝陰衰則熱多寒少;陰勝陽衰則寒多熱少,所以有厥逆勝復。病邪內陷,氣血紊亂,陰陽不能順接,所以有各種厥逆證。肝胃氣逆或濕熱下注或實熱壅結或脾胃虛寒,所以有吐利。

    三、治則方葯

      厥陰病為里虛而寒熱錯雜之癥,其治法:上熱下寒者,治宜寒熱并用,厥陰寒證則宜溫里寒,厥陰熱證則宜清下熱,厥多熱少治宜溫陽。厥少熱多自愈。   

          1.厥陰病證治法   

       (1)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熱錯雜證,治療也當寒溫并施,烏梅丸是厥陰病寒熱錯雜證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證與厥陰久利。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氣味酸臭渾濁。本證也是上熱下寒,證情比較復雜,故也寒熱并投。上熱宜清,下寒宜溫,正虛宜補,用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葯如方名)治之。  

     (3)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邪熱當清,寒邪當溫,正虛當補,郁陽當宣,寒熱雜呈,故用藥也當溫涼補散兼施,用麻黃升麻湯。  

     (4)利下粘膩膿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渴,脈數有力,是熱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頭翁湯治之,有很高的療效。  

     (5)血虛受寒,正氣被郁,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當歸四逆湯最為適用。  

     (6)乾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用吳茱萸湯。  

    2.厥陰病變證治法   

       (1)嘔而發熱,是病邪由陰轉陽的佳兆;法當因勢利導,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2)下利譫語是實熱下利,厥陰邪熱外出,與腸胃之熱相合,因燥實尚未結鞭,故只宜小承氣湯緩攻之。   

    3.厥逆證治法  

     (1)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熱而惡寒,小便利,脈微欲絕,陰盛陽微,陽氣有外脫之象,為寒厥證,急當扶陽抑陰,用四逆湯。  

     (2)口乾、舌燥、煩渴引飲、小便黃赤,屬熱厥證,用石膏湯。

     (3)膚冷、時靜時煩、得食嘔吐、常自吐蛔、為蛔厥,烏梅丸具有降逆止嘔,溫胃安蛔,故為蛔厥主方。

    三 陰 證 比 較

    學習六經辨證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9 六經辨證 -合病、并病

         兩經病或三經病同時發生的為合病,例如太陽病傷寒證或中風證與陽明病同時出現,為「太陽陽明合病」。

    《景岳全書·傷寒典》:“如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者,此太陽之證,而更兼不眠,即太陽陽明合病也。”

    《傷寒溯源集·合病證治第十五》:“太陽陽明合病者,謂太陽陽明兩經皆有見證也,以兩經見證之中,有喘而胸滿之證,是太陽之表邪偏重于陽明也。”

    《傷寒論條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蓋太陽,膀胱也,膀胱主水;陽明,胃也,胃主飲。風邪屬陽,陽主氣,陽邪協氣,泛濫水飲而上涌,得逆則與俱出。此嘔之所以為嘔,太陽陽明相合而為一家之證也。”

    又:   合病指傷寒病二經或三經同時受邪,起病即同時出現各經主癥。見《傷寒論》。《景岳全書·傷寒典》:“合病者,乃兩經三經同病也。如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者,此太陽之證,而更兼不眠,即太陽陽明合病也,若兼嘔惡,即太陽少陽合病也,若發熱不眠嘔惡者,即陽明少陽合病也,若三者俱全,便是三陽合病。”

    《傷寒溯源集·合病并病總論》:“合病者,兩經三經一時并受,見證齊發,不似傳經之以此傳彼也。”“以其并感齊發,無先后之不齊,故謂之合。”合病多見于三陽經,陰經與陽經亦可見合病。

    《醫宗金鑒·辨合病并病脈證并治》:“論中所著合病并病,雖單舉陽經,未及陰經,然陽經既有合病并病,則陰經亦必有之可知矣。如太陽病脈反沉,少陰病反發熱,是少陰太陽合病也。”

    《傷寒論翼·合并啟微第三》:“夫陰陽互根,氣雖分而神自合。三陽之里,便是三陰,三陰之表,即是三陽。如太陽病而脈反沉,便合少陰;少陰病而反發熱,便合太陽;陽明脈遲,即合太陰;太陰脈緩,即合陽明;少陽細小,是合厥陰;厥陰微浮,是合少陽。雖無合并之名,而有合并之實。”


    凡一經之病,治不徹底;或一經之證未罷,又見他經證候的,稱為并病。例如太陽病發汗不徹,因而轉屬陽明,為太陽陽明并病。凡病邪初起不從陽經傳入,而經中陰經,表現出三陰經證候的為直中。尚有里邪出表,由陰轉陽的傳變方式、為正氣漸復,病有向愈的徵象。

         臨床上病情變化很復雜。上述六種病證既可單獨出現,亦可兩種或三種合併出現。如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四肢關節微痛等太陽病證既可與陽明病的身熱,口渴,下利黃色糞水,肛門灼熱等里熱癥狀同時出現,亦可在太陽病邪未盡的基礎上,進而出現嘔吐、胸脅苦悶等少陽病證。對於太陽與陽明合病可用葛根湯發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陽與少陽并病時可用柴胡桂枝湯雙解太陽與少陽。

    來自網絡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在线精品国产| 四虎永久地址WWW成人久久| 人妻精品动漫H无码中字| 免费无码国产欧美久久18| 中文字幕av日韩有码| 强奷漂亮少妇高潮麻豆|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系列|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国产丰满美女A级毛片|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69影院| 大学生被内谢粉嫩无套|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网站| 无码少妇高潮浪潮AV久久| 国产日韩av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 亚洲旡码欧美大片|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強壮公弄得我次次高潮A片| 亚洲中文久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福利无码|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 高清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99九九视频高清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播放av| 亚洲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亚欧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免费国产VA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 亚洲最大成人免费av| 午夜男女爽爽爽影院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A毛片毛片看免费|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蜜臀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