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甘露飲
本方是一首專治脾胃濕熱,口臭齦腫之方。作用目標單一,而療效極佳良。 其應用要點在于辨準脾胃濕熱久蒸,損傷胃陰這個病機。 掌握口臭、口瘡、咽舌疼痛、牙齦出血、牙齦腫痛、口干不欲飲,甚或身目發黃的臨床表現,以及脈濡緩,苔薄黃微膩的脈舌指征。 注意與陽明實熱,少陰水虧所致牙痛出血之玉女煎證和食積濕郁而致口臭舌膩之保和丸證的鑒別。 本方出自《局方》。 甘露飲方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黃芩,茵陳,炒枳殼,枇杷葉,炙甘草。 各等分,共研粗末,每次用水煎服二錢。 方用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甘草大隊甘涼之藥滋益脾胃之陰,兼清其火,用茵陳、黃芩苦寒燥濕而清熱,佐以枳殼、枇杷葉暢氣而降上蒸之濕熱。全方準確地針對了濕熱與陰虛并存的情況。對于一方面濕熱有熏蒸之勢,不能不顧,而另一方面陰損有化燥趨勢,不能不滋的矛盾狀況,釆用甘涼滋益的同時,兼用苦寒燥濕和暢氣化濕的方法,從而發揮協調兼顧,調治而愈的治療作用。
◎病案舉例 何某,女,52歲。舌痛,唾涎沫兩月余。 初感口苦口膩,自認為熱重,泡金銀花、通大海服數日不效。此后發熱唾涎沫增多,較稠濁,并見舌痛,口苦膩也進一步加重。于當地治療不效,轉診于幾所大醫院,先后使用龍膽瀉肝湯、瀉黃散、導赤散等治療,并服多種西藥治療,毫無效果。患者憂郁而煩躁,更感終日難寧。來診時稠濁涎唾頻頻吐出,口苦,口干,舌邊尖痛,偶有牙齦出血、心煩焦慮。脈緩,舌苔薄黃。診為脾胃濕熱,陰虛火旺。 予甘露飲加味: 生地黃15g,熟地黃15g,茵陳20g,天冬10g,麥冬12g,黃芩10g,柴胡10g,枇杷葉12g,龍膽草10g,石斛10g,甘草10g,佩蘭12g,藿梗12g,枳殼10g。 上方剛服完1劑,患者大喜過望,提前跑來報告。剛一進門即連連陳述:昨日之藥煎好僅服2次即感唾涎沫大減,服完3次后,今日不僅唾涎全止,口苦及舌痛也大減。要求再給藥2劑帶回家服,以鞏固療效。 |
|
來自: 晝三夜二205 > 《劉方柏臨床百方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