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長城,我們就會不由的想到我們的萬里長城。但是長城并不只是單單只有中國才有。其他國家也都修建有長城,雖然他們的長城千奇百怪,但是無獨(dú)有偶修長城的目的和中國一樣,防御敵人。 德國長城也叫“日耳曼長城”,它位于德國巴符州、萊法州、黑森州和巴伐利亞州。也是國外最早的長城,但是相比中國的長城大概晚了4個世紀(jì)。公元1世紀(jì),古羅馬人在萊茵河和多瑙河之間修建了一座防御墻,此后不斷擴(kuò)建加長,總長度584公里,以抵御蠻族的入侵。這條長城由土墻,石墻,壕溝,柵欄以及900座哨防臺組合而成,沿途還有120個大大小小的軍隊(duì)駐防區(qū)。 公元43年,羅馬人侵占了不列顛。公元117至138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公元76-138年)巡視不列顛,決定在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沿著分界線修建長城,抵御北方的敵人,稱作哈德良長城,它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全長73公里,高約4.6米、底寬3米、頂寬約2.1米,上面筑有堡壘、瞭望塔等,工程耗時6年。公元142年,羅馬人在哈德良長城以北,又修筑長達(dá)37公里的安東尼長墻。 伊朗長城位于伊朗與阿富汗邊界處,長達(dá)100余公里。原是古代波斯人為抵御外族侵略而修建的一道屏障,曾在抵御蒙古騎兵入侵時發(fā)揮過作用。因其位于崇山峻嶺之上,加之地處偏遠(yuǎn),故目前已只有遺址可尋了。 印度長城是國外保存最完好的長城,幾乎沒有遭到破壞,保留了原貌。距離印度首都德里西南266公里就是拉賈斯坦邦的首府齋普爾。在離齋普爾舊城11公里地勢比較高的山丘上有一座瑰麗的宮殿——琥珀宮(Amber Palace),琥珀宮內(nèi)的裝飾十分豪華,在宮殿的后側(cè),可以到達(dá)山上的要塞齋格爾堡(Jaigarh Fort),這是一條建于15世紀(jì)的長城,該長城全長70余公里,沿途還建有烽火臺32座,是中世紀(jì)印度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塞。 緊鄰中國的朝鮮,在長城上的投入并不比中國少。朝鮮有兩條長城,一條是十一世紀(jì)為防范契丹,由柳韶指揮修造的由石頭砌成。從朝鮮西北部的鴨綠江下游起,沿著崇山峻嶺一直伸展到日本海的東朝鮮灣海濱,全長370公里,其高均在8米以上,沿途筑有城堡及17處關(guān)卡。這段長城被稱作朝鮮的千里長城。另外一條略短,十五世紀(jì)修筑。 我們今天講講哈德良長城: 普布利烏斯·埃利烏斯·哈德良(76年1月24日—138年7月10日,綽號勇帝)是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羅馬帝國的14位皇帝,是五賢帝(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奧勒留)之一,117年-138年在位。 哈德良生于西班牙一個富裕的移民家庭,是他的前任圖拉真的表侄。圖拉真在彌留之際,將哈德良收為養(yǎng)子。事實(shí)上,圖拉真從未正式指定繼任人,但據(jù)皇后普洛提娜所說,他在臨咽氣之前將帝位傳給哈德良。由于皇后對哈德良懷有好感,哈德良的繼任很大可能出于她的安排。圖拉真死后不久,哈德良便被敘利亞軍團(tuán)推為元首,這一行動不久又得到了元老院的批準(zhǔn)。 哈德良繼位后所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停止東方戰(zhàn)爭,與帕提亞國王締結(jié)和約。哈德良的著重防守改策,也使羅馬邊界出現(xiàn)了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有利于帝國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在北部邊境,哈德良沒有放棄達(dá)西亞,為了抵御日耳曼人的南侵,公元122年,哈德良命令在英格蘭和蘇格蘭邊界上修筑一條長城。逶迤于英格蘭北部綿綿的哈德良長城全長118公里,約4.5米高,2.5-3米寬,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砌成,即便按典型的羅馬帝國宏偉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它仍是一項(xiàng)驚人的雄心勃勃的建筑工程。 哈德良長城從東海岸泰恩河口,至西海岸的索爾韋灣,橫貫不列顛島的頸部,要過河,要通過大段不毛之地,先要克服地質(zhì)方面的困難。城墻的南北兩側(cè)挖有壕溝,約3米深9米寬。南壕溝離城墻較遠(yuǎn),兩側(cè)各有一道高土屯,高土屯與城墻之間有一條軍用道路。北壕溝離城墻較近,可能更深更寬一些,兩側(cè)無高土屯。 長城每隔一羅馬里(約為1481米),建有一座里堡(mile-castle),每座里堡大概能容納60人。在兩座里堡之間有兩座塔樓(turret),作為哨所。如果有敵情,守衛(wèi)者能很快地以火光為信號,并沿長城傳遞,如同中國長城的狼煙烽火。這樣,一些軍人駐守在長城上,但大部分軍隊(duì)駐扎在長城的南面。沿途建有16座要塞(fort),里面有指揮部、營房、糧倉、醫(yī)院、甚至廟宇等。一座要塞能容納500到1000名士兵,這時哈德良沿線成了一萬多軍隊(duì)的駐地,開始是騎兵部隊(duì),后來又增加了步兵。這些軍人來自帝國各地,獨(dú)立編制,保留各自習(xí)俗,宗教,人數(shù)多的建有自己的廟宇。 哈德良長城更象是形象工程,代表了羅馬帝國的富庶和強(qiáng)大。同時也傳達(dá)了一個不言而喻的信息:羅馬帝國無意揮師北進(jìn)。哈德良長城加快了不列顛島的和平進(jìn)程。大量的軍隊(duì)在這里駐守,隨之而來的,有各種各樣的工匠、商販,再加上部分隨軍家屬,這些人大大帶動了當(dāng)?shù)氐慕?jīng)濟(jì)。長城以北的人,也可通過關(guān)口進(jìn)行交易。 哈德良長城從未發(fā)生過太大的戰(zhàn)事,也沒有太多的英雄傳奇。無論是羅馬詩人,還是不列顛詩人也沒有留下太多的詩篇。隨著羅馬帝國衰落,哈德良長城383年終于棄守。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不列顛長期陷于割據(jù)狀態(tài),這條羅馬人強(qiáng)加的邊界長城不再有任何意義。自然侵蝕和主要是人為破壞,如大量石塊被盜、長長一段被平整造路等,哈德良長城已成殘跡。面對哈德良長城,人們會懷想羅馬帝國的榮耀,也會感嘆歲月的無情。 |
|
來自: 泊木沐 > 《今日歷史。人物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