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在巴基斯坦東南部的信德省荒涼的沙漠中,有一段風格不同的長城:Ranikot堡及其防護墻,因此也被人稱作信德長城。建于今巴基斯坦部的信得地區,該堡壘的防護墻長度超過32千米,遠離任何居民區,防御目的不明,建造者和建造年代不明。 過去,人們認為這座堡壘可能是巴克特里亞王國、斯基泰人、帕提亞人或者薩珊波斯時期修建的,不過最近的研究認為,這座堡壘可能修建于17世紀。 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羅馬帝國邊界遺產地(左上:安東尼長城;左下:哈德良長城;中:上日耳曼-蕾蒂安邊墻) ![]() 早在公元43年,羅馬軍隊就已經入侵了不列顛。公元84年,羅馬軍隊向北推進,在蘇格蘭東北部袋斯格勞匹斯戰役中戰勝了當地一些騷亂的蘇格蘭人部落。為了把羅馬人與外邦人分隔開來,羅馬帝王建造了一道屹立在他龐大帝國西北端的人工屏障。 ![]() 哈德良長城每隔1羅馬里設1里程堡、2哨塔,每8千米設一要塞,要塞內駐有500-1000人輔助大隊。長城不同段分別由石塊或草泥砌成,墻基寬3-6米,墻高3.5-6米,前后挖有輔助防御的壕溝 。長城由羅馬的第2、第6和第20軍團建造,每個軍團修建的塔樓樣式不同,但尺寸都是大體相同的。哈德良長城也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而逐漸廢棄,取代其保衛職責的是不列顛各大城市修筑的城墻。 ![]() 哈德良長城在1987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進入新千年后,哈德良長城附近的一些學校,紛紛與中國長城附近的學校建立聯系,希望以兩條長城為紐帶,讓兩國青少年有更多的相互了解和認識。今天,哈德良長城依然宏偉地逶迤在陡峭險崖之巔,成為不列顛最引人入勝的景觀之一,同時它也是英國保存下來的宏偉的古羅馬遺址之一。 安敦尼長城 ![]() 公元142年,羅馬皇帝安敦尼下令,在哈德良長城以北,修建了長約63千米的安敦尼長城。安敦尼長城主要是在石制基礎上由草泥堆砌建成的,它的結構比哈德良長城簡單,沒有輔助的防御壕溝,里程堡和要塞的數量也相對較少。安敦尼長城建成8年后即被廢棄,軍團撤回哈德良長城邊界。 七、德國長城 “羅馬帝國邊界”位置示意圖(來源:http://whc./) 德國也有一段引以為自豪的“千里長城”——日耳曼長城,它位于德國巴符州、萊法州、黑森州和巴伐利亞州。作為古羅馬帝國邊界的一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年7月15日正式將“德國長城”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是除中國長城外最長的"洋長城",與哈德良長城、安敦尼長城共同構成古羅馬長城體系。 ![]() “德國長城”的大部分埋于地下,數百年來,挖掘和修復工作一直在進行中。從阿倫到賴瑙,從埃林根到魏森堡,最后到今夏剛剛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多瑙河名城雷根斯堡,一般人雖然只是踏訪了“德國長城”的后一段,但那本來非常陌生的德國長城容顏在眼中逐漸清晰起來。 “羅馬帝國邊界” 2000年前,古羅馬帝國疆域遼闊,綿延5000多公里,橫跨歐、亞、非三大洲,雖然強盛至極,但也不得不像古代中國一樣,在北部邊境筑起一道城墻,用以抵御外族入侵。那時,歐洲北方民族文化落后,被古羅馬人稱為“野蠻人”。在還沒有筑起城墻之前,古羅馬帝國大多以易守難攻的大河如多瑙河、萊茵河等為天然邊界。 上日爾曼-雷蒂亞長城位置示意圖(來源:http://www.) 上日耳曼-雷蒂安邊墻是羅馬帝國在上日耳曼行省和雷蒂安行省內修建的一段邊境防御工事,建筑于83年到260年間,約兩萬古羅馬士兵重建建設。它把羅馬帝國和未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分隔開來,從萊茵河上的波恩延伸開來,形似“Z”字形,起自萊茵布羅爾,經過科布倫茨、美因茨、海德堡,最后到多瑙河上的雷根斯堡,總長568公里,包括至少60座堡壘和900座瞭望塔。 現在一般將上日耳曼-雷蒂安邊墻分為六段,共58處遺址。 在公元9年的時候,羅馬帝國和日耳曼人的邊界維持在了萊茵河~多瑙河一帶,而日耳曼人以后更是大規模的南下入侵羅馬帝國的邊境。僅憑借以前的道路體系和軍團作戰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防御日耳曼人入侵的作用,于是"日耳曼長城"就這樣應運而生。 ![]() 日耳曼長城 日耳曼長城是利用萊茵河與多瑙河的走向人工加天然的模式來修建的,因此這也是它為什么會出現Z字型的走向。這也導致比起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上修建的哈德良長城來說,日耳曼長城顯得更為簡陋,雖然它的長度達到五百多公里,在萊茵河段工事最初是用木柵欄、帶狀土地和木質瞭望塔組建起來的,而不是全部都使用石磚結構。 ![]() 日耳曼長城德國段遺址/薩爾堡的重建 在數百年的時間里,超過兩萬名羅馬士兵修建了這個長城,在某些地段修建了城墻,但更多的是用木柵欄取而代之,并修建起每隔四百米左右一座,總數超過九百多座的瞭望塔,沿線分布駐扎著120多個軍營。這些軍營類似于要塞,在軍營里面是指揮所以及士兵駐扎所在,配套有完善的宿舍、澡堂和醫院設施。 ![]() 上德萊邊界墻遺跡 實際上羅馬人之所以只是采取簡單的材料來修建這道長城,并非是希望一勞永逸的把日耳曼人抵擋在萊茵河以北。這是因為長城的修建實際上是降低日耳曼人或游牧民族襲擊邊境的機動性,尤其對于騎馬的游牧民族來說,一條可能并不算十分堅固的長城就足以把它們擋在邊境外面而無計可施。 八、東南歐的古羅馬長城(圖拉真長城、君士坦丁長城等) 羅馬帝國在北部邊境修建了多道邊墻(上圖可以看到東南歐的羅馬長城位置) 古羅馬除了不列顛的兩處長城,1-2世紀期間,為了防御綿長的邊境線,羅馬帝國四處修建了不少由要塞、哨塔、壕溝、城墻、土堤組成的綜合防線Limes,這些防線同自然天險、軍團一起,守衛著帝國的邊境。 ![]() ![]() 九、英國奧法堤![]() 奧法堤位置圖![]() 這座土堤防御工事,修建于8世紀麥西亞國王奧法在位時期,目的是為了防御威爾士人的進攻。奧法堤長270千米,個別地方高18米,在威爾士一側有深約3.7米的深溝。數個世紀以來,這座工事成為了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分界線。 十、烏克蘭蛇墻![]() 烏克蘭的蛇墻建于公元前2世紀-公元7世紀之間,位于第聶伯河沿岸,主要由土堤組成,長約1000千米。蛇墻的建造目的尚不明確,有人認為,這是薩爾馬提亞人為了抵御斯基泰人建造的,也有人認為這是哥特人為了抵御匈人建造的,還有人認為這是東斯拉夫人為了防御南部游牧民族建造的,在斯拉夫文化中,好戰的游牧民族常常與蛇關聯在一起。 十一、奇穆長城 ![]() ![]() ![]() ![]() 10-15世紀,秘魯北部沿海興起了發達一時的奇穆文明。1931年,Shippee-Johnson率領空中探險隊,發現了位于奇穆都城昌昌城附近山區的長城。據估計,奇穆長城長約96千米,墻的高度在3.5-4.5米之間,寬度與高度相近,主要由泥土、石塊和巨石建成。長城是分階段建造的,最古老的部分也許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的查文時代,比較晚近的段落則修建于印加入侵之前。 十二、越南廣義長壘廣義省和平定省位置圖 ![]() ![]() 位于越南中部廣義省到平定省的一處長127.4千米的長墻,是東南亞現存最長的長墻。廣義長壘由石塊和泥土建成,最大高度4米,寬2.5米。史載,廣義長壘修建于1819年的阮朝嘉隆帝統治時期,當時的名字是鎮蠻長壘,以此作為阮朝和赫耶族等族群的分界線。不過現在的研究發現,這座長壘的歷史要比史書中記載的長一些,可能15世紀就已經開始修建。 十三、安納斯塔西亞長墻/色雷斯長墻![]() 5世紀后期,在列奧一世和芝諾統治期間,為了抵御匈人、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的入侵,東羅馬修建了這道長56千米的長墻。長墻由塔樓、要塞、壕溝等組成,高度超過6米,寬3.3米左右,作為君士坦丁堡的外圍防御體系之一,一直沿用至7世紀,之后則慢慢廢棄。 世界其他地方的長城,大多只能稱之為長墻、城墻、圍墻等類型的小型隔離墻。 ![]() 在荷蘭的尼格拉姆.普魯姆(Castellum Nigrum Pullum)城墻聚落遺跡 長城十三關|歷史上的忻州長城|太空中能看到長城嗎|山西: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山西 · 偏關:黃河偏心, 長城偏愛|萬里長城禁區被發現!徹底震撼國人|國家文物局公布:山西8處長城為首批“國家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