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城河小學 王培清 在大力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質疑求異是探求新知識的不竭之源。而課堂教學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在具體的教學中,大都是教師問的多學生問的少,學生只有沿著教師的思路解答問題,根本沒有表達自己思想的空間和質疑問難的時機。而從歷史上看,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可見,“質疑”應成為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質疑能力?現在談談我在教學中的體會。
一、轉變觀念,樹立質疑意識 常聽一些教師說:學生不愛問“問題”,或者沒有問“問題”的習慣。我認為關鍵是教師給沒給學生問“問題”的機會。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打消那種怕學生提出的問題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擠占課堂教學時間,打亂教學計劃的顧慮。應盡力給學生創設質疑的時空,促使學生為“問題”而思,為“問題”而學,為“問題”而創。同時,教師也要努力提高自身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學會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自身學習的熱情和精神感染,影響學生質疑的行為。 其次,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讓學生明白,敢于質疑,會提問題的學生也是好學生。學生不僅要“學會答”,更要“學會問”。“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用名人故事引導學生對質疑的重視,激發質疑的興趣。如:愛因斯坦從小愛問為什么,長大成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瓦特對一壺燒開的水產生疑問而發明了蒸氣機;牛頓對“蘋果為什么會從樹上掉下來”的質疑而發明了“萬有引力”定理。用一個個小故事,讓學生明白“質疑”是學習的關鍵,是求解的前提,是進步的階梯。從而樹立有質疑的意識,激發問“問題”的欲望。
二、營造積極氛圍,鼓勵學生質疑
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沉悶、嚴肅的課堂氣氛容易抑制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嚴重制約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擯棄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營造健康有序、開放高效、積極向上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師生交流的心理狀態達到最佳水平,以促使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敏捷,使各種智力和非智力的創新因子都處于最佳活動狀態,鑄成學生自由、獨立、主動探索的心態。教師應適時地抓住學生的情感G點及時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和見解,發表創見,標新立異。對積極提出問題的學生要及時的表揚或表彰。 三、發揚民主平等,學生敢于質疑 質疑求異是創新開始,學生有疑問,這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流露,它將推動學生不斷思考、探索,從而有所創新,創造性思維由此而產生。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協商的師生關系,淡化教師權威,以學生為主體,多給學生思維的空間,使學生在寬松和諧,活潑生動的環境中勇于大膽懷疑、大膽猜測,敢于發表不同意見。教師要保護學生這種積極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敢于發言的勇氣。一些在教師看來不起眼的小問題或一些可笑的問題,對學生都是一次難得的“創新”機會,都是一次探索新知識的開端,教師都應以最大的耐心去傾聽,以最大的熱情去啟發誘導,多肯定少否定,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到思維的樂趣和成功得喜悅。 四、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質疑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魅力來源與情感。教師要善于利用師生情感交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求問題興趣。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學生對信息的敏感性,對新出現情況和就發生的變化及時做出反應,發現問題,激發思考。而興趣又能有效地引發學生思維,使學生積極思考,善于思考,樂于提問。因此應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強化問題意識。設置問題的情境應使學生的原有知識與需要掌握的新知發生碰撞,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活學生思維,使之“生疑”、“困惑”,進而使之勤思好問。據此設置問題情境可采用以下方式:(1).利用“最近發展區”(如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生活經驗,熟視無睹的現象等)設置問題情境;(2).利用興趣(如有趣的故事,一些新奇的現象等)設置問題情境;(3)利用對某一問題的不同觀點和矛盾(如重力的方向)設置問題情境;(4)利用實驗(如磁鐵吸引小鐵釘,凸透鏡成像)設置問題情境;(5)抓住重點詞(如慣性的概念中“一切”一詞的意義)設置問題情境;(6)逆向思維(如電能生磁,磁是否能生電?)設置問題情境;(7)發散思維(如假設沒有摩擦,沒有重力將會怎樣)設置問題情境。
五、講究方法、過程,學生學會質疑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發現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實踐力,教師只能“會教”才能教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對學生在學習中主體地位的重視和對學生主體性培養的關注,只有當學生能質疑、會質疑后,創造性學習才能有實現的可能性,學生只有“會學”才能學好。而有些學生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對一些理論和現象也想提出自己的問題,但缺乏相應的思維方法,有時想提問卻不知怎樣提問;提出問題可能與教學內容聯系不緊密等。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思維,變單純知識傳授為啟發學生動腦思考,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與技能。 第一、教師要從自身的創新精神去感染學生。教師要有標新立異的思想,有“不惟書、不為上”的精神和敢于向一切權威、定論挑戰的勇氣。在潛移默化中起到對學生的影響作用。 第二、教師應引導學生思維活動。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儲備有限,思維發展尚未成熟。因此,學生的主動鉆研、思維推導的過程中需要老師的誘導點撥。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逐漸掌握提問的技能。如: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聯系與矛盾沖突中質疑,從新知識的意義、性質、特征上質疑,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質疑,從課題上質疑等等。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這一課時,在揭示課題后,教師問:“看到課題,你想知道為什么?”學生爭先恐后說:“我想知道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我想知道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我想知道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是不是和已學過的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一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學課本,會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如此一來,學生在自己提出的問題驅動下,通過積極思考,不但獲得了渴望獲得的知識,而且逐漸培養了質疑興趣,掌握了一些質疑方法,提高了質疑水平。 第三、注重演示提問的過程與方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重視思維的推導過程,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一些問題情境,逐步演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思維過程和如何提出與所演示情境相關問題的方法,以便學生模仿、領悟和習得。引導學生思維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思考,從而不斷提高觀察、想象、理解、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和技巧。 總之,教師要時時刻刻鼓勵學生敢“標新立異”,指導學生不盲從、不惟書不惟上,多給學生一些成功的體驗,增強其創新的自信心,使學生樂于質疑、善于質疑、敢于質疑。從而提高孩子在課堂教學中的質疑能力。
http://jysq./showtopic-78449.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