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或信眾上香,以三柱為準,其上香手法如下: 上香之前,必要:心凈,口凈,身凈。 需先整理身上衣服,要整齊,以顯鄭重。如口中覺有味道,當先取水漱之,覺察口中清凈方可上香。 如按古規,當先沐浴,爾后方是焚香,今不必如此繁復。 1、取三香,點火,豎拿,香頭朝上,右手捏香,左手抱著右手,香要舉高,手要齊眉?!救缬凶6\之語所祈愿望,此時可祝之?!?/span> 2、如果無三清在時,是對其它神明上香,此時拜完即可直接插香。 當有三清在時,無論周圍供奉其它任何神明,均采用三清訣插香。 三清訣插香: 1、右手持香,左手大指與中指,取一支,插在香爐正中。 2、右手持香,左手大指與無名指,取一支,插在香爐右側。 3、右手持香,左手大指與食指,取一支,插在香爐左側。 再行稽首之禮,其法: 1、站立,朝前方看,足跟相碰,腳尖分開。 2、雙手交抱成拳,左手大指塞入右手中,成左手與中指捏右手無名指根,右手中指與拇指相碰,外看成一太極S形之狀。 3、舉起,高不過眉。 4、拜之。 5、右腳前伸,跪下右腳,成半跪之狀,再跪下左腿。后腳尖著地,腳后跟相碰。 6、雙手前伸,平放,橫按于前,左手按在右手上。 7、緩慢彎腰,行禮,額頭要貼到手上,并停留數秒,再抬起。 8、第7步重復三次。 9、起身。 10、自第1步起,重復三次。 11、行完,面朝神明當站立片刻,爾后方可離開,切記,此是神明還禮之時。 有流派簡化,第7步時,不作起身,而是以頭連點三次即可,然行大禮不宜簡化,又稽首之禮,可活動周身氣血,長做則可改善頸椎,對現代之人頗有意義,更無需簡之。 需注意,稽首之禮,即三拜九叩,上古流傳,需心懷恭敬之意而拜之,非以磕頭乞求為務,更非行卑躬曲膝之事,切不可混淆。 以上是正規上香過程,另外上香不同場景又有柱數之分。 十柱以上多是特別行法所需,這里不談,以下皆是常見,其它意義亦有未提。 一柱:常供一個指定的對象,不分神鬼。 二柱:常用供護法之用。 四柱:常供于逝者,亦有作為三柱加一柱,另一柱供給護法。 五柱:常見于五鬼香,常取墳前土祭五鬼使用,另養小鬼之類常見。亦有云此是五路財神之香,但依實際而論,不予茍同,亦非正教之士所宜。 六柱:常用于懺悔所思使用。 七柱:常見于出馬附體使用。 八柱:常用于八方定宅之術。判 九柱:大事方用,有直達九霄之義。 另有民間說法,即幾柱香請不同之神,此源自佛教分支演化的會道門傳出,其非正教,亦非正道所宜,然因民間影響頗眾,作以文化探討,見者當知,此會道門,非為正教,當慎之。 一柱香:西天彌勒教主或玉皇玉帝。 二柱香:靈山無生老母或冠州二郎。 三柱香:南海救苦觀音或三星娘娘。 四柱香:三教救苦天尊或四海龍王。 五柱香:玉皇三官大帝或五方五帝。 六柱香:福神萬寶法王或南斗六梁。 七柱香:公差善生惡報或北斗七星。 八柱香:靈官監察真人或八大金剛。 九柱香:韋陀護法合道或九天圣母。 十柱香:虛空過往神靈或十殿閻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