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文: 通廠紗銷極暢,需本亦緊,前之勢利我者,防廠之不成;今之勢利我者,覬廠之有利。而本不足,終必就人(嚴、朱之輩)之羈紲也,可笑可嘆。綜計補機添煤,亟露三萬應付(補機不日可到,到便可開足全機)。浙款愆期(本許三萬,初十前到)。頃方多方調畫。老弟能為出一急智籌助一二萬否?(典款每家一千,亦得一萬八千金)。如可,希先電復(電云通州紗廠張,數目,不要下款)。亦一面托小山前輩矣。今歲館資不多(去歲用空)。明歲尚須館墊廠腳,廠氣未寬,不能用錢也。關書乞交小山前輩寄下。若變局。祈示。遵命稱足下為弟,慚愧慚愧。 聚卿老弟 謇頓首。 十七日 鈐 印: 寒香曉雨 作者簡介: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狀元,授修撰。旋回籍辦實業,創辦了南通大生沙廠、通海墾牧公司、上海大達外江輪公司、資生鐵冶廠等大批實業;又創辦了通州師范、女子師范、農業學校、紡織學校、醫藥學校、盲啞學校、伶工學校等;創設了南通博物館、圖書館、養老院、氣象站、育嬰堂等社會事業,被學部任為中華教育會會長。辛亥后,任南京政府實業部長、農工商部長兼全國水利總裁。他工書能文,著有《張季子九錄》《張謇函稿》《張謇日記》等。 狀元軼事: 張謇辭官之后,先是不怕處處碰壁,苦心營劃,千方百計集起資金,經10余年不懈努力,創辦了大生紗廠等十幾家企業。 自光緒二十八年(1902)始,他又致力于教育事業,他認為師范教育是最為迫切的需要,就首先開辦通州師范學校。這在當時的國內尚屬篳路藍縷的創舉。辦學資金一部分源于他企業的贏利,一部分得向社會集資。最初人們多觀望保守,不肯支持,他就到上海等地去賣字籌款。據說為了節約經費,他有錢都舍不得花,住最差的旅館,吃最低等的伙食,有時甚至露宿街頭。每日一身布衣、一枝筆,風塵仆仆,走街串巷,形同乞丐。正由于他有這種矢志不渝、勇于實千的精神,終于贏得社會的支持,通州師范越辦越興旺。以此為基礎,他先后又辦了一些中、小學和各種職業學校。此外還創辦了博物館、醫院、更俗劇場、盲啞學校等等,這在當時都是開風氣之先的新鮮事物。張謇的一生,確屬有功于社會,有功于民族的一生。 |
|
來自: 百了無恨 > 《清代1644-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