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廣義痰飲的治法及代表方劑的歸納
這第十二篇講完了,我現在給大家歸納一下廣義痰飲的治法及代表方劑,也等于重新給大家歸納一個框架這樣一個認識。
** 溫陽化飲法,代表方劑是“治本”的兩首方劑: & 溫脾陽以化飲的- 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 & 溫腎陽以化飲的- 腎氣丸。這是溫陽化飲法,治本。
** 有關“治標”的方面,就是體會“溫藥和之”之義。 但是,在行消開導方面比較突出,當然,對于標實,
& 一個就是利水降濁法。 這部分,我特別提出了自己的認識,就是把它從支飲的那個部分,拿到狹義痰飲來, @ 一個是“苦冒眩”的澤瀉湯證。(澤瀉、白術) @ 一個就是“瘦人”的癲眩,五苓散證。(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 @ 再有就是治痰飲嘔吐的小半夏湯(半夏、生姜),小半夏加茯苓湯, @ 和我給補充的,《外臺》茯苓飲(茯苓、人參、白術、枳實、桔皮、生姜), 都可以說,利水降濁法的體現。 《外臺》茯苓飲和木防己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久病涉及到正虛,或者是因為誤治,使得正氣更傷。 我們在胸痹篇里學過的橘枳姜湯從治胃的角度出發,就是補氣的同時,要行氣滯,調理氣機,所以這個法則,你說在《痰飲篇》里學的也可以。 我用《外臺》茯苓飲舉了個病例,是為了說明從化飲解決不了的疾病,從痰的這方面去考慮,這是不是個癲癇,最后給證實,是一個非常難以鑒別診斷的內分泌系統的一個腫瘤,那個就提供大家參考。就是說從中醫的辯證思維上,見了病人怎么入手、怎么治療?
& 扶正去飲法, @ 就是木防己湯(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參)。
“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病重而藥輕,咱們怎么辦呢? 熱以解,去掉石膏,加茯苓導水下行,加芒硝以軟投堅,這種結實的情況即破, @ 這是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木防己、桂枝、芒硝、人參、茯苓)。
& 表里雙解法, 對于溢飲“當發其汗”, @ 小青龍湯、大青龍湯,特別是小青龍湯又是治療支飲的主方,剛才講的那個案例是小青龍湯的一個加減變化,這個一定要把握住,就是對于溢飲來說,用大、小青龍湯,支飲的主方是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方: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 ?(大青龍湯方: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棗、石膏) ? & 瀉水逐飲法, 治標比較峻猛的藥物,其中狹義痰飲里面,有兩個治標的方, ?@ 在胃、心下有留飲不去,就是用甘遂半夏湯(甘遂、半夏、芍藥、甘草); @ 若是腸間有水氣,用己椒地黃丸。 這兩個治標的方也可以和苓桂術甘湯、腎氣丸,合起來記,時候狹義痰飲的代表方。
@ 懸飲的主方是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大棗); 支飲的重證,如果是實證,用十棗湯也可以,這是一方兩治。
@ 還有支飲當表證已解,但是存在著邪實氣閉,形證俱實的情況下,肺氣壅盛是由于支飲停于胸肺所致,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大棗)主之。
@ 如果是支飲胸滿,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兼有腹滿便結的情況,就用 ?厚樸大黃湯(濃樸一尺(介于2-8,約6)、大黃6、枳實4枚), 整個方子需要和厚樸三物湯(濃樸8、大黃4、枳實5枚)、 小承氣湯(厚樸2、大黃4、枳實3枚),進行類比。
(古人云:“中醫不傳之秘在于量”,辯證選方正確前提下,制約療效最重要的因素便是藥量。對中藥劑量的把控能力,是衡量一位醫生臨床水平的重要尺度。遵守各方藥物的配伍比例關系,方能效如桴鼓。筆記者摘自《傷寒論,厚樸組方用量分析》)
十二篇就講到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