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店就是需要自帶被褥的旅店,一間小屋子、一張空床、一盞燈。 古時候,干店主要是針對趕考書生、腳夫、趕車等等貧民住宿需求的。可以提供人及牲口歇息。客人要自帶干糧、被褥等等,干店免費提供開水、干糧加熱、干糧加工等等服務,價錢十分低廉。 甚至到八十.九十年代的一些農村、鄉鎮路邊的小旅店式的干店仍然存在。這種旅店的設施通常比較簡單:通常無被褥、無桌椅、無特別的消暑避寒設施更別想要有什么服務了。因此,干店的價格一般比較便宜。住得短如幾天,每天大概需要2元;住的長一點如幾個月的話就便宜多了,每月大概需要二三十元,有的地方甚至十元就可以了。現在就很難見到了。 除了干店外,還有條件好一點的“客棧”、 “逆旅”、“客舍”,古代客棧的房間按照豪華程度由高到低不同,分為:天號、地號、人號、通鋪、柴房、馬圈,最低檔是柴房和馬圈。宋代還有有“邸店”,設有專門存放貨物的倉庫,既能住宿,又能寄存貨物,多設在城郊和臨近河道碼頭的地方。 ![]() 古代也有富人住的高檔娛樂化旅店,有住有吃有喝還有戲看。據明末著名文藝青年張岱回憶,當年他去泰山旅游,就被泰安的旅店嚇了一跳。還沒進店呢,先是“驢馬槽房二三十間”,又是“戲子寓二十余處”,再走過一片娛樂場所,這才進了店。 除此之外,就是借宿親友家及寺院了。 如果是官員、差役等出公差,往往到驛站住“國營招待所”性質的“驛亭”,每10里有“廬”,即簡易房舍;每30里設“路室”,以供休息;每50里的市鎮要設“候館”,候館即可以入住的招待所,一般僅限公務,驛站這邊不僅要款待公務人員,還要負責馬匹和船轎挑夫等各種費用。 當然古代戶的籍制度是非常嚴苛的,胡亂出行,萬一跟個通緝犯撞了臉,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所以古人是不能隨便住宿的。如果是官員,有各種“符節”“符卷”“驛卷”“信牌”。公差人員會持有路引、門券或魚符、牙牌等,相當于現代的“介紹信”。光有身份證明不行,旅店還要詳細登記錄住店客人的姓名、籍貫、職業、目的地、所為何事,比現在的登記手續還嚴格。這種簿子叫做店簿,店老板要妥善保存,留底備案,逐月定期交官方查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