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軍爭篇,曾提出:“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變者也”。在戰爭中,最終決定戰爭勝負,往往是精神上的勇氣起重大作用,而非兵卒的數量。將士是戰爭的根本,而將士則以士氣為根本。軍事爭戰中可以遭受某種挫折,但士氣不可以頹敗;士氣也可能因環境困境絕望而低落,而必勝于敵人的信念不可受挫。具有必勝之志,果敢善戰,則無戰不勝,具有昂揚之氣,剛毅不屈,則無證不服。 在戰爭的環境中,士兵猶豫高昂的熱情,以及有素的訓練。每個人,都會自覺和不自覺地煥發出,某種程度上的士氣;精神的將帥,要善于誘發,百萬軍中揮戈策馬,憤憤生勇的士氣;激發勇士們赴湯蹈火的士氣,這種受鼓舞來的士氣就是戰斗力。 在戰爭中,形成我軍的高昂士氣是將帥的指揮藝術,利用敵人士氣衰竭態勢,以求戰爭勝利,乃是將帥更為精彩的指揮藝術,孫子用兵時聲張對敵人“避其銳氣,擊其情歸”的方略;回避敵人士氣旺盛的時態,等待敵人怠惰、疲憊、士氣沮喪時,猛力出擊,削減其優勢,如此定勝無疑。 其實談到“避銳擊情”,突然想到韓世忠大敗金兵一事。就因這“避銳擊情”使韓世忠一舉成名,也令完顏宗弼險些丟掉性命。宋朝,完顏宗弼攻取了臨安以后,士兵多數都是水土不服,又追不上宋高宗趙構,只好帶兵北返。可是,當金軍到達鎮江以后,才發現,宋將韓世忠,已經率領水師停泊在焦山、金山腳下,截住了金軍的歸路。當時金軍有10萬人馬,而宋兵只有8000多人馬。但金兵遠征作戰,士兵勞頓,金兵遠處內陸,大多是不習水戰,乘坐戰船又都很小。可宋軍不一樣,士兵慣于江海作戰。宋軍,深知陸地交戰,實力無力與之抗衡;所以,為了避免在陸地作戰,避開敵人,人多勢眾這一優勢,打擊敵人不習水戰這一弱點。這一揚長避短之計,再加上金兵軍心不穩,士兵士氣個個都比較低落。宋軍,身負國恥家仇,個個斗志旺盛,一舉擊敗金兵。最后,完顏宗弼逃離建康,隨已保全性命,但已元氣大傷。 文獻參考——《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