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在面對問題、選擇的時候,都會進行思考而不是單純憑借直覺。 比如,你在飯店點菜的時候,點什么菜,其實是會想一想的,而不是看到什么點什么。 比如,你在處理工作中的問題的時候,肯定也會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去想一想問題出在哪里,怎么解決。 但是,“想”和“思考”,其實是兩回事。 思考更強調的是一種思維的探索活動,而正是這種主動的活動將人與人區分開來。
我們以為自己思考了,但是其實并不深入,主要是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受限于沒有意識到的思維定式,僅僅從表象去進行想一想,以為自己得到了答案,卻沒有進行深度思考。 可以說,思維定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進行深度思考。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了解了自己的思維定式的局限,是否可以通過深度思考來克服呢? 答案是肯定的。 那我們就來具體看看這9大思維定式以及如何用深度思考這個武器來克服吧! 因果倒置
在《學會提問》中就提過,因果謬誤是我們非常常見的一種思維偏差。 舉個栗子,這樣一個推論:“因為小明英語很好,所以他的學習能力很強”。 也就是說,我們很容易從一個表象,“稍微”想一下,得出一個結論。 但是,如果你進行深度思考,會發現“英語很好”和“學習能力很強”的因果關系被倒置了,可能是因為小明的學習能力很強,所以他的英語也就學的很好。 所以,當我們被問到“為什么”的問題,在脫口而出之前,請先思考一下“這個答案是表象嗎?”
滿足于普通解在《精進》一書中,作者曾經說過,我們很多人都很容易滿足普通解,而不去尋找最優解。 就好像我們想要找個飯店吃飯,你很少會把一條小吃街都逛完了再決定吃哪家,而是看到大致符合條件的就進去吃了。 當我們嘗試去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也很容易處于這樣的狀態。 比如,想要去減肥,知道要少吃多動。 但是具體要怎么少吃,怎么多動卻沒有進行過深度的思考。 這樣想一想,是很難去解決問題的。 所以,我們需要去思考的是,當下的情況與其他情況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因素。 你需要尋找的是解決當前問題的一個最優解,而不是可以應用到任何條件下的普通解。 比如,我現在預算有限,所以我只能選擇一些小飯店解決我的吃飯問題,而不是去考慮口味和環境等。 依賴框架近些年來,市面上的方法論書籍非常多。 教你怎么管理時間的,教你怎么讀書的,教你怎么做競爭分析的…… 這些方法論一般都會有一些步驟的羅列,第一步要準備什么,第二步要實施什么,第三步要…… 而如果你不假思索的照搬方法論去做了,卻不見得能起到傳說中的效果。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方法論給你的是一個框架,而人們很習慣于“填空”,總覺得我把這些空白都填滿了,意味著我思考過了,自然可以得到想要的結果了。 但是,不去深究這個框架背后的意義,只滿足于“填空”,是不可能得到結果的。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SWOT分析模型,以前我們經常拿這個來做競爭對手分析。 而如果你僅僅去把S、W、O、T這四個象限填滿就萬事大吉了嗎? 深度思考會督促你去思考造成當前狀態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未來應該怎么做等等,這才是使用模型框架的意義所在。 所以,我們在使用了一種方法論框架后,需要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接下來怎么辦之類的更深入的問題。 而不是停留在把所有的空白填滿的滿足感中。 標簽效應《深度思考法》一書中稱標簽效應為“范圍適應”,我覺得叫做標簽效應等合適。 我們很容易去給一個人貼上片面的標簽。 比如,有不少人覺得只要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修養和素質一定就高。 有人會覺得因為小美是女孩子,所以理科成績不好是正常的。 我們在給人貼標簽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是基于一些傳言、一些道聽途說的信息,沒有經過深入的思考就立即貼個標簽,下個定論。 要知道標簽并不會回答“為什么”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只有通過深度思考才能解答。 所以當你非常篤定的給一個人下定論或者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問問自己為什么如此肯定,是否不知不覺的給這個人貼上了標簽? 思考止于關鍵詞很多時間我們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但是卻因為發現了一些關鍵詞就打住了,不再繼續思考了。 這種現象挺常見的。 比如,我們發現公司的職責定義的不清晰,產生了一些扯皮、撕逼的現象時,我們會想應該清晰的定義流程,明確各角色分工,可以使用Agile的流程和角色。 而我們并沒有去深度思考,為什么要用Agile,怎么用,是否可以解決目前的問題,是否會有什么風險。 甚至都沒有去思考,Agile到底是不是這個問題的關鍵詞。
執著于初步假設在《批判性思維》一書中非常清晰的描述了文化背景、個人經歷等對一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力。 我們在進行思考的時候,會基于一些隱形的假設,有的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注意到。 比如,我最近在跟的一個項目,其中有一個功能是維護城市信息。 在具體解決方案設計的時候,我們給城市名稱預留了100個字符的長度,心里想著怎么都不會有什么城市的名字會超過100個字符吧。 系統上線后,我們發現用戶是很“任性”,他們直接把地址填寫在了城市名稱中。 100個字符?呵呵,200個都不見得夠用。 我犯的錯誤在于假設用戶會“乖乖的”按部就班的按照我們設想的那樣去使用系統,基于這樣的假設做出的設計在面對假設不成立的情況時,就會有種從底層會摧毀的感覺。 面對這樣的思維定式,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在得出結論后再去思考一下假設是否成立,是否隨著信息的收集需要進行調整和優化。 調整了假設后,再去進行一輪思考和分析,得出結論方案。 忘卻思考的初衷過于沉迷于工作,而忘記了本來的目的。 比如我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本來是想著要搞清楚某個問題,但是卻因為書中的大量信息而迷失其中,忘記了自己的目的。 比如,我們本來是想評審一下解決方案是否能滿足業務需求,不知不覺的卻陷入了技術細節的討論,而讓整個會議的重心偏離了初衷。 所以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我們思考的初衷是什么,期望達到的成果是什么不要迷失其中。 偏重過程我記得以前公司的項目經理問我,需求調研進行的怎么樣了? 我當時回答說,這個星期約了3個部門訪談,下個星期計劃約剩下的4個部門。 這就是明顯的偏重過程的回答,其實我這個回答就沒有經過思考。
同樣是這樣的問題,其實如果你的回答是:正在按照計劃進行,目前的需求產品通過簡單的配置都能滿足。 失去獨立思維
這種情況在讀書的過程中特別容易發生,你的思維會被作者帶著跑,如果你自己再沒有進行一定的批判性思考,那么很自然的會相信自己所讀到的內容。 在《學會提問》中,針對這種思維定式特別提出了一些應對方法。 簡單說來就是在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論點和相關的論據后,客觀的思考論據是否能夠證明論點,是否有一些混淆視聽的情況。 而我們通過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個問題,也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深度思考,而不至于人云亦云。 比如,以前看過一本書把敏捷流程夸到天上去了。 但是敏捷真的有所說的那么好嗎?適合所有的項目嗎? 不見得。
我們讀書,我們思考,我們深度思考都是為了能夠獨立思考,而不會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變成烏合之眾。 特別是在現在這個信息大爆炸,各種新聞滿天飛的時代,如何過濾、辨偽、如何深度思考就特別重要了。 《思考,快與慢》中說明了我們的系統1和系統2的運轉方式會讓我們產生這樣的思維定式,這樣的思維定式是正常的。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平時經常陷入的思維定式有哪些。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在不經意間陷入至少2種思維定式。 但是在知道這些思維定式后,在做一些重要的分析、決策和判斷的時候,我們應該通過深度思考,克服上面說到的這些思維定式,讓我們不要辜負作為一個人特有的能力。 |
|
來自: 昵稱46213147 > 《思維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