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論/第一章解表劑/辛涼解表/桑菊飲 * 桑菊飲呢,它是一種風熱犯肺的輕證, 這個病機把它分開呢,包括兩部分: 在《瘟病條辨》里講到,桑菊飲的主治, “但咳”- 說的當然是絕對的,它只是咳,他把咳當作一個主癥。 “身不甚熱”- 發(fā)熱較輕,也就是惡寒或者本身比較輕淺,有風熱特點,所以惡寒更不明顯,微微有點發(fā)熱,以咳嗽為主癥,肺氣不宣。 “微渴”- 有個程度不同的口渴,所以一般熱邪不重,口微渴,甚至于最初期可以不渴,因為溫熱病邪較輕就算有些入里,它也傷津程度不重了。 脈一般還是浮數(shù), 從它侵犯部位來講呢, 這就是銀翹散和桑菊飲兩者在病機和主治方面的區(qū)別。這一對是外感風熱有常見的兩個趨向,一對,辛涼平劑、辛涼輕劑,這是指的辛涼程度,指它對溫熱病邪的程度,常常作為兩個代表。 * 那作為用藥來說, & 這個方的君藥呢,桑葉、菊花。 當然這類部分的一些看法呢,不適宜作為一般規(guī)律寫進去了,教材有個延續(xù)性考慮的,當然在這里比如我們有一些體會,我講了以便大家了解,有些不了解的,有些一個教材寫到,別人不會講,那也不好辦。 由于我們前面講到肝、肺它是氣機升降中間,升降之外輪,相反想成,相輔相成的,既在升降上有分工,同時相互制約保持正常的肅降或者升發(fā),所以這兩個藥用在這里,既能清肺肅肺,又能清肝平肝。在這里清肝平肝,能夠幫助肺氣正常肅降。 風熱以后病人會有頭痛目赤。有一種肝經(jīng)風熱或者肝的升發(fā)太過這種特點,肝的升發(fā)太過,肺氣降不下來,你選擇清肺肅肺的藥的時候,正好這兩個藥它偏偏又有清肝平肝,多好,一舉兩得,這樣使得肝升發(fā)不至太過,肺氣更容易降下來,所以選擇藥物的時候,象這個方里是考慮很恰當?shù)模@個是配伍技巧了。 & 臣藥,杏仁和桔梗是我們常用的一宣一降,宣降肺氣、止咳的常用組合,那這個在桑菊飲里反映很突出,桑菊飲里面基本的配伍組合技巧。 & 佐藥,是三味藥,連翹、薄荷、蘆根。 @ 這這里連翹的量跟銀翹散里連翹量相比,這里小多了,用少量連翹考慮到溫熱病邪容易入里,蘊結成毒,盡管主治證里還沒有出現(xiàn)熱毒證,但是要考慮先安未受邪之地,少量的用。 @ 薄荷也能清熱解毒,同時能夠清利頭目,配合桑葉、菊花清利頭目,增加透表作用,因為整個方子辛涼透表作用力量不大,因為這種風熱輕證。 @ 用蘆根生津止渴,清熱傷津,它微渴,防止病急,傳變快,傷津快,而從桑菊飲來講,它的繼續(xù)發(fā)展入里也可以形成大熱,所以加味方法里也可以加石膏、知母。由衛(wèi)分進氣分啊,氣分熱甚高,所以用蘆根本身可以清熱生津,這三味都是佐藥。 & 用甘草作使藥調(diào)和藥性。 這個方里有五個藥,跟銀翹散是一樣的,所以方義分析之后呢,銀翹散與桑菊飲兩個比較,就可以掌握這兩方不同之處了, & 相同的都是辛涼解表劑, 所以桑菊飲八個藥來說, 這個比較方面它 辛涼輕劑,輕和平啊,是針對它的辛涼這個特點來的,辛涼這個屬性大小來分的,也就解表清熱力量,辛涼解表或者清熱解毒,清里這個力量,所以叫它辛涼平劑,或者辛涼輕劑。 * 桑菊飲這個方的配伍特點, 另外這個方里,突出結構就是苦辛宣降之品,這個方子 這個問題啊,就這個方面疑點,辛涼解表藥很多,為什么選桑葉、菊花,剛才我們討論了,今后在講到治風劑的羚角鉤藤湯,平息內(nèi)風的,學了羚角鉤藤湯以后呢,可能這個體會就更多一些。 * 這個方運用的辯證要點, * 使用注意方面呢, & 臨床注意的最大方面就是說熱重多少,肺熱重的要加味,所以肺熱重里熱為主,外兼點表,里熱為主,我們說熱盛陽明加母膏,加知母、石膏,這是常用的一個配伍方法。 & 風寒咳嗽不適宜。 在這里說到風寒咳嗽不宜使用呢, @ 隨證加減,氣分熱盛用石膏、知母,剛才談到了。氣分熱盛是指的發(fā)熱癥明顯加石膏、知母。 石膏、黃芩兩個的清泄肺熱還有些不同,黃芩清泄肺熱往往郁熱較多,石膏、知母呢,經(jīng)熱,散漫的熱較多。這選藥有時候也有針對性。 剛才談到桑菊飲主治里面沒有說到痰多,因為它是以肺氣不宣為主,熱邪煎灼津液凝集為痰,這種熱痰還并不明顯,因為它是在表證階段了。 @ 如果說咳痰黃稠了,說明肺熱灼津為痰形成了熱痰,要加瓜蔞、黃芩,桑白皮、貝母這一類,清化熱痰。 @ 那桑菊飲證,熱傷肺絡進一步傷血絡,出血可以加涼血止血藥物,結合涼血止血,也是常用的加減的一些方面。 @ 如果口微渴變成口渴嚴重了,那說明熱入里傷津重了,加天花粉。 @ 熱毒咽痛,這種證,銀翹散證里多,如桑菊飲證,它風熱較重了,蘊結成毒出現(xiàn)了,當然可以加玄參、板藍根這一類。清熱解毒利咽喉。 這是談到第二個方桑菊飲。 |
|
來自: 藥膳食療方注釋 > 《《方劑學》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