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陽病篇 傷寒病,始太陽,將其經表舉大綱。 初起惡寒連發熱,更兼頭痛與項強。 汗出風來仍欲畏,虛邪宜用桂枝湯。 無汗可知表邪實,對證投方是麻黃。 實證又添煩而躁,麻黃加石膏棗姜。 若是干嘔與咳嗽,又當擇用小青龍。 八九日,癥如瘧,桂枝麻黃湯各半, 能除面熱身中疼。若服桂枝大汗后, 似瘧日發二三場,桂枝湯二麻黃一, 湊合成方此為良。 表邪不出入里腑,煩躁難眠尿澀感, 口渴飲水入即吐,名為蓄水在膀胱, 該證須用五苓散。 又有小腹滿硬狂, 小便自利和發熱,名為太陽蓄血證, 桃核承氣湯相當。 桂枝湯:桂枝、赤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大青龍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生石膏、生姜、大棗。 真武湯:茯苓、赤芍藥、白術、附子、生姜。 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赤芍藥、半夏、五味子、細辛、干姜、炙甘草。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赤芍藥、麻黃、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棗。 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赤芍藥、麻黃、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棗。 五苓散:澤瀉、豬苓、茯苓、桂枝、白術。 桃核 承氣湯: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甘草。 二、陽明病篇 病陽明,內外熱,眼痛鼻干不得眠。 表寒不見只惡熱,口渴可用白虎湯。 如兼太陽仍有汗,再服桂枝湯如前。 見有項背幾幾者,須用桂枝加葛根。 無汗亦須麻黃便,未罷太陽法當然。 無汗亦有幾幾象,專服葛根湯如前。 經證明,舉腑證,潮熱腹滿大便硬。 脾家漸實燥結成,潤導下法隨其證。 白虎湯: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桂枝加葛根湯:桂枝、赤芍藥、炙甘草、葛根、生姜、大棗。 葛根湯:葛根、赤芍藥、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棗。 麻子仁丸:火麻仁、杏仁、赤芍藥、大黃、厚樸、枳實。 小承氣湯:大黃、厚樸、枳實。 大承氣湯:酒大黃、厚樸、枳實、芒硝。 三、少陽病篇 論少陽,病寒熱,口苦咽干兼目眩。 胸脅苦滿不能食,心煩喜嘔虛火真。 如嘔不已非虛火,腹中滿硬有實形。 小柴治虛大治實,只用兩方治此經。 腑證寒熱全不見,痞痛利嘔四癥呈。 胸熱嘔而腹中痛,欲用的方取黃連。 單嘔而痞不痛者,半夏瀉心湯可平。 黃芩湯,膽火攻脾下利息; 加姜夏,膽火逆胃上嘔寧。 小柴胡湯:柴胡、半夏、黃芩、黨參、炙甘草、大棗。 大柴胡湯:柴胡、半夏、黃芩、赤芍藥、枳實、大黃、生姜。 半夏瀉心湯:半夏、黃芩、黃連、干姜、人參、炙甘草、大棗。 黃連湯:黃連、葛根、桂枝、半夏、人參、炙甘草、大棗。 黃芩湯:黃芩、赤芍藥、炙甘草、大棗。 黃芩加半夏湯:黃芩、赤芍藥、炙甘草、大棗、半夏、生姜。 四、太陰病篇 至太陰,寒化證,痞滿不渴利吐食。 腹內時痛手足溫,理中不愈用四逆。 間有從陽化熱者,汗后不解腹痛急。 當須下以承氣湯,傷寒論中可明證。 理中湯:黨參、白術、炙甘草、干姜。 四逆湯:炙甘草、干姜、附子、蔥白。 通脈四逆湯:炙甘草、干姜、附子。 大承氣湯:酒大黃、厚樸、枳實、芒硝。 五、少陰病篇 少陰經,水火見,證但欲寐脈沉細。 從水化寒法當溫,麻附通逆等須備。 從火化熱豬苓湯,黃連阿膠與承氣。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甘草。 白通湯:附子、干姜、蔥白。 四逆湯:炙甘草、干姜、附子、蔥白。 豬苓湯: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 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黃連、阿膠、雞子黃。 承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 六、厥陰病篇 厥陰證,風火通,熱化消渴氣上沖。 心中疼熱饑不食,若然食下吐蛔蟲。 倘誤下之利不已,此經提綱證重重。 烏梅丸一方專治,獨痢后重白頭翁。 脈結代,熱內壅,不用姜附因太熱, 須先相火游茲宮。 脈滑厥,熱郁伏,下用四逆散白虎, 不得以承氣妄攻。 此是傷寒對證治,六經備熟可啟蒙。 烏梅丸:烏梅、細辛、干姜、黃連、當歸、附子、蜀椒、桂枝、人參、黃柏。 白頭翁湯: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當歸四逆湯:當歸、芍藥、細辛、甘草、通草、大棗。 炙甘草湯:炙甘草、生地黃、桂枝、火麻仁、阿膠、人參、生姜、大棗。 四逆散:柴胡、枳實、芍藥、甘草。 白虎湯: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本文摘自楊華《師法經方衷中參西輯錄》,版權所有歸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請聯系小編刪除。 |
|
來自: 昵稱54186773 >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