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曾感慨道:“中醫不傳之秘在于量。” 今天,人們往往受到西醫的影響,受到現代科學方法的影響,對于中藥的作用、用量總是考慮藥物的化學成份,認為藥物的劑量和濃度都有很大的關系。 但是,傳統中藥的使用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看孫曼之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作者:孫曼之 中藥的處方劑量和西藥的處方劑量并不一樣。西藥是從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半衰期、吸收的快慢、排出的時間的角度來觀察。 中藥的劑量則是從取象比類這角度來用藥的。 所以西醫和中醫的方法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藥的出發點是四氣五味,和取象比類所形成的升降沉浮。 中醫眼里的藥物是運動的:可以升,可以降,可以發,可以斂,可以散,具有很多種性質。這些性質我們都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所以治療一個疾病的時候,是按照氣機運動的升降沉浮來進行治療的。 但藥物的升降沉浮和它的性味有直接的關系,其次與形狀、重量、顏色也有一定關系。 例如:樹葉輕,可以飄起來,最后落地。種子重,就會沉入下焦,最終因為又有生發之性,又會升起來。 這都是一種形象的思維,也是一種取象比類。 | 怎么升?怎么降? | 那么什么時候升?什么時候降?我們又怎么利用、控制這種性質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如果劑量重,會沉降下去;劑量輕,會升上去。 但是一些藥物具有升的性質,如果把劑量放重一些,服用了以后會先降,降了過一段時間或,它的升發的性質才出現,最后才升起來,這樣形了一個動態過程。 一些甘味的藥也一樣,把劑量加重,會先降下去,最后才升起來。而且因為是甘味的,又具有升的性質,升的時候還可以帶動別的藥一塊升,就好像一個大力士把重東西托舉起來一樣。 那降的藥呢?一些苦味的藥具有降的性質,如果劑量用得很少,那么就會降得很慢。可以按照醫者的要求慢慢降,比別的藥都降得慢,最后才能發揮作用。 所以,在一個方劑中,有的藥物先發揮作用,有的后發揮作用,就好像一個團隊進行分工聯合作戰。它們誰沖在前面,誰沖在后面,都必須有一個精密的籌劃,這樣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我們用補中益氣湯來詳細說明一下。 | 補中益氣湯中的升降 | 《慎齋遺書》中提到: “諸藥方有用氣留味者,有用味留氣者。如補中益氣湯,用之入陽分以補氣。” 這方劑的目的就是為了補氣,進入陽分補氣,不進入陰分,進入陰分就沉下去了,是要把陽氣往上升的。 “黃芪當歸氣厚者宜重用。” 黃芪和當歸它是氣厚的藥,應該重用,為什么說它是氣厚的藥? 因為黃芪嚼起來味道是很淡的,但氣厚。因為它的性質是升,它而且升的很強烈,所以是氣厚。 當歸也一樣,除了嚼起來是甜帶一點苦味之外,還有一點特有的一種藥氣,香氣,所以說它是氣厚。而且當歸本身就是辛竄的,宜重用。 這就是全方的主藥,重要的藥物,關鍵的藥物。 氣厚的應該重用,因為這是全方的君藥。 “人參,白術味厚者次之” 人參和白術是味厚,就應該次之,比黃芪當歸的分量要輕一點。 人參嚼起來帶點苦味,味道比較濃。白術也一樣,又是苦的又是甘的。 “升麻、柴胡升散,陳皮破滯,倶于氣不利,用之宜最少。” 升麻、柴胡是升散的,而這方目的就是為了升,所以量要少。 因為少,所以升。如果重就失去了原方升舉的意義。 陳皮的作用完全是為了給參術開出一個路,一個空間。 古人認為:要補,必須有一個空間。就像人很多,你要坐下來,你就得先騰出一塊位置。 陳皮就能起到這個作用。它破出一條路,讓這些補藥補進去。不然空間都沒有,補藥怎么補? 這類藥如果用得重,氣就升不起來,而且陳皮用的重還會破氣,所以陳皮的量一定不能超過人參的量。 所以說“升麻、柴胡升散,陳皮破滯,俱于氣不利,用之宜最少,故味先而氣后,后至者成功,是為用味留氣。” “故味先而氣后,后至者成功。” 升、柴,陳皮已經都升了,最后升起來的藥(黃芪),把所有藥兜摟起來,進而達到目的。 這相互協作,相互配合。前面升的快的那些藥不至于跑到前面,后面的都趕不上了,這樣的比例才應該合適。 假如后面的過于重,比方用個百十克,它老升不起來,或者說三天以后才升,升起來時候,那先走的那些藥就不起作用了,它們前后隊都不配合。 這些都是傳統中醫應用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出發點,和西醫的理論方法是大不一樣。我們千萬不要用西醫應用西藥的理論來代替中醫的理論方法。 |
|
來自: zhangminaxadeu > 《中醫知識.藥方.偏方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