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90up 每周深度思考一個問題 不止原則上的大道理 還有行動層面的實操。 ![]() 圖片發自簡書App 1. 以前總愛看一些分析類的文章,很羨慕那些牛逼的人能透過現象一眼看到本質的能力。他們總是鼓勵我們要保持獨立的思考,要洞察身邊的現象,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推論,對看到的現象和推論要不斷追加為什么。 那到底問多少個為什么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真的有必要一直追問下去嗎? 其實是沒必要的,分析太深只會增加信息收集量,降低分析效率。而且當信息量超過處理信息的能力時,就會導致信息之間相互干擾,增加分析難度。但是分析范圍太淺,又不能直達問題根源,得到的結論只會流于表面。 好比我們去美術館欣賞油畫。距離太遠,只能看到模糊的輪廓。距離太近,只能看到油彩的斑點,不能從整體上欣賞油畫的美。只有站在合適的距離才能看清整體結構、比例、光影、色彩等。思考分析問題也一樣,太遠容易模糊視線,太近容易陷入細節。 舉個商業例子,立體停車設備這個潛在市場能否轉化為現實市場?就這個問題分析,有2種切入點: 1.從客戶切入,潛在市場能否轉化為現實市場的關鍵,取決于客戶。 2.從公司的投資目標:利潤切入 從2個不同的切入點分析得到下面2個基本分析架構 1.以客戶為起點分析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1 2.以利潤為起點分析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2 我們可以看到從利潤切入得到的分析廣度和深度要大得多,不僅包含了圖1的全部,而且還包括了市場份額、價格、成本等因素。然而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立體停車設備這個潛在市場能否轉化為現實市場? 如果這個潛在市場不能轉化為現實市場,那么分析公司能夠占多大的市場份額、成本結構等,幾乎沒有意義。所以,合適的切入點是客戶而非利潤。 因此,思考一個問題并不是越深越好,而是以由核心目的出發,分析出你想要的結果為止。太深,會產生很多非關鍵因素干擾我們決策。太淺,又不能直達問題本質,獲得根源性的解決方案。 2. 最近旅行青蛙很火,然后有人問你為什么旅行青蛙會刷爆朋友圈? 你絞盡乳汁嘗試著深度思考了一會,然后得出一個結論:我特么怎么知道會火?這么無聊的游戲為什么能火,簡直天理難容好嗎。自從我剛下載見過一次,之后就再也沒見過了,我一度懷疑這是個偷菜游戲。 為什么大咖總能輕易看透事物本質,而你卻不能? 我想真正的原因在于他們擁有一套知識體系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我們總以為是先看到現象,然后再去分析現象背后的規律。其實是先擁有知識體系,然后你才具備看到本質規律的能力。 這么看來,我們就知道了深度思考的本質問題其實是你有沒有建立起自己領域的完整知識體系? 比如我們來看下這個文案 只睡10小時,為什么要花一天的錢 訂房寶,每夜低價定制高端酒店 如果讓一個小白分析這個文案好不好,他得到的結論可能是文案很普通啊,詞藻也很普通,總之就很一般啊,像這種小學水平的文案我一天能高產似母豬(傲嬌臉)。 但一個文案高手可能會這么思考:這個文案分上下2部分: 痛點文案部分:負責挖坑,戳中用戶痛點 需求文案部分:負責填坑,提供解決方案 怎么判斷一個文案的好壞,就看你挖的坑,能不能正好不大不小地用產品填上。 比如有的產品文案在痛點部分挖的坑太小,以至于根本無法喚起用戶的痛點,進而刺激用戶行動。有的文案挖的坑則太大,強調自己的產品什么問題都能解決,實際上卻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所以挖的坑要正好合適。 只睡10小時,卻花一天的錢是痛點,每夜低價酒店是解決方案,兩者正好能匹配上,所以這是條好文案。這就是一個已經建立起知識體系的人和尚未建立的人思考問題的差異。 3. 那么尚未建立起知識體系的新人該如何深度思考呢? 一個剛進入職場的人,他要建立深度思考能力的關鍵在于“能否對一系列類似的現象做繁瑣的分析,進而總結出一套底層規律”。 我們都知道一個底層規律能延伸出不同的現象,反過來也能由一系列具體的現象歸納出一般原理。比如我們看到Papi醬的視頻很火,你要做的不是笑得臉都爛了,而是要做大量繁雜的分析: 比如分析整個故事鏈條是如何鋪墊、起承轉合、引向高潮。再逐句分析,找出引發搞笑的語言特征和鋪墊技巧。最后找出同類型的視頻做對比分析,觀察哪些因素的異同,造成了火爆程度的不同。 最近在學習寫作,就嘗試著分析了下牛人的文章,看看能不能發現一些規律。下面是我是對黃有璨老師《寫作這件事到底能不能被快速學會》中的小片段做的分析 以下是原文: 1.你是否擁有基本的文字組織表達能力。 簡單講,這個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能否通過文字把一件事情講清楚”的能力。千萬別小看這個能力,這個東西其實對很多人都是缺失的。 這里需要掌握的,可能是一些基本的詞匯應用,表達邏輯等。 要想評估下你有沒有這個能力,不妨試著描述一下某天你跟別人吵架的前因后果,看看能不能描述清楚,別人能不能看懂就好了。 以下是分析: 1.基本邏輯:讓寫作有個思考的方向,而不是隨意空想 · 這個能力解決的是什么問題?WHAT · 這個能力要掌握的東西WHAT · 怎么評估自己有沒有這項能力HOW 2.簡單表達:先不管句型,修飾,詞藻,只用簡單表達出邏輯 · 簡單來說,這個能力其實解決的是“你是不是通過文字表達把一件事說得明白”的問題。千萬別小看這個能力,大部分人對這個能力是缺失的。 · 這個能力需要掌握的是基礎的詞匯應用和邏輯表達 · 想評估自己有沒有這項能力,可以嘗試著描述下你和別人吵架的前因后果。 3.句型轉換:使語句更加通順 · 簡單來說,這個部分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你能不能通過文字表達把一件事情說清楚”的能力。千萬別小看這個能力,這個東西對于很多人都是缺失的 · 這里需要掌握的,可能是基礎詞匯的應用和邏輯表達等 · 要想評估下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不妨嘗試著描述下某天你跟別人吵架的前因后果,看是不是夠清晰,別人能不能看懂 4.提取關鍵結構詞:用關鍵詞串聯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記錄積累這些關鍵詞 簡單講,這個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里需要 要想....不妨試著.... 你會發現你看完上面的原文只需要20秒,但你可能要花20分鐘才能分析出寫作背后的套路。而且這還只是一小段,如果你要完整地分析一篇文章:開頭是怎么引出文章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整體的框架是怎么形成的,觀點與例子間是怎么進行論證的,可能要花費數個小時。 但只有這樣抽絲剝繭一點點地去分析問題,才有可能學會深度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