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當時戰斗值爆表。從金田起義開始,像熊熊烈火,以摧枯拉朽之勢從江北往江南蔓延,并且所向披靡,連清政府在天京東郊和揚州建立的江北江南兩座大營,也被太平天國圍殲。 早在咸豐二年,苦逼的咸豐帝,便不再寄希望于八旗和綠營官兵的力量,轉而尋求用地方團練和地主武裝的力量來削弱太平軍的勢頭。 ![]() (曾國藩畫像)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地主家庭出身的曾國藩憑著各種人際關系,組建了湘軍。 為了爭取天下人心,曾國藩一方面站在道德的層面上,振臂高呼:“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號召天下讀書人參與平叛太平軍的戰斗中去。 另一方面,為了鼓舞士氣,他又縱容湘軍在攻打太平軍的過程中劫掠財物,并對作戰勇武的人給予官職爵位,以刺激他們的戰斗力。 如此一來,湘軍雖然在軍事素質上和清政府的官兵不能比,但是他們兇殘彪悍,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戰無不勝,最后直搗天京城。 曾國藩也因此成為清朝倚重的大臣,甚至咸豐帝去世時,還向他承諾:“克復金陵者王。” 然而,在曾國藩攻陷天京城,平定太平軍后,清政府不光沒有兌現承諾,還因他手握三十萬大軍,勢力強大,對他百般猜忌,處處牽制。 這當然讓湘軍將領們寒心不已,一時不少人勸曾國藩在東南自立稱帝。 湘軍骨干曾國荃、彭玉麟、李元度等人不光苦勸,還密謀擁戴曾國藩稱帝。 曾國藩的朋友湖北巡撫胡林翼借著給他過生日的名頭,也曾寫下“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來試探他。 就連太平天國的戰俘李秀成也曾鼓動曾國藩自立為帝,甚至他還表示愿意召回舊部,支持曾國藩。 ![]() (曾國藩宴客) 以曾國藩當時的實力,和清政府分庭抗爭,也很有資本。可是為何曾國藩不僅沒有聽從這些人的建議,自立稱帝,反而在平定太平軍不久,便遣散了軍隊呢? 其實,曾國藩當時想要自立為王,條件并不成熟,為什么這樣說呢? 其一,曾國藩在平定太平軍時,打的就是捍衛儒教信仰和忠君報國的旗號。如果他在平定太平軍后,又自立稱帝,必會招天下人詬病。到時候,他都不得人心,稱帝自然也是個笑話。 其二,湘軍在多年的討伐太平軍的過程中,并非懷著崇高的理想而戰,他們想的只是如何多搞些錢財。 在戰爭過程中,清政府由于要借助他們的力量來消滅太平軍,所以給予了他們征稅等政策,同時也默認了他們搶掠財物的野蠻行為。 但太平軍消滅后,清政府絕對不允許這支沒有國家編制的隊伍繼續收稅納租,這就相當于斷了他們的生活費,所以抱著打仗就是為了發橫財的思想的湘軍,頓時泄了氣,根本沒有心思再效力于曾國藩。 其三,湘軍內部由于意見不統一,已經出現了分裂,而清政府利用分裂,重用與曾國藩不合的人,大大削弱了曾國藩的勢力。 ![]() (慈禧的權謀) 其四,為了扼制曾國藩,慈禧有步驟的將八旗官兵分布在湖北、河南等地,只要曾國藩敢動,他們立刻從不同方向圍殲曾國藩。 其五,李鴻章淮軍和左宗棠楚軍的崛起,亦是不容小覷的勢力。如果說曾國藩敢自立稱帝,這兩支隊伍一定會打著勤王的旗號和清軍共同作戰,顯然這會讓曾國藩成為眾矢之的。 其六,由于清政府的統治歷經多年,已深入人心。而曾國藩又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滿腦子都是忠君報國的思想,因此他壓根沒有想稱帝的野心。 所以,曾國藩為了消除清政府對自己的猜疑,主動上疏表示要上交軍權,裁減軍隊。正是他這種急流勇退的先見之明,讓清政府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從此他才算走進清政府高層的核心圈,給自己報效國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參考史料:《曾國藩傳》)
|
|
來自: 昵稱22346171 > 《武將和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