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陜西是最先響應革命的省份之一,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革命的槍聲響起后,陜甘總督長庚和陜西巡撫升允就一直在謀劃接溥儀在西北復辟。 西安在當時差點就成了大清王朝的“中興之地”。可這兩位封疆大吏的盤算竟全部毀在一個小人物之手。不過他們沒有為西北帶來一位大清國的真龍天子,卻意外成就了一個縱橫民國的“西北天子”。 清軍入關時只有十幾萬部隊,卻要統治有著上億人口的各族百姓,所以清王朝的統治者一方面時刻緊繃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神經,另一方面又隨時準備退回關外老家。 可是甲午戰爭的慘敗一下絕了滿族人回家的愿望,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慈禧太后只能帶著光緒往西安跑。長庚是滿洲正黃旗人,升允是蒙古鑲藍旗人,這兩位清廷的死忠分子被安排在西北,顯然是朝廷的有意而為。 陜西雖第一個響應了武昌起義,但這絲毫不影響清廷偏安西北的計劃。起兵早必然倉促,所以駐扎在西安城外三十里的前任陜甘總督升允成了漏網之魚,他帶著人馬成功跑到甘肅,與陜甘總督長庚匯合。 此二人在西北經營多年,深知革命黨多為學生和中下級軍官,革命熱情高漲,但行事相互掣肘,難成大事。他們在積極整軍東征陜西的同時,還為了清帝復辟做起了長遠的打算,那就是除掉甘肅的地方實權派。 近代西北最大的地方實權派莫過于馬家軍集團,不過當時馬家軍的第二代領導人馬安良還僅僅是個中下級軍官,手中的部隊還是民團編制,并不是朝廷的常備軍。 馬安良在助清政府平亂的幾十年時間中,不斷借助朝廷的力量打擊異己,成功將西北的宗教權利攬于一身。馬安良官職不高,但卻足以左右甘肅政局,因此他也成為歷任陜甘總督最忌憚的人物。 長庚和升允打算是讓馬安良與革命軍鷸蚌相爭,他們坐收漁翁之利,于是將馬安良的鎮安軍擴編為“精銳西軍”,作為東征主力入陜西平亂。 被停職在家的馬安良不知是計,立刻將手中三營人馬擴充到十六營。他率部進入陜西后一路勢如破竹,但在乾州卻被革命黨人張云山攔了下來。 恰好此時清帝退位的電報發到了長庚和升允的手中,這二人認為西北消息閉塞,西安已近在眼前,只要能在短時間內擊敗革命黨,便可為溥儀留條后路,于是加緊催促馬安良盡快攻下乾州。 升允有意封鎖消息,但革命軍的張云山卻為馬安良送來了清帝退位詔書。馬安良見大勢已去,同時又對升允的一意孤行深感不滿,當即決定停戰議和,服從袁世凱的命令。 很快袁世凱成為民國大總統,馬安良憑借擁立之功順利將甘肅軍政大權握在手中,西北天子的稱號由此而來。升允則逃到外蒙庫倫繼續從事復辟活動,最后病死在天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