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軍歷史上有兩次大集結,而且兩者之間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第一次是甘軍入京遭逢庚子之役,迎來慈禧、光緒的西逃,象征著清王朝的沒落衰亡;第二次是辛亥革命甘軍入陜,迎來北洋軍閥嫁接的“中華民國”,預示著甘省不得不吞下軍閥割據的惡果。 ![]() 甘軍集結 董福祥部最初甘軍班底裝備陳舊,后來慈禧欲倚重董部甘軍,故多次更新甘軍裝備,先于1894年首次配備舊式毛瑟槍彈,1896年又撥付一批槍械,至1898年調配1000支漢陽造步槍及12門快炮等,且1899年命令天津軍械局、北洋機器局和淮軍制造局會同更新甘軍裝備,步騎兵配備奧地利曼利夏步槍和新式馬刀,其武裝程度大致如是。雖然,董福祥部甘軍在庚子之役中有所折損,然而其武器裝備仍優于省內的其他部隊,諸如原陜甘總督陶模麾下陸洪濤、周務學等。 ![]() 武器裝備 陶模于甘肅秦州、甘州任上有政績,左宗棠揮兵陜甘稱揚陶模“治行第一”,隨后入新疆任職,1890—1895年間任新疆巡撫,1896-1899年調任陜甘總督,幕僚周務學、隨從陸洪濤等隨其由新疆入甘,陶模調離甘省后,周、陸仍留甘肅領兵。周務學于1889年考取舉人,陶模旋即招為幕僚,后隨陶模由新疆入甘肅,曾被舉薦擔任廬州知縣,1910年受命籌建甘軍“忠武軍”;陸洪濤畢業于天津武備學堂,從軍投效以隨從身份跟隨陶模入甘肅,后受命擔任炮兵教習,是甘軍裁舊組新的首要軍事人才,籌組甘肅新軍“振武軍”。 ![]() 陶模著作 1897年董福祥部奉調入京時,時任陜甘總督陶模奏請朝廷為甘省安寧考慮,請留馬安良部屯駐河州,得到朝廷允準。庚子之役后,董福祥部有中軍步騎2營,另于西逃途中編成甘軍20營,分由董福祥麾下張行志、馬福壽等人統率,扼守陜西門戶潼關一帶。1901年底清朝下令遣散裁撤董部甘軍后僅剩8營,名義上由陜甘總督統領駐甘5營士兵,由西寧鎮總兵張行志統領駐陜西3營士兵,大部分士兵曾隸屬馬安良直接管理,另外朝廷準許董福祥留用3營親兵衛隊。董福祥在甘軍中威望甚著,素來為甘、陜回漢民眾所畏服,庚子之役后列強脅迫清政府處死多名主戰文臣,出于對陜甘安寧考慮,始終拒絕處死董福祥,然而董福祥退隱形同幽禁,除麾下3營親兵衛隊外,西寧鎮總兵張行志部以及河州諸馬遂自行其是。 ![]() 庚子事變談判 河州諸馬又以馬安良部、馬麒部以及馬福祥、馬福壽部為強,馬麒依附馬安良,而馬福祥則與馬安良不睦。原來河州諸馬起兵時以阿訇馬占鰲為首,馬海宴、馬千齡等人投效依附,至投降清朝后納入甘軍序列,馬占鰲統領一部,將領馬海宴獨領一部,輔士馬千齡亦受命組軍,而名義上仍尊馬占鰲為首領,重大事情保持一致共同行動,由此形成尊崇馬占鰲世系的傳統習慣。庚子之役時馬海宴于西逃途中病死,其子馬麒襲領其職,而馬千齡之子馬福祿戰死,所部由另兩子馬福祥、馬福壽統領,諸馬護送慈禧、光緒西逃皆受升賞。但是,馬千齡所部是投向清朝后創立的班底,諸子有科舉賢名且忠貞保皇,不似以“造反”起家的馬占鰲、馬海宴一系,故時人頗為看中馬千齡一系,這引來馬占鰲之子馬安良的憤恨,因而多次羞辱污謾馬福祥,使得兩部離心離德。 ![]() 馬占鰲(1830—1866) 1903年清政府裁撤精簡舊軍改為常備軍,計劃全國編練36鎮新軍,擬定于甘肅設兩鎮兵馬,每鎮轄步兵兩協(每協兩標)、馬標、炮標、工兵營、輜重營和軍樂隊。1905年升允任陜甘總督,將甘省2000名常備軍改為新軍,以3個營為班底組建新軍步兵第一標,任命陸洪濤為第一標第一營管帶,但受限于甘省財力,直到1911年甘肅僅編成一個混成協,轄步兵三標及馬、炮隊,此外另有少量地方武裝,整體上各部甘軍兵力不多、力量分散,直至辛亥革命爆發,為甘軍的再次大集結創造了條件,也由此開始了甘省軍閥割據混戰的時代。除了大時代環境的潮流使然,甘軍的再次大集結還離不開最后兩任陜甘總督(升允、長庚)的促成。原來1905年清朝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宣布預備立憲,時任陜甘總督升允反對立憲,清朝于1909年免去升允改任長庚,長庚遂大規模改編甘軍。 ![]() 清末新軍 恰值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朝廷又任命升允為陜西巡撫督辦陜西軍務,然而此時陜西革命軍起義成立軍政府,升允旋即逃往蘭州與陜甘總督長庚合作,長庚隨即下令集結境內甘軍,由升允統一率領入陜進攻革命軍,其麾下甘軍分別是新軍第一標陸洪濤部“振武軍”,第二標馬福祥部“昭武軍”和第三標周務學部“忠武軍”,此外還有固原提督張行志部“壯凱軍”,且由張行志節制馬國仁部“靖洮軍”、崔正午部“驍武軍”及吳炳鑫部“建威軍”,而河州諸馬則由馬安良組建“精銳軍”(亦稱“西軍”)。原來長庚集結甘軍前曾召集官紳開會,馬福祥與時任甘州提督的馬進祥以為,辛亥革命不似以往的“造反作亂”,最好先行觀望以待;而時任喀什噶爾提督的馬安良則指斥馬福祥等暗弱無用,建議集兵入陜“建功立業”,因此長庚旋即命其星夜趕回河州征募步騎兵6000余,自領中軍組建“精銳軍”14營,以馬麒、馬占奎等分任4個分統,而馬福祥仍堅持己見,以丁憂為由返回河州觀望形勢,故以其部“昭武軍”留駐蘭州。 ![]() 甘軍入陜 此時甘軍各部以陸洪濤、馬安良實力最強,主力部隊亦由二人協調指揮。出發前陸洪濤整頓振武軍,補充各種槍械,清洗本部革命黨人,裁撤改組受革命黨影響的部隊,隨后陸洪濤部從平涼出擊,馬安良部自天水出擊,張行志及其余各部從隴南出擊。而此時陜西革命軍政府剛剛建立,士兵多由學生和農民臨時組成,僅有一小部分稍經訓練的新軍隊伍,武器裝備陳舊落后,戰斗力及戰場經驗等都不及甘軍。 ![]() 允升(1858—1931) 行軍途中,寧夏革命黨起義組建軍政府,馬安良受令分兵,派遣馬麒部消滅寧夏軍政府。陸洪濤、馬安良部一馬當先攻城掠地,手段極其兇殘,先后占據長武、永壽,直逼咸陽、西安,升允為其請功,陸洪濤聲稱10天之后攻占西安。甘軍各部在陜西境內攻城掠地,升允志氣慨然欲一舉奪回陜省大權,然而南北和談促使清帝溥儀于1912年2月退位,3月甘肅通電擁護共和,延續近300年的滿清王朝被推翻。入陜甘軍各部聞訊紛紛拒戰回甘,曾經集結甘軍的“封疆大吏”升允、長庚等人黯然退出歷史舞臺,一如昔日的董福祥一樣。 ![]() 剪辮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