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困擾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終生難題”; 熬夜多了——會頭疼、眼疼; 玩手機多了——會脖子疼、肩膀疼; 久坐辦公——會腰疼、屁股疼; 跑步運動——會膝蓋疼、腳踝疼;

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有那么一種藥,可以解決所有的疼痛,那一定會全民瘋狂追捧(雖然現在很多藥的廣告上都宣稱自己可以“解決”各種疼痛)。
然而,我們有沒有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類不疼痛了怎么辦?
貌似好像脫離了苦海,立地成佛,修成金身。
但實際上呢?
也許,熬夜熬到第二天,都不會感覺頭疼——但也許幾個月后直接腦梗; 也許,玩手機連續二十個小時,脖子依然堅挺——實際上突出增生早已到了手術指征; 也許,久坐辦公加班到第二天,自覺還是腰好腿好精神好——然而一站起來發現路都走不穩。
所以,疼痛,對我們來說是一個“亦敵亦友”的存在; 誠然,疼痛對我們造成了很多困擾; 但同時,疼痛也提醒著我們應該適當的休息,應該適當的去“關愛”一下自己的疼痛部位。 
如果說哭鬧,是孩子要求更多關注的方式; 那么說疼痛,就是我們的肌肉要求更多的關注方式。
尤其是我們的“腰背部”和“頸肩部”這兩個孩子,隔三差五的就會來一次,要么酸、要么疼、要么僵,好比女人的無敵三部曲——“一哭二鬧三上吊”,而最終結果,也多數是我們的妥協,去推拿、去刮痧、去拔罐,最后滿身的“紫色吻痕”,像是在宣示驕傲的勝利。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有這么一塊肌肉,出現問題了,自身不會疼痛怎么辦?
是不是就沒人關心它、愛護它、照顧它,最終也就不能康復它,然而,它不能自己說話,也許就會找許多代言人——其他諸多部位的疼痛甚至頭暈,卻都是它“無言的抗議”。 胸鎖乳突肌,是頸部淺層的一塊肌肉,隱藏在廣闊的皮肌——頸闊肌之下; 之所以被稱作胸鎖乳突肌是因為其起于顳骨乳突,分為兩個肌束,細長的一束止于胸骨,稱為胸骨束;平坦的一束止于鎖骨內側1/3的前表面,稱為鎖骨束。
由副神經支配。
主要功能是: 同側側屈,對側旋轉。
雙側同時收縮,可以使頭部向后伸直; 也是重要的吸氣輔助肌,參與吞咽動作、空間定向和運動協調; 也是頭部相對于身體位置關系的本體感覺來源。
胸骨頭出現問題:會引起胸骨上部、枕骨嵴、頭頂、同側頰部、眶上嵴、眼眶深處甚至咽部和舌根區疼痛,少數患者出現的同側眼睛流淚、結膜充血、眼瞼下垂和視力模糊等癥狀,也是由胸鎖乳突肌引起的。
可以發現——就是沒有胸鎖乳突肌本身的疼痛!
鎖骨頭出現問題:會引起同側前額、耳內深層和耳后的疼痛,大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姿勢性頭暈或失衡的癥狀,還有人會出現暈車、暈船、惡心反胃等感覺。
可以發現——還是沒有胸鎖乳突肌本身的疼痛! 這真的是一個 出現損傷不會哭鬧的“乖孩子”! 這也真的是一個 自己不痛總是引起別處痛的“怪孩子”!
不僅如此…… 不同程度的的自主神經現象以及本體感覺紊亂;小兒斜頸、喝醉后清晨所經歷的頭痛以及脊髓穿刺型頭痛與胸鎖乳突肌損傷均有關系。 如果胸鎖乳突肌過緊的話則會卡壓從中穿過的副神經而使斜方肌出現輕度癱瘓。
從解剖附著點我們可以發現——胸鎖乳突肌只有在頭部保持直立位置時,肌纖維束才是最長的。不論我們仰頭、低頭或者側屈,我們的胸鎖乳突肌都是處于縮短的狀態,而現代的人看書,看電腦,玩手機基本上都是長時間處于低頭狀態。此時整個頸前肌群包括胸鎖乳突肌都是處于縮短的狀態,而長期“憋屈”的肌肉,自然也就容易出現問題。
以我們最常見的上交叉體態——圓肩駝背頭前引為例,其實除去我們常說的斜角肌之外,頸前肌群中,胸鎖乳突肌也是縮短的十分明顯、需要提起我們高度重視的一塊肌肉。
很多呼吸模式有問題的人,都可以看到明顯的胸鎖乳突肌肌束; 很多斜頸。或者其他單側癥狀明顯的人,也都可以明顯看到兩側胸鎖乳突肌大小不等;
而更能印證我們觀點的則是觸診——觸診胸鎖乳突肌的時候,會非常非常疼(總算找到病因了的趕腳)。
1.壓揉

仰臥,患者同側側屈,對側旋轉,即可看到胸鎖乳突肌明顯的收縮,在其起止點和肌腹部進行適度力道的壓揉以松解。
2.拉伸 
拉伸即是對肌肉進行反功能的操作,胸鎖乳突肌的功能是“同側側屈。對側旋轉”,那我們就讓他“對側側屈,同側旋轉”。即是對胸鎖乳突肌的拉伸。

最后,我們的胸鎖乳突肌周圍,還有很多傳統中醫穴位的分布,比如“天鼎”、“天窗”、“扶突”、“人迎”等,這些穴位,多數用來治療:
頸項僵痛——畢竟胸鎖乳突肌位置在脖子,自然能治療頸椎問題; 耳鳴、耳聾——胸鎖乳突肌連到耳后乳突,緊張的話確實會引起耳鳴; 頭痛頭暈——和耳后乳突有關,因為到枕骨部確實可能引起頭痛頭暈,另一個原因是胸鎖乳突肌本身含有豐富的本體感受器。
所以,這樣一個特殊的肌肉,有這么多的中醫穴位分布,一定是有其道理的。
在我國廣褒的大地上
有著一段耳熟能詳卻又魔性滿滿的聲音 每當聞及這段聲音 總會自覺不自覺的 虎軀一震、精神抖擻、顧目四盼 找尋聲音的發源地
這段聲音就是 倒車請注意!

1!2!3!再來一次——倒車請注意!
然而,很多老司機卻不重視倒車鏡倒車雷達的功能 偏偏喜歡像公路片男主一樣 一定要在倒車的時候,擺好pose

“車”可以“倒”不好,耍帥的機會,絕對不容錯過。
又然而,很多老司機在“耍帥倒車”的過程中發現 自己的“脖子”突然不靈了 臉上雖然笑嘻嘻,心里卻早已經唐突突

等他去到許多診所、康復工作室、疼痛科的時候 也會這樣形容—— “是在倒車的時候,脖子會疼”
可能很多朋友,就會有那么一點點懵 這是怎樣一種姿勢?
其實,倒車的姿勢 你用“回眸一笑”想想就理解了

說到這 很多康復的老司機就明白是哪里的問題了
不過也許有些新司機還不甚清晰
我們就來說一說,“倒車回頭”的姿勢 或者說“回眸一笑”的姿勢發生疼痛 究竟是怎么回事
(專業分割線)
仔細分析,這個動作,其實是脖子(頸椎)的 “同側側屈+同側旋轉”
而這其中涉及到疼痛,最明顯的一塊肌肉就是 ——“肩胛提肌”

解剖小課堂—— 肩胛提肌 起于 1-4 頸椎橫突; 止于肩胛骨內上角與肩胛骨內側緣。 如圖所示,其實是一塊比較“擰巴”的肌肉,像是一條螺旋的絲帶一樣; 起于最上節頸椎的肌纖維,粘在了肩胛骨內上角的最低點; 起于最下方頸椎的肌纖維,粘在了肩胛骨內上角的最高點;
而從解剖分析,遠固定(肩胛部固定)時 肩胛提肌的運動功能就是—— “同側側屈+同側旋轉” 類似于“回眸一笑” 同樣也類似于“倒車請注意”
當然,既然,名字叫做肩胛“提”肌 近固定(頸椎)時,主要功能就是上提肩胛骨

而肩胛提肌一旦受傷 會有幾個典型特點,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 
1.疼痛區域; 彌漫在肩頸背部,尤以肩頸角(就是肩頸拐彎處)、肩胛骨內側緣疼痛明顯; 而這又是臨床上許多客戶最為困擾的疼痛區域。

2.脖子僵硬; 無法左右旋轉,頸椎活動受限,嚴重者伸直表現為“頸強直”; “頸強直”最重要的肌肉就是肩胛提肌;
患者有時候會描述為“怎么動都疼”,其實是因為“怎么動都會涉及倒側屈和旋轉這些動作。

3.“回眸一笑”、“倒車疼痛”,其實就是肩胛提肌主動收縮產生疼痛; 當你有一天發現自己“倒車”時不能回頭,硬扭出現疼痛; 或者回眸一笑不能完美扭頭,必須要靠扭腰(脊柱骨盆代償)才能展現時,也要看看肩胛提肌是否出了問題。
▼ 那么,請容我再多問一句:為什么肩胛提肌的損傷這么常見呢? ▼ 答:因為損傷的原因實在太常見了。
比如 ▼ 
學習姿勢不對;

工作姿勢不對;

睡覺姿勢不對;

打電話姿勢不對; ......
這些“過于”常見的錯誤姿勢,要么涉及側屈、要么涉及旋轉,要么涉及側屈+旋轉,這其中都有“肩胛提肌”的參與,也就不可避免了肩胛提肌的損傷。
再從自身原因來分析——這么一塊“自我扭曲”、“自我擰巴”的肌肉,其本身也不是那么禁得起風吹雨打的堅強寶寶。
自然,需要我們多多關注。

如何關注呢?

第一,自然是手法; 長期受累,肌張力增高,手法的干預可以有效緩解其疼痛。 手法小技巧:找到頸椎橫突與肩胛骨內上角連線后,大致把肩胛提肌看作一條線,在這條線的起點、中點、止點,做重點松解。

第二,則是拉伸; 拉伸是針對肌肉損傷來說,“事半功倍”的一個操作,一般可以立即明顯緩解癥狀; 對于肩胛提肌的拉伸,我們的建議是,偶爾拉拉可以,不要玩命拉,畢竟現代人的肩胛提肌多數處于“頭前傾”位拉長的情況,拉伸為了緩解疼痛可以,但是之后,更重要的是要恢復頭頸部正確姿勢;

那第三,自然就是改變習慣,恢復頭頸部中立位,避免勞損的復發,盡量延長康復效果。經常練練靠墻站,看看自己頭都探出去多遠了是個好辦法 。
最后,容我們說一句: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靈魂倒車請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