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枕中,最常遇見受累的肌肉有4塊,分別是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鎖乳突肌、斜角肌。
針刺肌肉的方法主要有肌肉起止點療法和肌腹的阿是穴斜刺法。
對于扎肌肉,要想扎的準,前提是必須能夠正確地評估出有問題的肌肉,要不扎了也白扎。
斜方肌
斜方肌有問題,患者在左右轉動脖子時,會出現少陽經位置的牽扯痛,特別是伴有肩井穴周圍的不適。
治療取穴:風池上,即斜方肌的起點,在枕骨的上按壓尋找最應的壓痛點,針后讓患者左右轉動脖子,看能否有減輕。 還有一招,在肩井穴附近,把斜方肌肌腹捏起來,這樣扎起來就不會怕弄出氣胸什么的。 在痛點或僵硬處斜刺進針,行雞爪刺法,多能感覺手下有肌肉跳動感,這也能快速松解斜方肌。
肩胛提肌
如果落枕是因為肩胛提肌出現問題,常會有脖子左右轉動明顯受限的情況,因為肩胛提肌是頸椎僵硬而不能轉動的主要兇手。 患者還會告訴你,從頸椎后(小腸經的位置,即膀胱經的外側一點)到肩胛骨內上角有一根筋扯著痛,而且頭也沒法順利左右轉動。
治療取穴:肩外俞,其實就是肩胛提肌在肩胛骨內上角的附著點。在針刺前,可以先投石問路,按壓一下肩胛骨內上角的痛點,同時讓患者輕微活動頸椎,如果患者覺得癥狀有所緩解,那就在按壓處直刺下針,多能有奇效。
胸鎖乳突肌
胸鎖乳突肌的問題,會表現的比較隱秘,不會表現出整條胸鎖乳突肌疼痛。 患者會說在頸椎少陽經側的中段痛,這時容易與斜方肌混淆。
但是,也很好鑒別,因為斜方肌多伴隨肩井部位的疼痛,而胸鎖乳突肌則沒有。
有時候患者也會說轉脖子時下巴扯著痛。通過觸診胸鎖乳突肌,左右對比后,會發現病變側的胸鎖乳突肌肌張力更高,并且起止點都能找到明顯的痛點。
治療取穴:完骨穴、氣舍穴,這兩穴是胸鎖乳突肌的起止點的位置。在起止點附近,找最痛的點下針就可以。
需要注意,完骨穴一定要扎到乳突骨面上,因為胸鎖乳突肌止于乳突上,而氣舍穴就要扎在胸鎖乳突肌起點的胸骨頭或鎖骨頭的肌腱上,用1寸的針進3-5分就可以,不需要太深。
扎上針后,叮囑患者活動頸椎,從小范圍逐漸增大。對于胸鎖乳突肌的痙攣,除了針刺外,再配合在局部用手輕柔地按摩放松,可以很快地松下來。
斜角肌
若斜角肌痙攣,患者能感覺斜角肌局部的牽扯疼痛不適。 有一部分患者,落枕之后,在活動頸椎時會出現肩胛縫位置的酸痛,可是按壓肩胛縫卻找不到明顯壓痛點,這是斜角肌在作怪,這種情況臨床還挺常見的,很容易誤診。
為什么?因為肩胛背神經是從斜角肌中穿出,走行到后背,支配肩胛縫周圍的感覺。 如果斜角肌緊張,容易卡壓肩胛背神經,就會出現肩胛縫的不適感,這種感覺是模糊的,患者或者醫生都常沒法在肩胛縫找到明顯的壓痛點。這時需要處理的是斜角肌,而非肩胛縫。
治療取穴:天鼎穴,這穴在斜角肌的肌腹上。為啥前面的三塊肌肉都有扎在肌肉的起止點上,而唯獨斜角肌要扎肌腹? 了解斜角肌的解剖后,就明白斜角肌是分為前、中、后三束,起點在C2-C7的頸椎橫突前后結節,而止點在第一和第二肋骨上。 可見,斜角肌的起止點的范圍很大,在扎的時候很難找的準,因此扎肌腹反而會更有效率,在斜角肌肌腹最痛的地方下針斜刺就可以。當然,針后活動頸椎是少不了,要不肌肉沒法短時間內松下來。
特別要注意的是,后斜角肌,它的表現也是在肩胛骨內上角附近痛,需要和肩胛提肌做鑒別。 如果患者感覺在肩胛骨內上角的深處痛,并且用手按壓肩胛骨內上角,活動脖子并沒有任何緩解,可能就要考慮是后斜角肌的問題了。
扎后斜角肌需要有點技巧,在痛點下針,一般需要深刺大約1寸半左右,到達第二肋骨骨面。當然肥瘦各異,深淺不一,這里只是提醒需要深刺,因為后斜角被斜方肌和肩胛提肌所覆蓋,針需要穿過2塊肌肉才能到達后斜角肌的肌腹,太淺了,是碰不到的。如果是后斜角肌的問題,又扎準了,癥狀應該馬上就能緩解。 除了這4塊肌肉,別的肌肉就不會受累嗎? 當然不是,只不過這4塊肌肉在臨床上最容易出現問題,也是比較好評估。 肌肉扎的好,必須解剖學的好。如果解剖玩的不夠熟,對于其他的肌肉的問題,也可以根據經絡辨證、疼痛部位辨證的方法來處理,沒必要死砸肌肉起止點這招。 附上: 落枕的經絡辯證刺法:落枕,針刺全部的套路【1】 落枕的疼痛部位刺法:落枕,針刺全部的套路【2】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