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上有一篇文章,一位普通家庭的媽媽在周末帶著高中的兒子去大賣場里買衣服,兒子卻想去隔壁的檔商場買:"這里沒有我想要的衣服"。 接著,媽媽在超市買了箱普通純牛奶想讓兒子帶回宿舍喝,遭到兒子抱怨:"為什么不買特侖蘇,班里其他同學都喝那個。" 媽媽告訴兒子,牛奶的營養相差不多,過日子要精打細算。 兒子聽后沖媽媽發起了火:"天天就知道精打細算,你怎么不知道多掙點錢!" 兒子走后,媽媽含淚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去創造。" 看完此文,一條評論閃入了我的眼:
總在說父母不要對子女期望太多,要求太多,當我們看到下一代開始責怪父母不夠努力,沒有給自己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時,才真正地感到了脊背發涼。 02 這一代年輕人的父母大多為70后,小時候物質匱乏,特別沒有安全感。 因此,為了讓自己的子女不再受苦受累,寧愿自己把子女所有的一切壓力扛過來,好讓他們輕松上陣,過上自己從未有過的幸福生活。 他們是特別"有責任感"的一代,也是特別能吃苦的一代,更是對子女富有犧牲精神的一代。 我替你吃苦,你為我實現夢想。這成了很多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的模式。 他們的下一代是大多是獨生子女,呱呱落地就成為了小太陽,幾個大人圍著他們團團轉。 父母自己省吃儉用,能走路舍不得坐車,能坐公交舍不得打的,能做飯舍不得下飯館,辛苦奮斗幾十年,只要子女一個需求,就慷慨解囊。 舍不得孩子吃一點苦,不愿讓孩子碰一點家務,他們覺得為了兒子,一切付出都是應該的,值得的。 很多人在"不想讓孩子活得比別人差"的念頭中,讓子女養成了攀比的習慣和虛榮心。 替兒女吃了所有的苦,讓他們過得隨心所欲,以為這就是負責任。 于是很多子女被慣成了"狼"。 父母一味的付出和滿足,讓兒女覺得別人是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存在的,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和提要求,不知道什么是感恩和付出。 這些在父母過度的保護和物欲滿足下的孩子,習慣了不勞而獲的生活和虛榮攀比,失去了奮斗的動力。 多年后,他們長大走向了社會,卻發現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自己長期在父母呵護下從得不到鍛煉的脆弱肩膀扛不住責任,經不起風雨,受不了委屈,吃不了苦。 于是,很多子女回到父母身邊,繼續尋求庇護,心安理得地啃起老來。甚至責怪父母不如別人能賺錢,滿足不了自己被撐大的欲望。 03 23歲的小林大學畢業一年多了,一直在家不工作。 媽媽曾托關系為他找過兩份工作,第一份工作小林做了半個月,因為表現不好被辭退;第二份工作小林也只做了不到兩個月,嫌棄工作太累還讓自己受約束,就不辭而別了。 從此,他每天在家玩手機,睡大覺。 有人向媽媽提議:狠心一點切斷他的經濟來源,逼他自己出來找工作。 媽媽說:"難道我忍心看著他餓死嗎?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可做不出。" 正是父母的這種態度,讓子女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要為自己負責一輩子。
什么叫受苦?點二十元以下的外賣,不能隨心所欲買衣服就是吃苦? 再說,作為一個成人,你的人生還需要父母負責嗎? 04 當我們把過度保護和滿足物欲等同于愛,忽視了下一代的精神成長和獨立,他們的心靈和價值觀就開始扭曲了。 那些長期被父母嬌慣下長大的兒女,形成了這樣的想法:
甚至,有些父母因此開始內疚自己無能,不能讓子女過上好日子,覺得虧欠了兒女,在他們面前變得低聲下氣。 當子女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父母的辛苦之上,變成了吸血鬼。這樣的"幸福"還能踏實嗎?因為周圍的人都這樣,所以就是合理了? 這正是可怕之處。 如果下一代都這么被培養成以自我為中心,只懂攀比虛榮和貪圖享樂,不懂感恩和責任的寄生蟲,那這個民族的希望又在哪里? 05 啃老,是要兩代人甚至三代人來付出代價的。 人生就是一個輪回,沒有青年的奮斗,就會有中年的痛苦和絕望。失去了競爭的能力,被淘汰,只能做別人不愿做的工作。 沒有時間陪孩子,給不了他好的成長環境,孩子長大后繼續啃老,如此,陷入了新一輪的惡性循環。 真正負責任的父母,會讓子女早早學會獨立,學會扛起人生的責任,在年輕時努力奮斗。 年輕時的逆境如低谷爬山,大多是短暫的。 在精力體力和智力的高峰時期,咬咬牙,用用力,就像是加滿了油的新車,輕裝上路,是最容易驅離低谷闖出自己的天地的。 中年時的逆境卻是負重攀巖,沒有坦途可選,只能在夾縫中求生。上有老,下有小,各種重負壓在中年人身上,步履艱難,力不從心。 子女的教育顧不上,沒有時間陪家人,自己還要擔心生存問題。 不在年輕時積累實力,占據有利高地,只能在中年后淪為被淘汰的命運。 老年人的逆境更是泥潭中的掙扎,越掙扎越絕望。思維遲鈍,身體脆弱,社會對你也不盡友好與寬容,甚至是殘酷無情。 你不能用力,因為各種疾病拖你進泥潭深處,辛苦一生,抵不過一場病的侵襲。 既然無力庇護子女一輩子,就不要讓子女在年富力強的最好時光里啃老,失去了斗志和競爭能力,到中老年時后悔哀嘆。 那才是真正的不負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