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到2008,我和妻攜犬女格格自駕單車,分三次完成了對祁連山外圍的環(huán)行和中心山區(qū)/草原區(qū)的穿越,記錄了我們眼中祁連山的別樣壯美。 中國的地勢,概括說來,從青藏高原,中國的第一臺階,到第二臺階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云貴高原,然后落入第三部分的東北、華北和珠江平原。個人認為,在每個臺階之上固然精彩不斷,但真正有看頭的是臺階過渡部分由于海拔落差產生的地貌植被物種乃至人文的色彩紛呈.代表性的如從青藏高原到蒙古高原的祁連山. 準確說,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為我國地形第一、二階級分界線。早在1988年,中國國務院就公布了祁連山自然保護區(qū)為國家級保護區(qū),面積達23萬余公頃。祁連山脈是位于甘肅、青海兩省之間的巨大山系。古匈奴語為“天山”。又因位于河西走廊以南,故也稱南山。山脈西接阿爾金山,東至烏鞘嶺,南界柴達木盆地和青海湖。走向為西北棗東南,由數條近似平行的山脈組成,綿延近千公里,東端進入黃河流域。 祁連山脈自北向南8個嶺谷相間帶,其中著名的山體有冷龍嶺(海拔4843米)、野馬南山、疏勒南山(海拔5808米)、大通山、達坂山、日月山、拉脊山。狹義的祁連山位于甘肅省酒泉以南、山脈最北列的走廊南山西端,海拔5547米。祁連山脈東部的烏鞘嶺、冷龍嶺、日月山一線是中國西北地區(qū)內流區(qū)與外流區(qū)的分界線。此線以東的莊浪河、大通河、湟水皆匯入黃河,此線以西的河流皆為內流河。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首匈奴悲歌道出了祁連山系對匈奴民族,其實是對中國西部區(qū)域特別是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從更大的視角來看,祁連山對中國的意義,可以用其北側甘肅河西走廊重鎮(zhèn)張掖的地名來總結。史書說張掖乃漢將霍去病所題,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這一斷一張全源于張掖身后的祁連山。 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第3期曾經有過祁連山的特刊,從地理地型入手,詳細介紹了祁連高山雪水對中國內西北腹地內陸水系的形成、走向和歷史變革的決定意義。祁連山山系東部以流水侵蝕為主,西部干燥剝蝕作用強烈,高山則以塞凍風化作用為主,為中國冰川分面最集中的地區(qū)之一,成為眾多河流的發(fā)源地。祁連山水系呈輻射-格狀分布。所謂“五河之源”,即托來河(北大河)和布哈河源頭。由此沿至毛毛山一線,再沿大通山、至青海南山東段一線為內外流域分界線,此線東南側的黃河支流有莊浪河、大通河,屬外流水系;西北側的、黑河、托來河、疏勒河、黨河,屬河西走廊內陸水系;哈爾騰河、魚卡河、塔塔棱河、阿讓郭勒河,屬柴達木的內陸水系;還有、哈拉湖兩獨立的內陸水系。上述各河多發(fā)源于高山冰川,冰川融水補給為主,冰川補給比重西部遠大于東部。河流流量年際變化較小,而季節(jié)變化和日變化較大。 中國國家地理主編單之薇先生就祁連山對中國的意義有著這樣的描述:“東部的祁連山,在來自太平洋季風的吹拂下,是伸進西北干旱區(qū)的一座濕島。沒有祁連山,內蒙古的沙漠就會和柴達木盆地的荒漠連成一片,沙漠也許會想蘭州甚至更東邊的內陸方向推進。正是有了祁連山,有了極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區(qū)降雨才發(fā)育了一條條河流,才養(yǎng)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絲綢之路。然而祁連山的意義還不僅于此?!? 事實上,在烏鞘嶺以西的中國所有河流,除新疆阿勒泰的一條河匯入北冰洋外,皆消失在戈壁沙漠中,包括伊犁河,末梢消失在哈薩克斯坦的戈壁。河西走廊張掖的黑河,末梢流到內蒙古額濟納旗的居延海。這些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河流,都和祁連山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雖然最后大多消失在戈壁沙漠,但其對河西走廊的地下水和生態(tài)涵養(yǎng)卻起到決定性的支撐作用。概括說,拋開依附河西走廊形成的對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意義不論,正是有了河西走廊這一生態(tài)和人文通道,中國的中原政權才有可能輻射到新疆乃至更遠的西域;也正是有了祁連山滋養(yǎng)下的河西走廊,中原政權才得以有廣闊的戰(zhàn)略緩沖儲備,中華文明才能亙古延綿。 駕車穿越祁連山,較之兩條有柏油公路的南北(青海翻越祁連到甘肅)穿越,相對艱難的線路是東西橫穿。實際上,因為西高東低,我們選擇了西進東出。祁連山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長近1000千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間。 2007年秋天,我們駕車自甘肅酒泉向南進祁連山。經七一冰川,過黨河南山(烏蘭達坂)進入青海祁連縣。此前自七一冰川到祁連縣近260公里全部是土路。然后上柏油路,穿過祁連草原,行進大通河谷地,進入地勢寬廣的門源。然后繼續(xù)沿大通河過甘肅天助、青?;ブ?,從青海民和入湟水河谷地,上西蘭高速返程。這段自駕約700公里,需要2-3天時間,沿途經藏族、土族、裕固族、回族及漢族聚居區(qū),人口及動植物從西到東越來越豐富多彩。一路上,可以感受鮮明的從青藏高原的游牧文化到河西走廊的農耕文化的人文變遷。
祁連山七一冰川冰舌全貌  妻與犬女格格在祁連山雪山上 
過烏蘭達坂埡口進入青海  穿越祁連草原的路 
祁連草原上的格格
祁連山暮色 大通河谷地
 祁連畫卷1 
祁連畫卷2
 祁連山末端的大通河  祁連山東部青海民和代表封建農業(yè)文明的土司府

土司府內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