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下旬,西城區發布了中招計劃,有家長發現其中招生人數下降16.9%。六大市級重點校降幅更是達到21.4%,比去年多出1090名孩子不能繼續接受高中教育。于是部分西城家長聯名簽字遞交了《致北京市西城區教委的一封信》,此事引起了更多家長們的關注和熱議,紛紛驚呼“是想把我們孩子都趕去職高嗎?”“我省吃儉用是為了讓他去個好學校,不是為了讓他去職高的。”后續經過家長們的努力,西城高中在本區增加了323個統招名額,減招計劃基本算是無疾而終了。可通過家長們的反映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于職高的態度其實是不怎么友好的。
看著職高外面那些流里流氣的小混混,活得一點兒不像個人。很多家長就覺得自己孩子一旦上了職高,這輩子就毀了。剛上職高的學生偶爾也會想努力高考一下,但是受環境麻痹慢慢也放棄了掙扎。還有很多初三的學生,正面臨“去職高做雞頭”or“上普高做鳳尾”的抉擇,糾結自己要不要走一條更實際的路。 我認識一對年輕夫婦,都是職高畢業的,一個是空哥,一個空姐,倆人經常一起飛迪拜線,每年代購鉆石也能掙個小百來萬,算是職高學生里非常有“錢途”的了。還有一個學英文的女生,在高職的時候老師推薦她去了家翻譯公司,拿著6000塊的月薪,比當時大學生畢業平均工資(4687)要高。
當然,也有學生告訴我說,“我去職高學城市軌道專業是家人慎重的選擇,后來才知道學城軌專業也不代表就是去中鐵,學校要我們先去酒店實習一年,簡直不能理解,雖說都是服務行業,但是城軌和酒店也忒不對口了吧?” 職高給了一些學生第二次選擇的機會,也把一些學生推進了火坑。真實的職高到底是什么樣子?那些孩子真的就不行嗎?職高現在的問題到底是什么?我們去調研調研。 每兩個學生中,就有一個走不過高考
很多人說北京考生的高考錄取率非常高,這的確是事實。2018年,全國700多所高校計劃在京招生達4.93萬人,計劃錄取比例穩定在80%以上。但如果你認為近八成的北京學生都有機會上大學,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2018年北京市各類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規模為6.8萬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規模4.8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2萬人。這意味著,中考時已經有3成的學生不能進普高,被分流到中職學校去了。 海淀某職高二年級學生 “初三下學期去的職高,當初成績在班上中等偏下,老師很喜歡我,但是父母覺得我還不如讀職高還可以分配工作,我也覺得不去職高只能考個二類高中,考大專,不如上職高考大專輕松點。” 非普高生當然也可以報名參加統一高考,但由于在校學習的內容、學習的要求以及學習的氛圍與普高學校存在巨大差異,學生中參加統一高考的比例一直維持在1/4。 “參加高考的學生可以進職高的高考班,學習氛圍還不錯。學生反映學校管理制度比普高嚴格,但基本還是一群學習不好的人湊一起,課沒人聽,趴了一大半。” 普通高中學生的就學情況也是復雜的,比如有學生會中途退學,有學生會復讀,有學生說“我進的就是重點高中,無論多努力最后也還是被班平均分拽著。”
由此,我們估算,在普高通過率80%,職高通過率50%的情況下,北京有機會通過統一高考考上大學的學生應小于:70%×80%(普高)+30%×25%×50%(職業教育)=60% 再來看看全國數據,國家統計局網站顯示全國普通高中的錄取率在逐年升高,但是2016年全國高中錄取率也僅達到56%。中考先刷掉了近半數的學生,即便在高中通過率90%的情況下能上大學的學生也不足五成。
高校減招,中考分流,現在高中的錄取率相比大學錄取率要低不少,但是大家對高考的關心和關注程度明顯高于中考。
殊不知每兩個學生中,有一個也許根本走不過高考。
偏見的點不是職高,而是職業 西城某職高一年級學生 “每次熟人問我在哪讀,我就打心眼里覺得自卑。我媽都會給我打雞血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一時的不好不能說明一輩子不好,得有上進心,現在開始努力不晚。”
“有次放學在公交車上,旁邊一個阿姨很熱情地問我是哪個學校的,我也不好意思不理人,說自己是職高生,阿姨也沒有很不屑的樣子跟我繼續聊,感覺一下子松了口氣。” 現代社會鼓勵職高生努力發展,但是中國人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和歧視是根深蒂固的,職高的學生10個里面9個自卑。這既不能怪家長,也不能怪職業教育學校,似乎政府也沒有什么錯,要怪只能怪早先把行業做砸了的那波人。 中國90年代,互聯網上傳播的一系列掃黃事件讓大眾記住了“南方的美發和北方的按摩,都是紅燈區。” 現在的按摩房即便真是專業按摩,人們也仍覺得它不干凈,不正經。
被中國人做壞“口碑”的還有美容院。還記得第一批美容顧問都是些什么人?在大街上到處拉人,把人騙到小黑屋里亂涂亂抹假冒偽劣化妝品,不給錢還不讓走那種。直到二十一世紀了,很多女性一聽見“請您跟我們去領個免費小禮品好嗎?” ,拔腿就跑。
但是,同樣是美容,中國年輕女性就樂意坐著飛機去韓國美容院做微整,買化妝品。而按摩就飛到東南亞,行業比較成熟,技師水準也高。 可見人們歧視的不是職高,而是職業。 ![]() 前人把行業做砸了,給老百姓留下了不好的觀念,沒人去職高學這種職業,相關的職業學校也就沒有好生源,想做好也做不好,一些職高選擇跟美容美發店合作,至少保證學生就業。那么學徒進了商業環境顧不上把技術做好,整天買卡,就出現今天“天下皆銷售”的局面。而有的行業,比如空軍找藍翔技校舉行聯合培訓,那是真的師傅帶徒弟,為的就是挖掘機。 ![]() ![]() 某職高三年級學生 “去年暑假和一個普高生一起打工,我發現他的學習基礎很好,對理念性的東西吸收的很快,但是實際操作卻不如我,所以后來我幫助他完成工作任務,他輔導我功課,我倆好得不得了。” 職業教育其實還有很多種,烹飪、甜品、洗衣、洗鞋、師范、導游、乘務、種植、養殖、機電、醫衛、財會、影視節目制作等……它可以包含所有非知識性的職業。只要社會有需求,就為需求提供人才。職高不僅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它的發展也是與消費升級緊密相關的。比如人們更注重健康,會去健身房,需要教練,有職高專門培養健身房教練,學校還跟健身房合作梳理出自己一套職業發展線,學徒先進健身房當銷售賣卡,同時訓練,練出型了可以當教練,按業績升主管。 ![]() 在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行業被鍍金,比如金融、房地產、互聯網職高學生找的工作也可以很“高大上”。達內作為一家美國上市培訓公司就屬于互聯網職高,學徒在里面學前端出去就做前端,職業針對性非常強。還有一些空姐直播代購,飛日本帶化妝品,加拿大帶羽絨服,美國帶coach,法國帶lv,在中國人民強大的消費實力面前“中國空姐代一切”。
為需求提供人才,為斷層提供方案
在北外大學里學英語,你可能還要學阿爾巴尼亞語,希臘語,語言史……它們的一種定義是你未來要去研究這門語言,另外一種定義是希望你從事商貿部,外交部,大使館的工作。
換句話說,北外不是培養翻譯的地方,職高才是培養翻譯的地方,但你為什么當了翻譯?因為競爭人太多,提供的崗位只供一部分人就業。 ![]() 北外的就業率可以說是非常高的,學小語種的男性基本100%可以有找到以上三種工作。女性不行,大概率在翻譯公司從事翻譯工作,國際旅行社做導游,外企做商務同傳等。無形之中大學生“搶”了很多職高生的飯碗。在職高學翻譯的學生,可能就操著一口蹩腳的英語去做售樓前臺,或者超市賣場了。
對比德國人才培養主要的兩條途徑:一條是小學——文理中學——大學,這是一條直接升學的道路,主要培養從事科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的研究人員;另一條途徑是小學——普通中學或實科中學——職業學校,這是一條直接就業的道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途徑: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后續是就業還是再教育體系情況未知,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并沒有建立起來。 ![]() 德國每年有 60% 的青少年主動接受職業教育,他們一半時間學習職業技能,一半時間在企業實習工作。而中國中國學生都是擠不進普高才進了職高,“畢竟是個該讀書的年紀”,中國的職業教育不被普遍大眾認可,一方面是教育資源環境問題,中國職高教授的內容和企業實踐內容不掛鉤,成不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職高學生的收入也沒有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是社會價值觀導向問題。 差學生進職高,混日子,不就業,好學生進職高,繼續走高考升學的路,那么中國職高培養的人才既填補不了就業市場斷層,也無法為理論研究做貢獻。 ![]() ![]() 某職學生自述 “被老師從普高轉到職高的同學現在就瘋狂玩游戲,麻痹自己。我在學校幾乎找不到三觀一致的人,沒有奮斗的方向,又很難昧著良心去融入這種虛空的狀態。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就讀的是公辦學校,希望努力成長離開這。我用了三個月把初中的書看完,又努力補習了一年高中知識才有了一個本科。現在回想一下,智商啥的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習慣和環境,真的對人影響挺大!” 記得有年春節某普高的放假通知里有句話:“不要跟職高學生有來往。”或許,有天中國人不再歧視職業教育,我們的教育才真正強大了。 · end · 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別忘了點贊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