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黃帝內經》的“精氣神”學說與養生觀
1、《內經·上古天真論》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日: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岐伯日:…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帝日: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日: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八八,女子不過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帝日: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日: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⑴養生的重要性
懂得養生之道者,皆度百歲,動作不衰,盡終天年;不懂養生之道者,半百而衰。
⑵養生的境界
“形與神俱”是養生的最高境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神安氣從精守是防病保健的關鍵,故能“德全不危”。
⑶藏腎精、養先天---身年雖壽,能生子
年老無子為“天數”,是自然規律;年老有子為“材力”,是“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腎氣有余,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七七;”“夫道者,年皆百數,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生殖功能取決于腎中精氣的盛衰。通曉養生之道者,貴在保養腎精,不僅能夠延緩衰老,還能超出一般規律,故而能生子。
⑷養生的方法
①法于陰陽,和于術數;②食飲有節,起居有常;③不妄作勞,勞逸適度;④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以保其精,以養其真,以御其神,德全不危!
2、《內經·四氣調神大論》
“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以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逆之則傷心,秋為氦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靈樞·本神》“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
⑴順應四時的養生方法及意義:
①順應四時氣候特點的養生原則:
春三月—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發(生)
夏三月—天地氣交,萬物華實-蕃(長)
秋三月—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容平(收)
冬三月—水冰地坼-閉藏(藏)
②順應四時氣候特點的養生方法:
春—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
夏—夜臥早起、無厭于日;
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冬—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
③順應四時的精神調攝
春—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夏—若所愛在外;
秋—收斂神氣、無外其志;
冬—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④四季陰陽養生
春夏養陽------養生、養長;
秋冬養陰------養收、養藏。
⑤失常后果
春-傷肝-奉長者少、夏為寒變。
夏-傷心-奉收者少、秋為瘧、冬至重病。
秋-傷肺-奉藏者少、冬為泄。
冬-傷腎-奉生者少、春為痿厥。
⑵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是提出四時養生之重要原則,綜合全篇精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在論述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生長屬陽,收藏屬陰,“春夏養陽”即養生養長,“秋冬養陰”即養收養藏。如三伏天開展的天灸療法,對脾腎陽虛,夏緩冬劇的慢性咳喘,療效更佳,這種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對“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原則認識的臨床應用。
四、后世醫家的養生理論
宋.陳直的《養老奉親書》提倡精神保養,推崇食養療法,重視氣功、導引,主張順應四時。
明.高濂《遵生八箋》中的“四時攝生消息論”則主要是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為理論指導,提出了四時調攝的重點及十二月的養生方法。
李東垣的維護后天之本;朱丹溪的保護陰精;張景岳、趙獻可的命門陽衰,補腎、培養先天之本學說。
孫思邈的養生思想孫思邈是我國唐代醫學家,是一位集中國養生學之大成者,他知識淵博,匯通醫、道、儒、佛之說,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醫學名著和《攝養枕中方》等養生專著。他經歷了三個朝代、十一位皇帝,享年100多歲,壽高德劭。他認為健康長壽要靠養生獲得,他自己從一個病兒到百歲壽星就是最好的明證。
他把修身養性、道德修養做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著《千金要方.大醫精誠》;同時主張食養食療,不貪厚味;講究順時攝養,起居有常;采用“膏用小炷”、“常欲小勞”、導引按摩、針灸藥餌;在房事保健、優生優育、養老保健方面都提出了獨到的理論與方法。
《黃帝內經》“精氣神”學說是中醫理論的精華,是 “養生”之精髓與境界!
祝愿大家保養“精氣神”,健康、快樂、長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