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Vipassana),意思是如其本然地觀察事物,它是印度最古老的靜坐方法之一。此技巧在超過兩千五百多年前重新被釋迦牟尼佛發現并將之傳授,以它做為普遍性的解藥,治療普遍性的痛苦,它就是生活的藝術。 此無宗教派別之分的技巧的目標是徹底根除內心所有不凈雜染,達到究竟解脫和最崇高的快樂。它的宗旨不是純粹治療身體上的疾病,而是從根本上治愈人類的痛苦。 內觀是通過自我觀察來達到自我轉化的方法。它專注在身與心之間的密切關聯,此身與心之間的密切關聯可以通過經過訓練的專注力直接體驗到,專注在那促成生命體、那持續不斷地聯系及影響心之流的身體上的感受。也就是這種以觀察為基礎,深入身和心共同的根源處的自我探索旅程,得以消融心的不凈雜染,結果獲得一顆平衡的心,充滿著愛與慈悲。 那操作人類思想、情緒、判斷力和感受的科學原則因此變得清楚。通過直接體驗就會明白,一個人成長或退步的本質是什么,他又如何產生痛苦或從痛苦中解脫的。生活的品質變得有較強的覺知力、沒有幻覺了、有自主力及心境安詳平靜。 詳細可登錄中文網站了解:https://www./zh-HANS/about/vipassana 以下翻譯自葛印卡先生在瑞士伯恩的演詞:每一個人都在尋覓安祥與和諧,因為這正是我們生命中所欠缺的。時不時我們會感到焦躁不安、煩躁與不和諧。通常當我們感覺到痛苦時,我們不會把它局限在自身;我們會將將痛苦散布給其他人。一個痛苦的人,他的四周將彌漫著不快樂的氣氛,因此與他接觸的人也會被影響到。這當然不是一種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我們應當與自己及他人和平共處。畢竟,人類是群居的生命體,必須活在社會中和他人共處。但是,我們如何才可以生活在安祥之中呢?我們如何才可以保持內心的和諧,同時維持周遭氣氛的安祥與和諧,以便他人也可以生活得安祥與和諧呢? 要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我們須要知道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苦的起因。如果我們去審查這個問題,就會明了,每當我們的心開始產生任何負面情緒或不凈雜染時,我們必定會變得不快樂。心中的負面情緒,不凈煩惱或不凈雜染是不可能與安祥及和諧共存的。 我們是如何開始產生負面情緒的呢?同次地,通過審查,就會清楚了。當我們發現某個人的行為或發生的事情是我不喜歡的,我就會變得不快樂。不想要的事情發生,我們在自身內產生緊張。想要的事情沒發生,遇到一些障礙時,我們又再次地在內產生緊張;我們開始在內心打結。在人的一生中,不想要的事情一直發生,想要的事情也許發生,也許不發生,然后這種反應的過程,也就是在內心打結-導致整個身心結構變得如此緊繃, 充滿著負面的情緒,也因此生命變得痛苦。 現在,解決這個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在生命中安排沒有任何不想要的事情發生,每件發生的事情都如我所期望般。要么,我們本身要發展出這種能力,要么,那些來幫助我們的人一定要具備這種能力,以確保不想要的事情不會發生,我們想要的事情都會發生。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世上沒有人能夠事事都滿足他的渴求,在他的生活中每件發生的事情都如他所愿,沒有任何不想要的事情發生。經常,發生的事情與我們的渴求及愿望相違。所以問題來了,面對這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情,我們可以如何停止盲目地反應呢?我們可以如何停止產生緊張?及保持平靜與和諧? 在過去,印度和其他國家都有智慧而神圣的人研究這個課題─人類受苦的課題─因而找到一個解決方案:如果發生了不如意的事情,你因而開始反應,產生憤怒,恐懼或任何負面情緒,那么你就要及早轉移注意力到其他的事情上面。例如,站起來,拿杯水喝─您的憤怒就不會增加,憤怒就開始平息。或開始計算數字:一,二,三,四。或開始覆誦一個字,或一句話,或某些咒語,也許是一個神明的名字,或你信仰的某個圣人;于是您的心就被轉移了,在某種程度上,你就可以擺脫負面情緒及憤怒。 這方法有幫助到,它有效。到現在都還是有效。這樣去反應,您的心就不再激動。然而,這個方法只在意識表層發生功效。事實上,借著轉移注意力,你是把負面情緒推入更深的潛意識層,而在潛意識層,相同的不凈雜染會繼續繁衍增長。表層上是安詳與和諧,但是內心深層中,有一座沉睡火山,壓抑著負面情緒,遲早可能會猛烈爆發的。 其他探究內在真相的人作了更深入的探索,他們透過體驗自我的身心實相,發覺轉移注意力只不過是在逃避問題。逃避不能解決問題,你須要面對問題。每當心中生起負面情緒時,只是觀察它,面對它。只要你一開始觀察內心的不凈雜染,它將失去力量,慢慢地被根除。 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它避免兩種極端-壓抑或放縱。把負面情緒埋在潛意識里并不能根除它,而允許它顯現成不善的身體或語言行動只會制造更多問題。但是如果你只是觀察它,不凈雜染就會消逝,而你就從中解脫出來。 這聽起來很妙,但它真的實際可行嗎?要面對不凈雜染并不容易。在我們還沒來得及注意到憤怒生起之前,它已壓倒我們。然后在憤怒掌控之下,我們在言行上做出傷害自己及他人的事情。等到憤怒止息后,我們就開始哭泣懊悔,懇求這人或那人或某某神靈的原諒:「噢!我犯錯了,請原諒我吧!」。但是下次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又做出同樣的反應。這樣不斷的懺悔并不能幫到我們。 困難的是,當負面情緒生起時,我們并沒有覺察到它。它在深層的潛意識開始,當它浮現到意識表層時,它的力量已強大到足于壓倒我們,我們已經無法觀察它。 假使我聘請一位私人秘書,每當憤怒開始時,他就對我:「看,憤怒生起了!」。由于我無法預知憤怒何時會生起,那我就需要聘請三位私人秘書全天候的輪三班!假設我請得起他們,當憤怒開始生起時,我的秘書立刻告訴我:「哦,看,憤怒已經生起了!」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訓斥他:「你這個笨蛋!我出錢是請你來教訓我的嗎?」我已完全被憤怒支配,任何忠言都幫不上忙。 假設理智獲勝,我不斥責他。我反而說:「多謝你。現在我應當坐下來觀察我的憤怒。」然而,這有可能嗎?當我閉上眼睛試著觀察憤怒時,心中立刻浮現出憤怒的對象– 那引發憤怒的人或事。那么,我并不是在觀察憤怒本身。我只是在觀察那個情緒的外來刺激源。這只會增長憤怒,因此這不是解決的方法。欲觀察抽象的負面情緒、抽象的情感,欲脫離引發它生起的外在對像是很難的。 然而,那些達到終究實相的人找到了真正的解決方法。他發現到每當心中生起任何不凈雜染,在身體上也開始同時發生兩種現象。其一是氣息會失去其正常的規律。每當心中生起負面情緒時,我們的呼吸變粗。這容易覺察到。在更微細的層面,身體開始有生化反應產生某種感受。每一個不凈雜染都會在身體內產生這種或那種感受。 這提供一個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法。一般人觀察不到心中抽象的不凈煩惱─抽象的恐懼,憤怒或激情。但是經過適當的訓練與練習,很容易便可以觀察到呼吸和身體的感受,而這兩者和心的不凈雜染有直接關聯。 呼吸與感受將在兩方面幫助我們。首先,它們就像私人秘書。每當心中生起不凈雜染時,氣息就會失去其正常的規律;它會開始大喊,「看,出問題了!」我們無法斥責呼吸;我們必須接受它的警告。同樣的,感受也會告訴我們有事不對勁了。當接收到警告之后,我們開始觀察呼吸,觀察感受,很快地我們發現到負面情緒消逝了。 這個身心現像有如一個銅板的兩面。一面是心中生起的念頭與情緒;另一面是呼吸與身體的感受。任何念頭或情緒,任何心理上的不凈雜染,都會顯現在那一刻的氣息與感受上。因此,我們通過觀察呼吸與感受,就如同在觀察心理的不凈雜染。我們如實面對了實相,并沒有逃避問題。結果我們會發現到不凈雜染失去了它們的力量;它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打敗我們。如果我們持續下去,不凈雜染最終會完全消失,于是我們開始過著安詳與快樂的生活,持續擺脫負面情緒的生活。 如此一來,這自我觀察的方法為我們展現出實相的兩個層面,內在與外在。以前,我們只是往外看,而錯失了內在的實相。我們總是往外頭尋找不快樂的原因;我們總是怪罪外在的現實,試圖改變外在的現實。由于對內在實相的無知,我們從來都不暸解,痛苦的原因存于內在,存于我們本身對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所產生的盲目反應中。 現在,經過訓練,我們可以看到銅板的另一面。我們可以覺察到自己的呼吸及身體內在發生了什么。不管是呼吸或是感受,我們學習只是去觀察它,同時不失去心的平衡。我們停止反應及增加自己的痛苦。我們是在允許不凈煩惱顯現及消逝而去一個人愈多練習這個方法,負面情緒就可以愈快地消融。內心漸漸地從不凈雜染中解脫出來,變得純凈。一顆純凈的心總是充滿愛─對所有的人都懷著無私的慈愛,對失敗和痛苦的人滿懷悲心;對于他人的成就與快樂充滿欣喜;面對任何情境都保持完全的平等心。 當一個人到達這個階段時,他整個生活模式都改變了。在言語或行為上,他不可能再去騷擾別人的安祥與快樂。事實上,一顆平衡的心不只變得安祥,在他的周遭也一并彌漫著安祥與和諧的氣氛,這安祥與和諧的氣氛將開始感染他人,幫助他人。一個人在面對內在所經歷的一切時,學習保持平衡的心,那么在面對外在情境時,他就能夠從情境中脫離出來。不過,這種脫離并不是逃避主義或是漠視世上的問題。那些定時修習內觀的人會對他人的痛苦更加敏銳,只要他們做得到的,任何方法,他都們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減輕他人的痛苦─心中充滿慈愛,悲心與平等心,不帶半點焦躁不安。他們學習神圣的不分別心─如何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在全心致力于幫助他人的同時,保持自心的平衡。就是這樣地,在他為他人的安祥與快樂盡力時,他也維持本身的安祥與快樂。這就是佛陀所教導的:生活的藝術。他從沒有建立或教導過任何宗教、任何主義。他未曾指示那些來找他的人做任何義式或典禮、任何空泛的禮節。反之,藉由觀察內在的實相,他教導他們只是如實地觀察自然本性。由于無明,我們不停地起反應,傷害到自己及他人。可是當智慧生起時- 如其本然地觀察實相的智慧- 這習性反應就會消逝。當我們停止盲目地反應時,我們才有能力做出正確的行動– 這行動出自于一顆平衡,能夠看見與了解實相的心。這樣的行動將會是正面的、有創造力的,有利于自己和他人。智者們曾經忠告-我們必須「認識自己」。我們必須認識自己,不是僅僅在理性、概念和理論、情感或信仰的層面,盲目地接受我們所聽聞或閱讀過的。這樣的知識是不足夠的。更確切地,我們必須去體驗實相,我們必須直接體驗這身心現象的實相。惟獨這樣才可以幫助我們從我們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直接體驗我們自己內在的實相、自我觀察的技巧,就是所謂的內觀。在佛陀時代的印度語言, passana的意思是睜開眼睛,以平常的方式看;但是Vipassana(內觀)則是如實地觀察事物本來的面貌,而不是它們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表面的實相必須被穿透,直到我們體證整個身心結構的終極實相。當我們體驗到種實相之后,我們就會學習停止盲目反應,停止創造負面情緒-自然地,舊有的負面情緒也將會逐漸被根除。我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并體驗到真正的快樂。 內觀靜坐課程有三個訓練的步驟。首先,必須在任何言行上不搔擾他人的安詳與和諧。任何人在繼續造作能增生不凈雜染的言行舉止的同時,是不可能從自己內心的不凈雜染中解脫出來的。因此訓練的第一步驟,必定要遵守道德規范。我們答應不殺生、不偷盜、不作不正當的性行為、不說謊、和不服用麻醉品。不做這些行為,我們讓心平靜下來,足夠平靜以進行下一個步驟。 下一個步驟是藉由訓練心專注于一個目標即是自己的氣息來培養出能控制這顆狂亂的心的能力。我們嘗試將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呼吸上,盡可能越久越好。這不是一種呼吸練習;不要調整氣息。反之,我們要如實地觀察自然的呼吸,觀察氣息進來,觀察氣息出去。就這樣,我們進一步將心平靜下來,以便心不再被強烈的負面情緒制伏。與此同時,我們把心專注下來,使它敏銳及有穿透力,有能力去執行洞察的工作。 這兩個步驟,過著道德的生活和控制自己的心,是非常有必要及有幫助的;不過它們亦會導致負面情緒的壓抑,除非我們練習第三個步驟-培養洞察力,以觀察自身的本質,來凈化心中的不凈雜染。這就是內觀:體驗自己內在的實相,在自身內有系統并冷靜地觀察不斷變化的身心現象所顯現出來的感受。這就是佛陀教誨的精髓:通過自我觀察來達到自我凈化。 這是大家都可以練習的。每個人都面對痛苦的問題。這是一種普遍性的疾病,它須要普遍性的療方而非宗派性的。當一個人感到憤怒時,他的憤怒不是佛教徒的憤怒、印度教徒的憤怒、或基督教徒的憤怒。憤怒就只是憤怒。當一個人因憤怒而變得激動時,這種激動不是基督教徒、猶太教徒、或回教徒的。此疾病是普遍性的,它的療方也必須是普遍性的。 內觀就是這樣的一個療方。沒有人會反對一個尊重他人安詳與和諧的生活守則。沒有人會反對培養自己對心的控制。沒有人會反對培養洞察力以觀察自身的本質,藉由它就可以讓心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內觀是一條普遍可行之道。 藉由觀察內在的真相,來如實地觀察實相– 這是通過直接體驗來認識自己。在修習的過程中,一個人會不斷地從心理的不凈雜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我們從粗淺、外在、表層的實相,貫穿深透到身心的終極實相。接著我們超越這一切,我們所體驗的實相超越身心、超越時空、超越有條件的相對領域;如何稱呼這個終極實相是無關緊要的,它是每個人的最終目標。 愿你們都體驗到這終極實相。愿所有的人都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愿他們享有真正的安祥,真正的和諧,真正的快樂。 愿一切眾生快樂。
喜歡,就轉到朋友圈吧 或許你感興趣的其它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