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體質”是指適用于黃芪類力的一種體質類型,以巾老年人多見。特征如下:面色黃門或黃紅隱隱,或黃暗,都缺乏光澤。外形呈浮腫貌,日無光彩。肌肉松軟,腹部較膨滿,但腹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及痛脹感。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肚臍相對顯得深凹,編者謂之“黃芪肚”。整個人就像一個盛水的皮囊。平時易于出汗,畏風,遇風冷易于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舌質淡胖,舌苔潤。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營養過剩、缺乏體力運動往往足該體質形成的原因。 就體質而言,本方證多見于虛胖體型,其人多肌肉松軟,觸之如盛水的 皮囊;皮膚多黃,上半身多易出汗,而下半身皮膚干燥。其人多為悠閑者,或為養尊處優之人,或為大病恢復期養病之人。因為體內水分容易外滲,故而平時容易多汗、浮腫、身重。整個人如同一塊吸滿水的海綿,一動就有水液外流。由于多汗與水腫,病人多伴有小便不利 原文地址:防己茯苓湯vs防己黃芪湯 原文作者: (A)防己茯苓湯 【原文】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水氣病脈癥并治第十四》 【組成與用法】防己三兩 黃芪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 二升,分溫三服。 【功效】益氣祛風,溫脾利水。 (B)防己黃芪湯 【原文】 1.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2.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金匱要略·水氣病脈癥并治第十四》 【組成與用法】防己一兩 黃芪一兩一分 白術三分 甘草半兩,炙 上銼,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棗一枚,水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 【功效】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防己茯苓湯與防己黃芪湯的比較 方 劑 藥 物 組 成 防己茯苓湯 防己 黃芪 桂枝 茯苓 甘草 防己黃芪湯 防己 黃芪 炙甘草 白術 生姜 大棗 兩方均含有防己、黃芪、甘草,因此益氣祛風是其共性,防己茯苓湯另有桂枝和茯苓,如徐可忠所說的“以苓協桂滲周身之濕”,而成為一張溫陽健脾利水的方劑;而防己黃芪湯則有白術和姜棗以培土和中,健脾運濕而無溫陽作用 防己黃芪湯是治療 風濕或風水身重的方劑。方中防己祛風利水,黃芪益氣固表,白術、甘草健脾和中。然而,此方后世更多用于脾氣虛的水腫癥,方中芪、術、草健脾益氣利水,防己利水消腫。黃芪味甘,微溫,在防己黃芪湯中雖解釋為益氣固表之用,而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對動物或人均可以產生顯著的利尿作用,此外證實,防己黃芪湯也具有明顯的利尿消腫功效,被廣泛運用于心性、腎性、營養不良性、功能性水腫《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王本祥主編,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年出版)。 防己茯苓湯與防己黃芪湯的區別 防己茯苓湯所治皮水,系指“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身腫而冷,狀如周痹”之證。此乃衛陽不足,水濕郁于肌膚所致。故方中以茯苓為君,配伍桂枝、黃芪溫補衛陽,組成溫陽利水之劑。防己黃芪湯主治為風水表虛證,故方中以黃芪與防己配伍,固表祛風而行水,癥見汗出惡風,身重脈浮。 防己黃芪湯 [組成用法]黃芪20~60g、防己12~30g、白術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棗6枚。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證]1.浮腫,以下肢為甚,惡風多汗,尿量減少。 2.關節痛,特別是膝關節腫痛、肌肉痛。 [現代應用]1.特發性水腫、功能性水腫、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風心病、肺心病等以浮腫為主要表現時可用本方,肝硬化腹水也可參照使用。 2.變形性膝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以關節疼痛、沉重、活動不利、動作不靈活為主證時可見到本方證。 3.一些代謝性疾病也有應用本方的機會。如痛風、糖尿病、高血脂癥,單純性肥胖癥等。 4.其他還用于高血壓病,腦血管疾病,蕁麻疹、狐臭、帶下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等疾病。 [經驗參考]仲景川本方主治“風水”、“風濕”。腎臟疾病有時可表現為“風水”,可使用本方。 ①如岳美中治一40歲男患者,患慢性腎炎,多年不愈,下肢沉重,脛部浮腫,累及足跟痛,幾汗出惡風.脈浮,舌質淡白,邊有齒痕。尿蛋白(十十+),紅白細胞(+)。岳老投防已黃芪湯:防已18g,生黃芪24g,白術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棗4枚(掰)。囑其長期服剛。患者連續服此方10個月,檢查尿蛋白(+),又持續兩個月,尿蛋白消失,一切癥狀痊愈(《岳美中醫案集》,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 ②王新昌治療—名狼瘡性腎炎并慢性尿毒癥患者,女,16歲,全身浮腫,腰痛劇烈,嘔吐時作,二便不通,顏面咣白,表情淡漠。血尿素氮58 mg/L,血肌酐1.65 mg/dl,二氧化碳結合力25.6Vol%,尿蛋白(+++)。予防己黃苠湯合大黃附子細辛湯去細辛:防己30g,黃芪30g,白術30g,甘草6g,附片9g(先煎),大黃10g(后下)。3劑。藥后嘔惡已平,大便已通,小便3~5次/日,每次300 m1。守方再進3劑,嘔吐已止,精神好轉。仍守前方,大黃改為粉劑吞服(每次1.5克,每日2次)7劑。服后浮腫消退,飲食增加。繼進上方7劑后,尿毒癥近期緩解,病情穩定(國醫論壇,1989;5:17)。 關節疾病多有“風濕”見證,在服用“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藥后雖然疼痛減輕,但出現汗出不止,身重惡風時即可使用本方。 ③肥胖及高脂血癥可用防己黃芪湯改善癥狀。李春生用本方加味治療2例肥胖病合并高脂血癥,經3個月左右,均大為好轉。處方:黃芪30g,防己12g,白術10g,甘草4g,生姜6g,大棗3枚,草決明20g,黃芩10g(中醫藥學報,1983;5:36)。阮士軍也曾用本方加味治療一名肥胖患者,防己、黃芪俱用60g,另加去濕利水之藥,治療兩個月,體重恢復至以前水平(北京中醫雜志,1985;4:35)。 ④本方主治條文中有“汗出”,狐臭即是腋下大汗腺分泌亢進所致,因此也可用本方治療。如阮士軍用本方原方(防己、黃芪各30g、白術15g、甘草6g、生姜9g、大棗20g)治療12例狐臭,全部治愈,療程最短2個月,最長6,5個月(貴陽中醫學院學報)。日本的矢數道明也用此方治愈一名15年病程的狐臭患者,形體肥胖,肌肉松軟,腋下汗出甚多,全身倦怠,服藥后那二天即大量排尿,出汗小減少,癥狀隨之逐漸消失(日本東洋醫學會,11卷4號)。 使用本方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黃芪體質”的識別是關鍵。“黃芪體質”是指適用于黃芪類力的一種體質類型,以巾老年人多見。特征如下:面色黃門或黃紅隱隱,或黃暗,都缺乏光澤。外形呈浮腫貌,日無光彩。肌肉松軟,腹部較膨滿,但腹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及痛脹感。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肚臍相對顯得深凹,編者謂之“黃芪肚”。整個人就像一個盛水的皮囊。平時易于出汗,畏風,遇風冷易于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舌質淡胖,舌苔潤。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營養過剩、缺乏體力運動往往足該體質形成的原因。 其二,與類似方作鑒別。本方與越婢湯方都治療“風水”,所主皆有浮腫、關節痛、多汗、尿量減少。區別在于:越婢湯適合麻黃體質者,體力比較充實,皮膚比較粗厚,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防己黃芪湯適合黃芪體質者,體力比較低下,皮膚較細嫩,平素易出汗。越婢湯證病程較短,并有口渴、身熱等熱象,其浮腫往往是全身性的;防己黃芪湯證病程較長,常反復發作,多伴有畏風、疲勞感,浮腫多見于下肢。防己茯苓湯也主水氣,與本方相比,少白術而重用茯苓,無生姜、大棗而有桂枝。所主為“四肢腫”、“四肢聶聶動”。本方所主水氣側重于下身,以身重汗出為主證。防己茯苓湯可看作防己黃芪湯和苓桂劑的合方,其鎮靜作用要強于本方。 其三,關于本方的劑量,日本醫家丹波元簡認為是后人改動,而《干金方》所載卻是原方。當為:防己四兩、甘草一兩、白術三兩、黃芪五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因此,本方單獨應用時可用大劑量,加味或合方時,可用小劑量。許多臨床報道中,黃芪和防己的用量都較大,均在60克以上,可參考使用。而甘草的用量不宜過大,3至6克為適宜。另外木方的劑量也應參考患者的體重,大致上應與體重呈正比。 其四、本方常加味或介方,如氣喘者,加麻黃、杏仁。腹痛者加芍藥。汗多伴口渴、身熱者,加石膏。增加利水消腫的功效,常加茯苓、澤瀉。惡寒、關節冷痛者加附子、細辛等。如本方證伴有易感冒、鼻塞時合玉屏風散。腰身疼痛,脈沉惡寒。無汗或汗出不暢時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口渴、尿量減少伴心悸、眩暈者合五苓散,同時呈現精神委靡,下肢腫甚者合真武湯等。臨床可隨證加減使用。最后,還要注意其他方面問題。如方中防己的品種應采用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此又稱漢防己。服用本方后,往往小便量增大,可作為取效指標之一。 防己黃芪湯的辨證 金匱防己黃芪湯,白術甘草加棗姜;益氣祛風利水良,表虛風水風濕康。防己是個比較寒的藥,陽虛體質得慎用一下? 《金匱要略》治療水氣病的原則是腰以上腫發汗,腰以下腫利小便。 防己黃芪湯即是一張治療腰以下腫的利小便代表方。《外臺》以之治“腰以上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即是以下半身浮腫,腰以下酸重為特征。當然,腰以下腫也包括膝關節、踝關節的腫脹。另外,還可以見到腳重,爬樓梯拖不動腿的情況。然而,對于本方主治的認識卻又不能停留在上述的層次,還應探求體質上的特點。就體質而言,本方證多見于虛胖體型,其人多肌肉松軟,觸之如盛水的 皮囊;皮膚多黃,上半身多易出汗,而下半身皮膚干燥。其人多為悠閑者,或為養尊處優之人,或為大病恢復期養病之人。因為體內水分容易外滲,故而平時容易多汗、浮腫、身重。整個人如同一塊吸滿水的海綿,一動就有水液外流。由于多汗與水腫,病人多伴有小便不利。掌握了這種體質特點對于辨別方證是大有幫助的。為了更好地認識本方主治,很有必要與其他方作鑒別。就體型而言,①防風通圣散與大柴胡湯也多用于肥胖之人,但那是實胖,是腹壁肥厚,按之有力的壯實。而本方所主則是虛胖,是水胖。②桂枝湯也主脈浮、汗出惡風,但卻無浮腫身重,也無小便不利,而且多見于白瘦之人。③牡蠣澤瀉散也主“腰以下有水氣”,但多為“大病差 后”,出汗也不及本方證多。④麻黃劑也主水腫,但多為全身性的,至少是側重于上半身,屬于腰以上腫當發汗的范疇。本方以黃芪固表止汗,主肌表之水;以防己、白術利水于內,以杜外滲之源。不惟治標,久服也能改善體質。 (二)防己黃芪湯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方。 【組成】防己、黃芪、白術、炙甘草、生姜、大棗。 【功效】益氣健脾,利水消腫。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特點】可用于各型肥胖,尤其適用于皮膚恍白,肌肉松軟,多汗、容易疲勞,身體沉重或下肢浮腫等虛證的肥胖人或伴有關節疼痛的患者。 日本大塚敬認為防己黃芪湯多用于婦女,尤其是生活富裕,活動很少的婦女。表現皮膚色白而無華的虛胖,這些人自覺身體沉重,懶于活動,所以越來越胖。50歲以上者,多伴膝關節疼痛,下午出現下肢浮腫,往往穿鞋、襪也困難。腹診可見全腹肥滿,柔軟無抵抗無壓痛。對這種病人給予防己黃芪湯,可使肌肉堅實,身體轉輕快,消除膝關節疼痛和下肢浮腫。日本有地滋等運用防風通圣散,防己黃芪湯及提取劑,一方或合方給藥,根據體重減輕10%,胸圍、腰圍顯著縮小的情況推斷,本方對蛋白質的影響較小,而主要是對脂肪的分解作用。平井隆之報道,對4例肥胖癥的婦女給予防風通圣散、防己黃芪湯提取劑,同時進行飲食控制,5~6個月后出現減肥效果,從而認為對單純性肥胖的治療是可行的。成田等給68例肥胖婦女服用防己黃芪湯、防風通圣散提取劑,對其中伴有月經異常的少數病人同時給予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提取劑,8~12周后,約三分之一 的婦女體重減輕。臨床觀察脂肪代謝變化,從甘油三酯及非脂化脂肪酸的關系推測,可以認為有脂肪分解作用,而對蛋白質影響不大。服藥期間對飲食及日常活動均未加任何限制,也未見肝、腎損害等副作用。
|
|
來自: 普朗克1 > 《水病. 防己黃芪湯等》